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50 KB
  • 2023-04-09 14:30:01 发布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一板块 兵车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兵车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岁到44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3.《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娴静的风格。第一板块对应学生用书P28一、字音识记1.辚辚(lín)      2.萧萧(xiāo)3.干云霄(ɡān)4.点行(xínɡ)5.戍边(shù)6.荆杞(qǐ)7.陇亩(lǒnɡ)8.声啾啾(jiū)二、词语释义1.行人弓箭各在腰:从军出征的人2.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耶娘,同“爷娘”3.哭声直上干云霄:冲入云霄4.行人但云点行频:点兵出征5.便至四十西营田:即屯田,指戍边垦荒6.去时里正与裹头:替征人裹头。唐代男子成丁则裹头巾,象征行成人礼7.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代秦居华山以西,华山以东统称山东8.禾生陇亩无东西:不成行列,意思是庄稼长得不好9.役夫敢申恨:我哪敢说出心中的怨恨。役夫:行役之人的自称之词。敢,岂敢10.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11.生女犹得嫁比邻:同乡12.新鬼烦冤旧鬼哭:烦躁愤懑三、名句背诵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段解:诗人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段解: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段解:诗人揭露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应学生用书P29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二、相关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多次战争使兵力损失严重,朝廷乃大举征兵。杨国忠(当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遍野。《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后写的。三、内容提要这首叙事诗,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四、写法借鉴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以人号马嘶、尘烟迷漫的喧嚣气氛开篇,引人探其原因。第二部分的倾诉苦衷进一步深化了第一部分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回应上文“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原因,前后辉映,相为补充。诗歌末尾的“新鬼烦冤旧鬼哭”,又照应了前半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虚实相生,增加了悲剧的艺术效果。最后以一句“天阴雨湿声啾啾”结尾,既写景又抒情,遥应开头的“尘埃不见咸阳桥”。叙述层次错落有致,舒得开,收得拢,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形成了一个有机完美的统一体。2.语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租税从何出”、“古来白骨无人收”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累累如贯珠,读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重点揣摩1.诗歌的开头描写了什么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父母妻子儿女哭送亲人出征的生离死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2.“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中的“走”字,用得非常精当,试分析其妙处。参考答案:一个“走”字,一是说明队伍出发得急迫,只能边走边说;二是说明送行的人依依不舍的心情。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参考答案:“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拦道”表达了焦急之情,“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4.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的作用,并找出本诗的“诗眼”。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起警策作用,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为本文的主旨。并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三个字,它一针见血地点出祸害的由来。正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造成千村万落人烟萧条。所以这三个字贯穿全诗,为本诗的“诗眼”。5.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摹古战场,营造了凄凉低沉、悲惨哀怨的色调和氛围,与开头惊天动地、人声鼎沸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的意味。“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 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寓情于事。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对应学生用书P111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哭声直上干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A.至谷中森然干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B.刑天舞干戚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C.东郭先生将此适中山干仕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闻琵琶已叹息解析:选A 例句,干:冲;已:停止。A项,干:冲;已:停止。B项,干:兵器;已:已经。C项,干:追求;已:医治。D项,干:河岸;已:已经。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确实)知生男恶B.烟涛微茫信(的确)难求C.低眉信(随意)手续续弹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讲信用)大义于天下解析:选D D项,“信”同“伸”。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解析:选D A项,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妻子;B 项,行人:古指从军出征的人,今指行路之人;C项,县官:古指官府,今指县里的官员。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4)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答案:(1)哭声直上干云霄 (2)边庭流血成海水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古来白骨无人收 (5)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对 雪①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选AD B项,不是“借喻”,应是“借代”;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像的;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李白①杜 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 ①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解析:选AD A项,“借代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D项,用典意义分析错误,仅仅表现了李白修道的不成功。(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李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③ 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李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表达7.阅读下面的语段,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和内容仿造三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反映杜甫的人格与创作。杜甫爱花,但不拈花惹草,而是借花木葱茏来抒发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杜甫爱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爱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爱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但不提笼架鸟 而是借百鸟飞鸣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礼赞但不花天酒地 而是借酒入热肠来化解心中的千古悲愁但不溜须拍马 而是借骏马奔腾来抒发自己对未来的豪情壮志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身份证“网证”,已从2018年1月开始推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潮流”,包括两个向度。其一,科技的潮流。新技术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东西,其内在本质都是人心所向,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当今人们愿意并且习惯使用互联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当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信息安全,身份证复印件、公民持身份证拍摄的照片被恶意使用,也可能会“被法人”“被贷款”。此外,运营机构的信用、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等也并非毫无问题。解析:补写句子题,需要在理解整个文段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横线处所需要填入的内容。第一处,根据横线后面所说的“所谓‘潮流’”“科技的潮流”“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可推断出此处应填“‘网证’的诞生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之类的内容。第二处,从横线后面可以提取出“人心”“潮流”这两个关键词,再参照“其一,科技的潮流”的模式,可知此处应填“人心的潮流”之类的内容。第三处,根据横线后“比如”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是一个观点句,应是和“问题”有关的,可知此处应填“‘网证’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之类的内容。答案:(示例)①“网证”的诞生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②人心的潮流(或:人心所向的潮流、人心向往的潮流等) ③“网证”也带来一些新的担忧(或:“网证”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网证”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