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 MB
- 2023-04-09 14:30:0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专题导语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
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
文题解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一、诗人名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二、诗词故事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写下的。“行”,属“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声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三、文题背景
文本赏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一、诵读,整体感知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
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第三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提示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提示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二、悟读,诗情画境
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作分析。答案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三字,它一针见血地点出祸害的由来。正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造成千村万落人烟萧条。所以这三个字贯穿全诗。
2.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这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答案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为后文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
答案①“行人”分别叙述了“点行频”和“申恨”两件事。其中在“点行频”这个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河,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士兵受虐。“行人”在“申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卒,县官急索租,生男不如生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②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设问方式,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3.“行人”分别叙述了哪些事情?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
4.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的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答案(1)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2)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兵车行》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答案答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九 日杜 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注]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竹叶:竹叶青酒。
(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答案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答案(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惨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痛)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答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将进酒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99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80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2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66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68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踏莎行候馆梅残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0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幕遮碧云天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69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87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