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2 KB
  • 2023-04-08 14:31:03 发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检测-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阶段1,晨读-开卷有益名段诵读积沙成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落断疏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诗人借物寓情。借蝉来表达自己的身世和处境。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阶段2探究-课堂圧动(知识械理归纳枳[识作者]《九日齐山登高》[常识•速览]诗、赋、古文大家——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聚,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他所生活的晩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吋有感于吋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探背景]《九日齐山登高》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诗中的“客”是诗人张祜,张祜诗名早著,穆宗吋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挤,未能被重用。杜牧对他的被排挤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写了此诗,表达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巧识文]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怀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岀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江涵/秋影/雁/初戈,尘世/难逢/开口/笑,但将/酩酊/酬/佳节,与客/携壶/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杜牧在这首登高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Z)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秋高气爽,天边一行飞雁。江水清澈,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面对着秋天的水光山色,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天气渐热,离期相近,不久此地再无君矣。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若终有夜雨春韭,新炊黄粱,亦为一幸,且请宽怀。[文本•精析]1.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请找岀来分析。 【答案】“江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涵”是“包容”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觅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秋景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一个“涵”字把江水拟人化,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之情。1.试分析首联景物的描写手法。【答案】[WilPh"描绘了一幅山r■(动静结合1明水秀.风景1秀丽的画面〔飞尸一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岀之”,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軽虹舷I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或者另一种回答: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诗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吋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寄扬州韩绰判官》[常识•速览][探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间,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做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幕中任节度使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当时杜牧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Z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深厚的情谊。[巧识文]这是诗人别后寄给友人的一首小诗。诗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岀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第?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H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扬州,“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一生也无法翻越。风流多情的杜牧,还有貌比潘安的韩绰,于明月下的二十四桥,夜夜欢歌,也留下了几多让女子断肠的诗篇。[文本精析]1.“青山隐隐水迢迢”中“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情趣,试简要分析。【答案】“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2.“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虽然已过深秋,但江南草木仍未凋落。止是由于诗人不堪晩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Z乡的故人。1.后两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美人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常识•速览][识作者]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丄,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是晚唐的大诗人、骈文名家。他与杜牧并称,后人称他们为“小李杜”。其诗渊源颇广,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李商隐的影响尤深。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亦多抒写情怀、感慨身世之篇,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意蕴深微,精于用典。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烘恻,为人称颂。存诗六百余首,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己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全唐诗》存诗三卷,补诗四首。[探背景]李商隐牛活的晚唐时期,国势江河日下,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早己荡然无存,社会矛盾尖锐激烈,他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诗人只能以委婉Z笔,曲折地倾吐心屮隐微无尽的情怀。[巧识文]无题诗是诗人作诗另有所托,不便标明诗题。李商隐所写的《无题》诗约有十余首,这类诗多写得隐晦曲折,含蕴遥深。其屮大部分以爱情为主题,或者借写有关事情来寄托其政治上的失意或困惑。木诗主要是写爱情的缠绵、执着和离别相思之苦。一说可能有政治方面的隐喻。 [知识梳理]第I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岀的节拍、韵脚字通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相见/时难/别/亦程,东风/无力/百花/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第2步悟读一一诗情画境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即便如此,也隔不断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飞雁传书。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愿奇迹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文本・精析]1.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写了一场悲伤的送别,请分析诗歌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几幅画面,分別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答案】诗中共营造了三幅画面:暮春伤別、別后相思、别时寄语。画面暮春伤别别后相思别时寄语诗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意象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春蚕丝尽、蜡炬成灰晓妆对镜、月夜苦吟蓬山遥遥青鸟殷勤情感凄凉无奈悲苦忠贞迷茫沉重 手法情景交融比喻双关推己及人想彖联想2•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最著名,试分析前两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答案】首句以“见难”“别难”为启,说相见的机会是难得的;但既相见了,又忘情不了就更难舍难离。第二句写景,“东风”即春风。一度春风易逝,转入暮春时节,百花衰残,凄凉无比,睹物思情。三、四两句对思情作进一步的描绘,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做喻。《安定城楼》[常识•速览][探背景]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诗人26岁,因应试落第,客游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写此诗来抒发愤懑之情。[巧识文]《安定城楼》是作者应试不中而写的一首失意自谴之作。诗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横遭猜忌,备受打击。诗中感叹壮志难酬,并将笔锋指向那些贪图私利的权贵,表达了激愤之情。[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一一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迢递/高城/百尺儻,绿杨/枝外/尽/汀纱。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爭。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鹅雏/竟/未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诗从表而上看,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冋旋,而又层层深入。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先 写历史上理想高远的悲剧人物,再写平生理想是怎样高远的具体内容,最后乂用高远理想的光芒,探照出那些庸碌无耻之辈的丑恶。这里,有胸襟的自口,也有对朋党的鞭挞;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有登楼极目的忧患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朗读时须用心体会。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凭栏送口,远想慨然,那一轮红口,已然渐薄西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多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牛日落,片刻之间,“天地界色”,那境界己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牵动,心情变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使人如身在风雨之间。[文本精析]1.《安定城楼》一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意义?【答案】典故意义“贾生”“王粲”以“贾牛”(即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比。当年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愤,都与李商隐一样年轻;两人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又与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落第后相同,故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寄托自己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江湖”“扁舟”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平生的抱负和志趣。“腐郎1“鹤雏”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明自己的襟怀,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同吋也揭露了他们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只汲汲于私人名利的丑恶本质。从中可以窥察到李商隐对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以及排挤、打击他的朋党势力的抗争。显示出他耿介磊落的品格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2•你认为《安定城楼》中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是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压抑的少年志士形彖。他徒然忧愤国事,却不被重用,政治失意,落寞远游,流寓他乡。他遭遇虽然困顿,然其凌云壮志,未稍减损,思想积极向上,胸襟怀抱,一似当年的杜甫,没有患得患失、私心杂念,光明磊落,淡泊宁静。《长安晚秋》[常识•速览][识作者]“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赵嘏(gu),生卒年不详,字承祐,人称“赵倚楼”。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寓居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求取功名,其间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冋江东,安家于润州(今镇江)。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有《渭南诗集》。[探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凭高而望所写。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Z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因此人称其为“赵倚楼”。[巧识文]这首七律借景抒情,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对深秋拂晓的景色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云物/凄凉/拂/曙碓,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A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A鲂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因。1.