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3-04-09 14:30:12 发布

北京市高中语文 宋词赏析 05 妙境天成,卓绝千古-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学案(无答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妙境天成,卓绝千古——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一、柳(一)送别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水岸边送别的情景:柳罗隐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送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堤上柳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折杨柳施肩吾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二)“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表达陶潜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三)伤感“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那时忧愁的深刻程度。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出名,是流传最广关于“柳”的诗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蔓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如雪”则把春柳的繁茂写到极致。二、松象征坚贞、孤直和高洁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还有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里的寂寞,哪是梧桐的寂寞,分明是诗人自己的寂寞。失去妻子的男人也拿梧桐来比喻“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四、菊花(一)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二)寄托相思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常以菊花自况,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形神兼备。《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菊花写她的相思之苦;《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她凄苦的心境。五、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常常是思乡的代名词。静夜思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代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六、子规(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的《忆秦娥》中“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七、鹧鸪鹧鸪在古诗词里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代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八、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