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0 KB
- 2023-04-08 14:31:0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轼词二首》教案2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目的了解词的结构特点和感情基调学习写一些欣赏评论文字背诵这两首诗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此词是一首悼亡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州时。苏轼感于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宦海沉浮,仕途不顺,生活坎坷,倍加怀念亡妻,思念之情刻骨铭心,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二、读解鉴赏 1、读背这首词2、读解上片先写思念,分三层。第一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就将生死永别的沉痛感情倾泻而出。十年来,生死相隔,两相茫然,令人悲痛,用不着思量,也难忘怀。第二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退一步假设,即使单方面倾诉,远隔千里,自己的凄凉怎能告知亡妻呢?第三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放宽条件,忽略生死时空限制,真能会面,拟想那情景已经是苍老难识了。这里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妻子死后十年的坎坷生活对自己的折磨。下片继写梦境和梦醒后的苦恼,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层写生死相隔梦中相见。虽然往昔生活情景依旧,她坐在窗边,对镜梳妆,然而这次相见,却凝咽无语,离愁别绪化作千行热泪滚涌而出。第二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梦醒后的悲哀。作者自忖在以后的岁月里,能让他牵肠挂肚的只有那片明月下的小松冈了。全词在绵绵的哀思中结束,寄托了无尽的怀念之情。写作上虚实相映,愁思百转,缠绵悱恻。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初步感知 1、 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2、朗诵二、解读鉴赏 1、 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2、 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面对壮美 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4、 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 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6、 “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7、 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多情----愿望;如梦---自慰;酹江月---倾吐 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三、对比归纳 1、 课内训练:对比<<江城子>>与本词 2、 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 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 与婉约风格的抒情 五、作业 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 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 乱石 虚境 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 意境 江月 周郎风采功业 向往古代英雄 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 苏轼词二首小婷 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
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课文简析 (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2.基本解读: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景色壮而美。“知君为我新作”二句,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关系,说我自己知道你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 下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开头五句,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广阔江面的倏忽变化、汹涌澎湃、风云开阖、惊心动魄的壮观,并由此生发出江湖豪兴和对人生的见解。“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
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3.鉴赏要点: ①全篇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襟怀。作者贬官黄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②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虚实结合,通过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例如,用记忆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联想,来描写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风赋》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进行对比议论等。这点在上面的“基本解读”中已有较具体的解说,不赘。 二、定风波 1.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2.基本解读: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作者当时是“团练副使”,“不得签判公事”,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还是一个“官”,要弄一匹马骑,还是可以办到的。但这是诗,是艺术,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3.鉴赏要点:
从生活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外出于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维诗四首》教案2 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维诗四首》其一《积雨辋川庄作》教案3 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维诗四首》其一《积雨辋川庄作》教案1 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