- 45.50 KB
- 2022-06-15 10:38: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多动症的家庭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字号:小中大|打印发布:2007-3-1223:05作者:翁晖亮来源:917a查看:473次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儿童多动症的特征和药物治疗,本期讲一讲家庭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首先,家长应了解多动症是一种病态,不应歧视和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药物不能代替教育,但药物可为教育的顺应性提供基础;要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既不要盲目用药,也不要忌医纬药;要取得治疗的成功,患者、家长、老师、医生四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其次,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对于多动症儿童的要求,不要像对待正常儿童那样严格,只要他的多动行为有所控制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2)要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内活动,使他们把过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危险。(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4)要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应培养这类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要按时,睡眠时间要充足。如果他们看电视影响了学习和睡眠,家长不应迁就。(5)要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出现适宜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得巩固;当出现不适宜行为时,要加以纠正或暂时“剥夺他们的权利”,这样就会促进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以注意力不集中作为“靶”症状,把患儿在家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次数记下来,如果次数减少了,就加以表扬或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个家庭的具体条件确定,如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等。儿童多动症及其诊疗原则是什么?儿童多动症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冲动行为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本病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学龄儿童中一般为5%~10%,我国一般为3%~5%,发病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4~9:1。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肯定,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遗传因素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在儿童期患该病的较一般家庭为多。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同患率可高达100%,而双卵双生子仅为17%,提示本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可能为多基因遗传。2.脑损害及发育异常部分儿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有脑部受损的病史,如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脑炎、脑膜炎、颅脑外伤及中毒等。有些患儿有神经体征,如动作笨拙、肌张力轻度增高、腱反射亢进或不对称等。脑电图约50%出现轻度异常,磁共振成像检查也发现异常。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诱发本病有一定作用,如单亲家庭、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等可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导致多动性表现。4.其他有报道认为多动症与脑生物化学、激素等异常有关。主要表现:以动作过多和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并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症状。1.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很难集中是本症的突出症状。表现为上课不能坚持听讲,常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对各种活动难以持久,做事有始无终,即使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在很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有时上课虽表面安静,但思想开小差,对讲课内容听不进去。2.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本症另一主要症状之一。常在幼儿期就有过分地跳跑、翻滚及不走直路的表现。上学后更明显,整天好动,小动作频繁发生,内容变化莫测,即使在课堂内亦有各种小动作及不遵守纪律的表现。部分患儿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笨拙缓慢、难以完成精细动作。3.冲动性行为表现为易激动,缺乏克制力,做事不经思考即行动,常对某些普通事件做出过激反应,因此常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打架。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往往不好。5.性格及品质问题多数儿童有自卑、消沉及性格乖僻等情绪问题。由于自制能力不足,常有说谎、逃学、破坏公物、甚至偷窃行为,少数病儿到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6.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正确区分左右和方位。7.脑发育延迟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例如动作笨拙等。约50%患儿脑电图异常,但无特异性。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和药物治疗三方面。
1.支持性心理疗法首先应向家长和老师解释病情以取得双方的理解,要关心和爱护儿童,不能打骂、歧视和体罚患儿,否则会损害小儿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利于配合治疗。2.行为矫正疗法阳性强化法、清退法及惩罚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可以清除冲动任性等不良行为。例如当儿童完成某一项要求时即给予口头赞许或物质奖励(阳性强化法);未完成某一项要求时或出现不良行为时即取消奖励(惩罚法)或不予理睬(消退法)。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最常用的药物有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走出儿童多动症的误区 特色专科 加入时间:2007-5-89:43:41 admin 点击:763 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全国约有1500万患儿,易发年龄为6-14岁,男孩发病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1。约2/3患者症状持续至青春期,1/3可能持续终生。尽管有部分患儿进入青春期后症状有所缓解,却因此耽误了十多年的学业,形成难以改变的人格和行为习惯。这些儿童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违法犯罪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因此,多动症已经成为当前儿童精神卫生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因此,在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诊断、治疗等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一.认识方面 目前,很多家长不认为这是病,甚至认为“淘气是天性”、“船到桥头自然直”。还有些家长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甚至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好动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正常的好动或顽皮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1.正常的孩子虽然好奇、好动,但遇到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时,不仅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去看、去做,还讨厌别人的干扰;而多动症儿童几乎没有什么注意力,玩什么都是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2.顽皮的儿童在陌生环境里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等待,而多动症儿童则没有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坐不住,静不下来。 3.顽皮的儿童好动,一般都有原因和目的,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4.顽皮的儿童服用镇静药物,可以产生催眠的作用,多动症儿童服用这类药物之后,不仅不会安静,反而更加兴奋和多动,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二.