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2 KB
  • 2022-06-14 17:48:57 发布

幼儿园中班科学育儿知识大全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园中班科学育儿知识大全在大千世界的今天,应该怎样好好养育我们自己的宝宝,已经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如何好好养,养的好是每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那么年轻的父母该怎样育儿呢?近日有大部分媒体报道,一位年轻的母亲把刚满一岁的女儿抱到医院整形科,要求医生给小家伙割双眼皮,妈妈的理由是:“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为止荒唐的举动、荒唐的解释,会让人多少有些哭笑不得。但是笑过之后,我们也要想一想——为什么年轻的父母会做出这样让人发笑的事情?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先生儿育女,后把他们抚养成人。这个过程很自然,但是在当下却变成许多父母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选择题。在妈妈们从孕前到生产、从哺乳到早教、从才艺培训到学校选择……在孩子的每一个人生十字路口前,家长们都在纠结和思索,并且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正反面典型可供借鉴。在当下传媒资讯的密集“攻势”下,众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蒙特梭利”来了、“潜能开发”来了、“虎妈”来了、“鹰爸”来了,那么我们是发展天性对他们是严加管束?是让他们快乐的度过童年还是奔走于各种补习班呢?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容不得做父母们的细想,重点是不是还有那个“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警示语在影响着我们的家长。但是这些现象,透露出当今很多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浮躁心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虎妈”也罢,“鹰爸”也好,都只是极个别的极端事例。但是在育儿这件事上,难易都得自己把握。适度的疼爱、适度的宠溺、适度的包容、适度的规则、适度的惩罚……做父母的分寸拿捏、程度的把握,是父母最应思考的事情。每一个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都是好的,但须明白,“成龙”之前,必须首先学会“成人”——成为一个有健康身心、人格完善、能自立于社会的公民。这远比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取得技能上的成功更让一 个孩子有作为。现在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强孩子身处逆境但乐观开朗、孝顺自强的例子;会看到某些“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他们的骄奢跋扈、冷漠厌世的负面例子;也会看到一些不乏才华的孩子暴露出的性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育儿这件重要的事情上,父母所能创造的外界条件会千差万别,但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在家庭生活的细小环节中,在悄无声息中塑造我们孩子完善的品格和正确的做人道理才是关键。所以话又说回来了,育儿教子,可以也适当尝试“返璞归真”。想想看,当宝宝在母体中孕育的时候,你的期盼又是什么呢?无非是让孩子健康一些,这样便足以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打不成才”、“棒槌下面出孝子”,认为孩子成才都是要靠打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也的确因此而受到过一些“鞭策”,但是,这种打骂虽然表面上可能会让孩子“听话”,其实是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恶习或暴力倾向。曾经有机构对经过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害怕挫折,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这是以为,孩子幼小时,也就是婴儿期,如遭受太多挫折,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如果希望孩子接受一些挫折,可以在孩子三四岁以后,适当给予微小挫折,逐步磨练孩子。其实,快乐长大的孩子并不怕挫折。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就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当在适当的年纪接受到适当的挫折时,比较能够应对和把握,这种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孩子长大后生存和发展得优秀,与小时的严厉教育并无关系,可 以找寻优秀人物的生平来看,他们小时候生活是困苦,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才能让他们培养出自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更知道在困苦的情况下如何舒展自己的情绪,并将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家长不要急于完全按照“适应”现在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长大后身处的社会情况肯定会有变化,所以,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天性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代孩子成长之后,比较自私与自我,而与中国教育相反,在德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善良教育”,何为“善良教育”呢?第一课:爱护动物这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特意为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不仅在家庭,幼儿园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孩子们轮流喂养,老师会要求孩子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要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会主动地在作文中提起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在一次有关“善待生命”的作文比赛中,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这就是善良教育的成果之一。此外,孩子们还会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德国鼓励善待生命,当然,哪些不善待生命的行为自然就会制止,比如: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受到大人的 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会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在德国人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第二课:同情弱者这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的倡导、鼓励下,孩子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法兰克福有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为此召开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尊严。他们希望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作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第三课:宽容待人这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自己生日晚会上遭好友无端抢白,感到大丢面子,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后来母亲劝说她放下芥蒂,让她试图和好友谈心,这才了解到:当时好友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出言不逊”。最后,小女孩原谅了好友,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第四课:唾弃暴力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德国研究者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能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可见,虽然德国拥有着超强的实力,绝对足以和世界一些强势国家抗衡,但是他们依然对下一代倡导地是善良和平教育,并不因为自己的实力,而教导孩子强人一头,这是聪明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以后是更高品质的生活。猜你喜欢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