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3-04-08 14:31:0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安排:1节课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盛唐大诗人可以说没有谁过得像他那么平淡。身为布衣的他登临此处古迹,难免会生发出伤感之情。二、学生朗读三、学生齐读四、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第一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
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五、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低回不已。六、艺术特色:1)结构独特。这首诗开篇即发议论,而且连发四句,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2)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七、背诵本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课《春江花月夜》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8课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39课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1课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课《春江花月夜》教案3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62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学案(1)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18课《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25课 天上谣 教案2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45课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