病因方面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儿童多动症的特异性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生物因素方面,本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缺陷,大脑皮质成熟延迟或觉醒不足,缺乏锌、锰元素以及遗传等有关。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研究发现本病与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如父母对孩子过分苛求、粗暴,引起患儿长期过度的心理紧张,所受的压抑超过了他们发育阶段的承受能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十分任性、骄横,产生不愿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不良方式;父母不和,孩子长期被家长忽视,缺乏关心和温暖,失去了安全感和协调力。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有遗传倾向,与剖宫产或出生窒息等产伤、铅中毒等环境污染有关,还会与癫痫、智力低下、焦虑、孤独症等一些精神疾病并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一种心理行为疾病,医生的诊治也主要从心理疏导方面进行。但是从多动症儿童影像分析可以看出,其部分脑功能区较正常儿童确有不同之处,而且其波谱测试和生化物质水平都较正常儿童有所改变,这再次说明,儿童多动症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问题。 三.诊断方面与大多数精神疾病一样,多动症缺乏特异的病因学或病理学改变,也没有可以辅助诊断的特殊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等确诊方法,因此,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对特殊行为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3项) ⑴、作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⑵、上课常常不听讲。 ⑶、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⑷、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⑸、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一项) ⑴、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⑵、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⑶、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⑷、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⑸、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⑹、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两项) ⑴、坐立不安。 ⑵、经常奔跑。 ⑶、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⑷、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⑸、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⑹、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⑺、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或做作业时,仍约束不住自己,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多动症的可能。另外,还要注意与儿童抽动症的鉴别。
因为两者名字和表现有某些相似之处,故容易混淆。但这两种疾病不能等同,治疗也不尽相同。 儿童抽动症又叫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语言、行为障碍综合征,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秽语为特征,表现为频繁眨眼、撅嘴、伸舌、摇头、点头、耸肩等。病情加重后,抽动动作呈多样化,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所以抽动症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性格上则多急躁、任性、易怒。 儿童抽动症与儿童多动症可同时出现,儿童抽动症的25%~50%合并有多动症。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较之早2~3年,并且是重度抽动患儿常见的症状。虽然这两种病有某些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同时伴发,但是单纯多动症儿童绝无肌群抽动现象,这一点是抽动症和多动症鉴别的关键。 四.治疗方面 对于多动症,医生主张早治疗,而且治与不治的后果差别很大。如果不进行治疗,多动症儿童的预后大多不好,在学习方面,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些难以完成义务教育。在个性方面,常以说谎、吹牛、怪动作、违拗、对抗等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成人以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对学习工作不认真,任性,冲动,人际关系不好,加上有些坏习惯,很难适应社会,容易走上歧途。 多动症的正确治疗应是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及适当用药。5~6岁前可以通过行为训练,减轻症状,促进控制行为的大脑皮层功能恢复。7岁之后,可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兴奋剂等药物治疗,兴奋其大脑皮层,帮助注意力集中。(一)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多动症常用的西药是一些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最常见的副作用为食欲减退、皮肤苍白、头晕、腹痛等。另外,这些药物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因此,一般6岁以下及青春期以后的患儿不宜服用。1.精神兴奋剂 哌醋甲酯(利他林),可改善认知、注意力及多动冲动性症状。用药前应做脑电图。5岁以下尽量不用。5~8岁,初期服用5mg/日,以后一般为10mg/日,7岁以上开始早餐时服10mg,午餐服5mg,如服1周未见疗效,每次各加5mg,每日量不超过30mg。双休日和节假日可以停服。 2.三环类抗抑郁药 有丙咪嗪、去甲丙咪嗪、可乐定等,一般作为二、三线药物使用,其中比较常用的药物为丙咪嗪。与精神兴奋剂相比,三环类抗抑郁剂控制儿童行为异常的效果不相上下,但改善认知损害的效果略微逊色。 (二)非药物治疗 1.阳性强化法 其原理是根据操作性条件行为的理论,即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对患儿出现的适宜行为及时给予奖赏性强化,会使其行为保持并固定。此法分为初级奖赏,如患儿喜欢吃的食物;一般奖赏,如红花、红旗、钱、好的分数;活性奖赏,如去公园、看电视、玩游戏;社会奖赏,如大人的评价、赞许。当患儿按训练计划稍表现出上课小动作减少,没离位乱跑,安静地做了作业等良性行为时,家长或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小红花等。还可以跟患儿协定,如果得到3朵小红花,可吃一支冰淇淋或其他喜爱的食物,5朵小红花可去公园一游等。该方法适宜年龄较小的患儿。 2.认知治疗
根据认知治疗的理论,不合理的信念(思维)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通过医生与患儿交流,使其认识到症状来自于无意识和不合理的思维,调整他们的认知—行为方式,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问题前完成下列三个程序:停—停止其他活动,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再开口回答。在户外,也要教其在做每项活动之前,先完成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的自控顺序,然后再做活动。此法内容要由简到繁,时间要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适宜年龄稍大的患儿。五.教育和护理方面作为多动症孩子的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是属于病态的,不能误认为孩子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的不受欢迎的不良行为而动辄打骂,加重患儿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差,症状会更加严重。父母和老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正确引导。如手工的训练、画画、角色扮演、自我表扬等方法,改善和矫正患儿行为问题。 孩子服药期间,应督促孩子按时报药,注意观察其反应,及时向医生通报病情,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家长还需做好思想准备,无论是服用西药还是中药,均需一定的疗程,短则半年,长者可达一年,务必与医生密切配合。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防止感冒和过度疲劳,避免嘈杂的环境、不适宜的责打,保证充足的睡眠。 要注意培养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患儿多与有同情心的儿童接触,体验正常儿童的情感,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如遇患儿有急躁情绪时要给予正确引导,不要激怒患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其做完一件事,并给予奖励;适当安排躯体训练项目,如安排健美操、游泳、棋类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耐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对学习困难的患儿采取特殊训练方法,并进行必要的职业咨询和训练,使其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