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1 KB
  • 2023-04-08 14:31:09 发布

2018_2019高中语文选练8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8--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练8)李仕才一、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弄妆梳洗迟   弄妆:修饰仪容B.还乡须断肠须:等待C.日日花前常病酒病酒:为酒所病,饮酒过量而感不适D.罗衾不耐五更寒不耐:忍受不了【解析】 “须”应为“必,定”。【答案】 B***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径里逢迎逢迎: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B.楼高莫近危阑倚危阑:高楼上的栏杆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D.渐霜风凄惨凄惨:寒冷逼人【解析】 A项,逢迎:相逢,相遇。【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巧笑东邻女伴   巧笑:美好的笑B.伤流景流景:流动的景象C.游冶处游冶:游乐D.雨横风狂横:放纵,凶暴【解析】 B项,应为“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答案】 B3.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5302048】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C.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解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千古名句,写的是冬季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景象。B项“六出飞花”是指雪花,雪花是六个瓣,“琼枝”是指玉白色的树枝,即雪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7 冬季雪花飞扬,使青翠的竹枝慢慢变成白玉一般,是冬季之景。A项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C项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D项描写的是春色迟暮的景象。【答案】 B4.下面对宋词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表现了生活的美好。B.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上片重写情,下片重写景,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C.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通过写一天中由朝至暮、由暮至夜的感触,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晚景凄凉的沉重、孤寂的心情。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解析】 B项,上片写行者忆家,下片写闺妇怀人。【答案】 B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B.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反映。语言工巧。C.柳永,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小令、慢词。D.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突破五代词的绮靡风气。【解析】 C项,他只擅长写慢词。【答案】 C6.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一组关联词语,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导学号:75302049】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柳永(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②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③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④即变“雅”为“俗”【答案】 ③①④② 关联词:不仅(不但),而且。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导学号:75302050】(1)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7 (2)欧阳修的《踏莎行》中描写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4)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中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寥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先的《天仙子》一诗中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柳永的《八声甘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与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相似。【答案】 (1)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2)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4)碧云天 黄叶地 (5)临晚镜 伤流景 (6)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二、阅读提升层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腹传书之说。故以“鱼沉”代指无人传信。②欹:斜靠。③烬:灯芯烧成的灰。(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第三句中的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作者在词中不仅精心刻画了思妇的外貌形象,也着力揭示了思妇的内心思想感情,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受。【解析】 D项,词中没有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答案】 D(2)词中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恨”的原因有哪些。                                                                7 【答案】 ①词中女主人公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他的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在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芯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导学号:75302051】诉衷情近柳 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解析】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词的。【答案】 A(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木兰花晏 殊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7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B.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C.下片后两句语言平实,“相思”二字既直白又质朴,整个句子表达浅显,又精练浑成,用天地有尽头来反衬人的情感之微弱。D.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意丰的韵味。【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C项,“微弱”错误,应为“无边”。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其深切的情感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恨恨绵绵无绝期。【答案】 C(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两句独出机抒,请赏析其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解析】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辗转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借景抒情。“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五更钟”对“三月雨”,语言工致匀称。【答案】 艺术特色:①对仗。“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五更钟”对“三月雨”。②借景抒情。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现。思想感情: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相思别恨之深情。三、语言表达层11.请把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扩写成一个故事,200字左右。【导学号:75302052】                                                                                                【答案】 (示例)燕子来了,是祭社神的日子。没过多久又到了梨花飘落的时节,清明也到了。在一个极其幽静的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树林里,时时有黄鹂在枝叶的7 深处偶尔啼叫那么几声,来打破这静寂的空气。在这样美好的春天、这样漫长的日子、这样寂寥的环境里,年轻人又怎么耐得住呢?于是,就想到东边邻家去找女伴来游戏了。恰好,就在边走边采摘花草的小路上,那位姑娘也正带着笑容走了过来。于是两人玩起了斗草的游戏,结果赢了邻居,使得这位少女充满了欢乐。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那样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兆头啊!越想越高兴,脸上就显出得意的笑容来了。1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节日,也有许多文人雅士以此为题,创作了篇篇佳作,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请写出你了解的三个节日,并介绍其中一个。要求:内容准确,节日特点突出,语言顺畅,不少于50字。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                                                                【答案】 示例:(传统节日:)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节 除夕 火把节(包括少数民族的节日)(任选三个即可)(介绍:)元宵节:因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元宵节。人们以观灯、猜灯谜、放焰火、耍龙灯等活动来欢度节日。特别以吃元宵来象征家庭团圆,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节主要在我国以及海外大部分华人聚居区盛行。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因为中国古代大部分词人都为男性,所以我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由于性别差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多是理解成他们对自身际遇的一种情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自比妇人或青楼女子,站在女性的视角描写闺怨、思夫等情愫,用来比附士大夫苦于不被君主赏识的怀才不遇之感。而当作者是女性时,读者们似乎一下模糊了作品中的“叙事人”和作者本人之间的界限。因为二者皆为女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文艺理论家艾朗诺指出,与具有一定纪事功能的诗不同,词这一文学体裁,有着大量的虚构和想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段主要内容是读者误把女性作者写的词作当成作者的生平证据。第一空主要结合后面的“至多”和例子来总结。第二空从前文的“模糊了作品中的‘叙事人’和作者本人之间的界限”可知,是填读者把词作的内容等同于作者生平之类的内容。第三空,前面用一位理论家的观点来总结本段的内容(也起了佐证的作用),所填内容的关键词是与“纪事功能”相关的“真实性”“客观存在”“真实发生”等。【答案】 ①不会把写女性的内容等同于他们的生平②读者把词作中的内容看作作者生平的直接证据(或读者把词作中的内容当成了她生平的真实反映)③不能将词的内容简单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意对即可)7 7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