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00 KB
  • 2023-04-08 14:31:07 发布

2019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卷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鹂(lí)  罟师(ɡǔ)   瀛洲(yínɡ)   霹雳(bī)B.芒砀(dànɡ) 鄜州(lū)  怆然(chuànɡ)  碣石(jié)C.膏腴(yú)  京畿(jī)   蠲免(juān)  栖迟(qī)D.楸梧(qiū) 腥膻(shān)  蘅皋(ɡāo)   翩跹(qiān)解析:A项,“霹”读pī;B项,“鄜”读fū;D项,“跹”读xiān。答案:C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因免费通行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专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企求一挥而就。相关机构应该关心的是,免费之后该怎样治理拥堵?不能因噎废食,让拥堵成为继续收费的理由。A.别样 B.循序渐进 C.一挥而就 D.因噎废食解析:A项,别样:形容事物的不同类别,别样的,另一种样式,另一类的;B项,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C项,一挥而就: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用在此语境不当。应改为“一蹴而就”;D项,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电视台xx年春晚导演组,把多家地方电视台选送的歌手和节目加以重新组合润色,再进行选拔,这是开门办春晚的又一次创新。B.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xx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均呈下滑态势,降到了自xx年经济复苏以来的最低点。 C.在一些市场垄断的领域里,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将会使他们应有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于完全不能享受。D.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解析:A项,搭配不当;“歌手”与“润色”搭配不当,“润色”可改为“排练”。C项,不合逻辑;“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意在说维权意识强弱两个方面的影响,后文仅说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带来的影响,前后不对应,应把“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改为“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D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答案:B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②我想月下的海棠,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③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④可惜没有趁着夜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⑤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①⑤③④②解析:由③句引出这段话的中心对象“海棠”,排除C、D两项,②④之间,②句中“这种光景”所指代的内容是④句中的“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因此④应该在②前面,排除A项。答案:B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贾 岛 传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曰:“郎君鲜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既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命薄。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岨峿。自题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选自《唐才子传·贾岛》,有改动)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旋:不久B.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衢:大道C.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D.后稍迁普州司仓         迁:贬职解析:D项,迁:升职。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B.韩驻久之,曰:“敲字佳。”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于岛案上取卷览之       得复见将军于此D.乃授遂州长江主簿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解析:A项,两个“以”都表示“用来”;B项,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可不译,无实义;C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D项,①“乃”为“就”,②为“竟然”。答案:D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岛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一组是(3分)(  )①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②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③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④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⑤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⑥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解析:①是其诗歌风格;③是贾岛外出在路上的情景;⑥表现贾岛对富贵之人的蔑视。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B.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刘栖楚心胸狭窄,而相比之下,韩愈不仅心胸豁达,而且还是个爱才惜才的伯乐。C.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蔑的态度。 D.贾岛以苦吟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苦吟的表现。每到除夕之夜,取出一年所作,焚香再拜,酹酒祝之,痛饮长谣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心。解析:B项,其中“刘栖楚心胸狭窄”与韩愈“心胸豁达”的表述不正确。答案:B9.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2)①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②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参考译文:贾岛,字阆仙,范阳人。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寺。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视而不见。他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 贾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得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韩愈立马良久,说:“敲字好。”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了名。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自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皇上就下楼去了。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升为普州司仓。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自己题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然后举杯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关 河 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1分)上片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2分)(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2分)上片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1分)下片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1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答案:(1)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3)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4)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5小题。