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屮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城迷蒙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禁慨叹人牛如晨星之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如今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还是一派君子Z风。忽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餉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文本•精析]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答案】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答案】“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衬托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棊调。2.“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彖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冃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1.“餉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答案】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鲂鱼的风味此时止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Z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餉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商山早行》[常识•速览][识作者]花间鼻祖—温庭筠■力I-温庭筠(?-866),唐末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屡试进士不第,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不及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绮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吋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Z于柔弱浓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现存词六十余首。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探背景]温庭筠本来是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时,述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巧识文]此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路经商山时所作。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愁思。[知识•梳理]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赛。搁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擄。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羁旅乡愁诗。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景,抒发了早行之辛苦。尾联写思乡,较含蓄。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伴着叮当作响的车马铃声,诗人离家远行。晓月的余光笼罩着客店,早春的寒霜覆盖了板桥,荒山野路上枯黄的桝叶遍地,驿墙的旁边淡口色的枳花已在开放。这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忆起梦绕魂牵的故乡?[文本精析]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答案】(1)“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2)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梦(醒)”o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案】(1)纯用名词组合成句。(2)表现了早行辛苦。(3)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不用名词以外的任何词。这两句诗,如果分成最小的单位,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名词,再组合成“定语加屮心词”的词组。但是作定语的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声”,可以唤起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均可唤起视觉形象,加上“月”和“霜”的环境衬托,构成了“音韵铿锵,意象俱足”的诗美境界。3•“楓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诗句何处景色特点作用榊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旅途景色荒山凄凉两相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情凫雁满回塘梦中故乡回塘水暖(思考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Z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阶段3拓展-素材积累(开拓求知能力提升]素材一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诗文中。可是,他们不会因此消沉,更不会报复社会,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与利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于是,他们依然努力,依然牵系国家。他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坚守着昂扬的骨气,他们护卫着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也许充满着伤感,字里行间也许潜藏着不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襟与气节捍卫了尊严;他们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们的诗文与他们的精神长在。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柞于人,高昂着自己高贵的头颅,行走在天地之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笔,在宇宙间树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尊严”“勇气”“骨气”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素材二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后孤儿寡母冋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批的孤苦不幸,加之羸瘦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忍执着的追求精神。【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禀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膩。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 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素材三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心态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i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细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平等”“同情”“真诚”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月贰,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素材四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发现古典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Z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就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Z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素材五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应用角度】此诗句可用于“奉献”“坚贞”“忠诚”“鞠躬尽瘁”“无私”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风声。”【应用角度】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开拓”“超越”“朝气”“后生可畏”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应用角度】此诗句可用于“思念”“思乡”等相关的作文中。(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应用角度】此诗句可用于“默契”“契合”“沟通”“心灵相通”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应用角度】此诗句可用于“追忆情缘”“追忆年华”“悲欢离合的无奈”“瞬间错过的感伤”“没有结果的怅惘”“美在距离(时间距离)”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阶段4.检测-知能提升(课堂回馈即时达标)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鹤雏竟未休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回塘:回到池塘••【解析】D项,“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答案】D2.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答案】(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3.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答案】(1)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事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2)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岀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1.文学常识填空。⑴李商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等。(2)杜牧,字,唐代诗人,与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齐名,人称“温韦”。【答案】(1)唐《无题》《贾生》或(《夜雨寄北》)《锦瑟》(2)牧之李商隐《樊川文集》(3)李商隐韦庄5•名句默写。⑴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吋难别亦难,”;杜牧的“,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答案】(1)东风无力百花残但将酩酊酬佳节长笛一声人倚楼 (2)夜吟应觉月光寒二十四桥明月夜鸡声茅店月二、诗词鉴赏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未展芭蕉[唐]钱翊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釦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解析】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答案】述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答案】第一首巧妙地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J4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冃。送邹明府游灵武"幻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做简要赏析。【解析】本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形象的鉴赏,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1)“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见其贫穷,这正表现了他的为官清廉。(2)“边雪藏行径”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彖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I口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眨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8.(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残春旅舍韩僱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僅(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沬,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答对即可)(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甚,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 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三、语言表达 9.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联)【答案】修改后的下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10•试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个戏剧小品,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换用标点。O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斷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写:【解析】改成戏剧小品要符合其文体的结构特点,需要有舞台背景、角色、动作、对白等。【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岀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元)200X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支出1400I200I1X)0X(X)6004002()00 【解析】本题考査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及表头的提示信息——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然后分析比较表格之间数据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看到城乡居民间横向的数字变化,还要看到城乡居民间纵向的数字变化。【答案】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