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3-04-09 14:30:1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揣摩词意,理解和把握本词的情感。2.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比较二者的各自的妙处。3.总结咏物词的特点。学习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学习难点:总结咏物词的特点。一、自主学习1.解词:从:抛家:无情有思:教:傍路:萦损柔肠:恨:遗踪:一池萍碎:2.朗读感悟: 这首词题目“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什么意思?参看注释,对比章词,说说二者的各自的妙处。参考:(1)章质夫,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2)异同:章词的妙处在于从咏物词角度来说,章词从各方面描写杨花,先写春末扬花飘飞,次写杨花飞至各处——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映衬着蜂蝶、游鱼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的极为细致;而苏词的妙处在于并非单纯咏物之作,所以从艺术成就方面说苏词更高于章词,更侧重借物来言情。二、交流展示
1.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如何写杨花的,研读诗句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耐人寻味,“似花”是说杨花似花但不是花。说出了杨花的特点。下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说出杨花不如其他花那样受人亲睐,所以杨花飘飞的季节,人们也不爱惜它,随它而去。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2.词的下片用两个“恨”写出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在“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中,作者用两个“恨”,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实际写落红是为了陪衬杨花。3.赏析结尾“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妙处。参考:总收上文,余味无穷。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同时,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二、达标检测苏轼和章质夫两首词都是咏物词,总结说说咏物词的特点。参照后文赏析四、知识链接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
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在艺术成就上,苏轼的《水龙吟》超过了章词。章词的缺点在于写杨花写得太实,而苏词则写的“似花还似非花”,在似于不似之间,含蓄隽咏恰到好处。《齐白石谈艺录》中说:“作画秒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词又何尝不是这样,苏轼是深谙此中三昧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咏物词的写法,就应“不即不离”,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借物来言情。《水龙吟》(苏轼)赏析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耐人寻味,“似花”是说杨花似花但不是花。暗用梁元帝《咏阳云楼詹柳》诗“杨花非花树”和白居易《花非花》词“花非花,雾非雾”句意。“也无人惜从教坠”是指杨花不如其他花那样受人亲睐,所以杨花飘飞的季节,人们也不爱惜它,随它而去。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上承“坠”字,写杨花飘落无归状,看似无情,实则有思。此句出自梁简文帝《折杨柳诗》的“杨柳乱成丝”和杜甫《白丝行》的“落絮游丝亦有情”。接着,诗人用“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将杨花比喻成一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一个“萦”字,写出了扬花的飞舞之态,更道出了思妇的柔肠欲断之情。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在下阕首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中,作者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的“碎”,指细小之物,暗暗的道出贬谪的处境和心情,感叹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消逝,用了“不是”、“是”这样对比强烈的词语,否定了外界事物,而肯定了主观感受,正合乎他“以反常合道为趣”的主张。把离人的感春伤别之情推向了高潮。肯定和否定相对立意,赋予转折的条件,否定成为肯定的衬托。语尽情遥,含哺不露。给人以回味与联想。下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同时,此句又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从题目上看,这首词是咏物的。而如果单从咏物着眼,苏词不及章词,章词从各方面描写杨花,先写春末扬花飘飞,次写杨花飞至各处——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映衬着蜂蝶、游鱼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的极为细致。而苏词并非单纯咏物之作。沈谦《填词杂说》里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只是言情,非复赋物。”其中“无情有思”、“寻郎”、“恨落红”简直就是写人的句子,而非写物。苏词既非着力写花,也非着力写人。刘熙载《艺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就咏物来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来说,这首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不成,春色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用写人的词语来写物,使物也有了人情味。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虚虚实实,“不即不离”,不离所咏之物,不停留在形体的描写上,而是注入了作者的深情,借吟咏杨花表达了一种深挚的情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一体。咏物词要是只停留在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若能在曲尽事物的基础上描写人物的情思,使含义不只停留在物上,便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这是对苏词很高的评价。苏词历来以豪放著称,而《水龙吟》构思巧妙,刻画细致,情调幽怨缠绵,其细腻婉转的风格,表现了作者词风的多面性。词中飞腾的想象,绯测的情致,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