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用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暗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间。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学,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解析:A项正确,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换言之”表明两句话是并列关系,语意相同。E项正确,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答案:AE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位的高低。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解析:D项错误,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全体与部分无先后之别。答案:D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共同点: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2分)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2分)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玄思的方法。(1分)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的方法;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1分)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这是“由全体观部分”;(1分)他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这是“由部分观全体”。(1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闲谈古典红 晕古典不是一张失真的老照片,也不是虫蛀了的褪色的箱底衣服,那是“陈旧”,积淀着浅薄的记忆,有一点妄自溯古的意味。也不是“古老”,“古老”带了沧桑的感情,让人提起来就要唏嘘的,郁结着无法排解又令人颓丧的怀念。而古典则是清丽的、文雅的、精致的。是紫砂壶里的名茶,飘出使人醺醺然回味不绝的清香;是红木家具上沉积的历史尘埃和在夕阳西下时泛起的幽幽光泽;是名瓷的精美青花或斑斓粉彩以及叩击时的若磬之声;是身着对襟滚边丝绸长衫的吹箫少女,背景是一段悠长的时光,古典的精髓就在少女微蹙的眉头里,在头顶上忧郁的明月中,在被月光穿越的缠绵思绪里……古典染上了现代的流光,变得夺目璀璨。街上现代女性身上绣着吉祥图案的中式服装,浓缩了旗袍的精华,在古典的式样上赋予了现代的意蕴。而路边刻着篆字牌匾、挂着楹联的古色古香的茶馆,仿佛为浮躁的现代社会回归古典寻找了一条捷径。还有少女手腕上带的玉镯,胸前坠着的民间工艺制作的饰物;家居的民族化设计和使用的陶瓷器皿……古典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很多人急于追赶生怕落下,古典倏忽变作了现代之中的亮点,仿佛没有古典唯恐不成现代。古典就这样装点了现代,也装点了现代人光怪陆离的视野和不涤尘虑的内心。古典是赶着人们的心情来的,厌倦了,烦闷了,浮躁了,古典就被长长的岁月滤出来,冲洗着已显陈旧的生活,虽然古典落满了时光的尘埃,但要的就是这份尘埃的厚重,要的就是这份厚重中的精细,要这份尘埃抵消现在的尘埃,心情也被滤过了似的有了另一样的感怀。没见过古典的人以为古典是时尚,是新潮,生怕赶不上古典这班车;见过古典的人有着似曾相识的喜悦,也有面上显露“经历过”的不屑,背地里却慨叹似水流年的。然而这是伪装的古典,表层里还是现代的浮华之气,或者说是现代的一种装饰,扎不下根来,也不会就此和现代的精神黏连,古典便受了委屈似的,不经意间,又悄悄地走了。它的身影是匆忙的,你甚至来不及叹息一声。其实它的到来原本不是为了停留,大概就是为了做一次无可奈何的凭吊,再回到来时的地方,或是在更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其实真正的古典是在精神里的,它积淀了五千年的情感,培育了中国人的风采,无论是清风明月、小桥流水的古典意蕴,还是仁义礼智信的古典情操,都深深蕴涵在“中国”二字里。古典很似一阵从陌生的地方吹来的风,却带着熟悉的味道,任谁都会品咂出一点仿佛自己血脉里流淌过的东西。它是恬淡的,包蕴着千古的哲思;它是肃穆的,需要虔诚的仰视。它一直流淌在奔涌不息的岁月之河中,慢慢沉积着,愈加厚重,焕发出炫目的光彩,成就了中国人的骄傲,绽放着中国文化的绮丽。古典持久的魅力永远相伴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灵。(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16.第四段“这份尘埃抵消现在的尘埃”一句中,两个“尘埃”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一个“尘埃”指具有厚重和精细特点的岁月时光;后一个“尘埃”指充满浮躁和伪装的浮华之气。17.结合全文,简要归纳古典有哪些“持久的魅力”?(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清丽、文雅、精致;②厚重、精细;③恬淡、肃穆。18.“其实真正的古典是在精神里的”,怎样才是“真正的古典”?请你结合本文的主旨精神,举出具体的人或事,并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 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人生飘泊的深刻内涵,古典意蕴浓郁。(示例二)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这种精神正蕴涵了古典的情操。(示例三)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陷入了非人的境地,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一代文学巨匠饱受被践踏的痛楚。可沈从文毫不介意,在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时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这一句话,使得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无论生活面临怎样的困境,人生遭受怎样的磨难,沈从文的心田盛开着绚丽的花朵,这种恬淡、雅致的心境正是古典情结的体现。(言之有理即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梁 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 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19.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章简要回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2分)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2分)20.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章回答。(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2分)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3分)21.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孤独的缘起。(2分)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2分)第三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2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6分)宋代词人是一群深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23.根据下面文段中提示的文字,另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一致。(6分)元人曲子中多有安贫乐道、隐逸生活的内容,乃是他们在经历了战乱危难、仕途坎坷之后,向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田园生活,追求古朴简易,心安气闲,物我相融的生存状态。他们渴望与山水相亲,______________,开门见山,______________,荷锄种菜,______________,这种清淡的原生态的生存方式,是元代士人从物质到心灵的返璞归真,所以士人们的隐逸之作大都将其隐居环境描绘得如诗如画。答案:(示例)心灵自由 不为物役 潇洒自在 与花草为友推窗望月 伏案读文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艺术家说,跌倒了赶紧爬起来向前走,别去端详那个坑。哲学家说,成功了,就从零开始吧,别太在乎过去的荣耀。史学家说,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从零开始,他过去的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是他抹不掉的历史。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略。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