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8 KB
- 2023-04-09 14:30:0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一古诗鉴赏,读懂是关键。通过设题引导学生关注对内容的把握已成为高考命题人的追求。读懂诗歌,把握其内容、思路,是鉴赏诗歌的原点。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做题,轻读诗,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做诗歌鉴赏题失分的原因之一。如何读懂古诗,再重申以下几点:①从标题切入对诗歌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的层次、思路。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⑤充分利用作者、写作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1.(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和州刘使君[注]张 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解析 首先理解前两联内容,分析诗句写出了“刘使君”怎样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其次结合全诗及对刘禹锡生平经历的了解,分析他如此“闲”的原因。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2.(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兴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迮:狭窄。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 此题为内容概括题。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是:我的头发快全白了,回到故土已经三个年头。喝醉了凭高阁远眺,看到国土越来越少,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身经百战空有报国之志,五更传来的战争号角,让我心生哀愁。明天在烟雨微茫的桐江岸边,且在枫树上系上小船垂钓吧。然后根据“醉”“病入中年”“空许国”“五更画角”等关键词,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分析即可。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层次、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探究活动一 诗句内容信息筛选与提取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请找出反映某方面的意象。“……”表现在哪些方面?(2)答题要点在诗中寻找具体内容答题,提取信息要准确全面。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洛桥晚望孟 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吊王将军①墓常 建嫖姚②北伐时,深入强千里。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尝闻汉飞将③,可夺单于垒。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注 ①王将军:唐将军王孝杰,一生征战,有胜有败,最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②嫖姚: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③飞将:飞将军李广。诗歌的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颔联描绘了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景。上句,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战罢,落日已昏黄无光;下句,写唐军一直在进击,没有退缩,直至全军覆没。探究活动二 诗句内容概括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诗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某联内容或全诗主旨。(2)答题要点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揣摩诗句叙写的角度。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从“历史遗迹”的角度叙写的,我们在概括时把角度写进答案即可;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不要答成翻译,语言一定要简洁。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
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象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示秬秸[注]张 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②(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解析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探究活动三 诗句内容的描述和理解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该诗(该联)描绘了哪几幅(种)画面(活动)?“××”句(联)该如何理解?(2)答题要点关键是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必要时需联系全诗来理解。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故 都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③无路学鸣鸡。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探究活动四 诗的层次、思路、谋篇布局的梳理与分析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它着眼于对写作层次和思路的梳理,写作顺序和线索的分析以及构思布局的把握,这一考查点是今后考查的新动向。题干带有明显的如“线索”“顺序”“思路”等用语。(2)答题要点不管考查角度如何变化,都要建立在对诗的层次、思路的把握基础之上。为此,首先,需具备一些诗词结构常识。如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四字要诀,词分上下片,中间一般要过渡。其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转换”上弄清思路层次。如近体诗的“转”是如何在时间变化、空间转换、内容特点上“转”的,词要看中间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另一方面的。诗的构思,虽考的不多,但要注意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如四句诗常常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是为了后面的抒情,也就是上联与下联之间的关系,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2.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片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简要分析此诗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全诗描写鲁山山行的情景,表现了鲁山深秋山景的雄奇深幽,也表现了作者爱好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与山行的惬意。解析 抓住诗中“惬”“迷”“情”字可以得出。(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惬”字布局谋篇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联点明“野情惬”,统领全诗。中间两联都是写景物之美,表心中之惬。尾联以虚写实,更表现作者意外之惬。解析 “惬”是诗眼,也是谋篇布局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几个层次。这是答题思路。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如何理解第二句诗中的“深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遮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赋予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人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5 韩愈 听颖师弹琴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1 贺铸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漫步宋词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18-2019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五)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