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3-04-09 14:30:15 发布

高中语文 3.16《辛弃疾词三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6辛弃疾词三首单元概览内容感知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词人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意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鹧鸪天》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词人用比兴手法,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咬文嚼字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字音蓦然(mò)阑珊(lánshān)旌旗(jīnɡ)锦襜突骑(chānjì)娖(chuò)2.多音字3.形似字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品评:在众多的仕女中苦苦寻找意中人千百次却没有发现,忽然回过头,却见心上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品评:此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美人迟暮,英雄易老,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一个“染”,运用移就手法,无比心酸形象,让人心酸感叹。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品评:“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品评:明写眼前实景,实则寓意无穷。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包含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这处的“可怜”可作“可惜”解,“无数山”喻指什么,难以明确统一,应可以喻指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二、重点语段1.“东风夜放花千树”至“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剖析: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装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2.“壮岁旌旗拥万夫”至“汉箭朝飞金仆姑”。剖析:这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追忆。词人在21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见宋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为承务郎。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50名勇敢义兵,直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上片写的就是这段光辉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结构简析《青玉案·元夕》结构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从词的上下片自然分两层:第一层:上片重笔描写元宵夜处处歌舞狂欢的繁华景象。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二层:下片写人,从“我”“寻他”的眼光出发,又分两层:前一层写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众多女子盛妆浓抹、尽态极妍;结尾三句为一层,突出淡泊安静、脱俗高雅的“那人”形象。2.从词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笑语盈盈暗香去”,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及众女狂欢的情态。第二层:最后三句,写终于发现心中的“那人”在“灯火阑珊”的僻静角落。《鹧鸪天》结构分析:上片: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回忆。下片:写作者当前投闲置散的处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构分析:上片:借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下片:表达词人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的愿望。主旨浅探《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主旨可有如下几种表述:1.词中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2.词中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3.全词写在繁华热闹的元夕之夜,“我”在狂欢的游女们中间千百次寻找意中人,最终在最冷清的地方发现了她,展现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间的美好境界,表达悲喜莫名之情。《鹧鸪天》: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词表达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总会实现的。审美鉴赏《青玉案·元夕》——“那人”形象品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多慷慨激昂之作,但风格多样,婉约含蓄的《青玉案·元夕》也同样出色动人。此词写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喻万灯齐放;“星如雨”喻满天焰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整夜狂欢。“我”在“众里寻他”,找心目中的人儿,对坐着宝马雕车、穿着“黄金缕”、插着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香满路的富贵人儿不屑一顾,千百次苦苦寻找,满怀失望之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暗淡)处”。词中那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最是值得品味(古语无“她”字,“他”兼指女性)。作者用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灯火辉煌的场景正衬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对观灯的富贵人家妇女的描写也是对“那人”的反衬,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把“佳人”放在冷落“空谷”的背景里进行塑造;作者把“那人”放在热闹的场景里反衬突出,各有千秋。此词写于作者被逼退休之时,寄寓了辛弃疾心伤家国,却又不愿与南宋朝廷中苟且偷安的高官显贵同流合污,于热闹中甘于寂寞的高尚情操。梁启超评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很可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名句。后人用它来比喻学习、做学问的第二层境界:经过苦苦追寻,寂寞奋斗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说明只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能成功。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