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2-06-15 10:50:12 发布

学习历史对理科生的影响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习历史对理科生的影响【摘要】通过现状分析现行教育制度下,理科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强调历史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呼唤青少年情感的回归。【关键词】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理科生情感教育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9-02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恶性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2002年2月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2003年3月29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小勇在兰州理工大学3号教工楼西侧小树林发生口角,张拿出随身携带水果刀朝男友胸部直捅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疑室友打牌作弊,“气愤,想不开”,竟然在三天之内连杀四位同窗。2005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学生安然残忍地将同窗好友杀死,2013年4月份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8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室操戈的悲剧,一再上演。作为一直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线老师,敏感的发现作案者是清一色的理科生。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对生命是如此漠视,映射出理科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沿阵地,但是对于理科生来讲学习历史到底受益多少呢?在此触动下,我在高二年级两个理科班做了一次关于学习历史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学习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这两个班共参与答卷93名同学,调查结果分析:只有27%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亦有3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持“无兴趣、勉强接受”甚至是厌恶的态度。约有43%的学生持”可以接受”的心态。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不容乐观。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会考”而学,会考一完也就忘光了。对于学习历史对他们有何影响这一问,居然有51名同学选择不清楚,约占55%,有18名学生选择没有影响,约占20%,只有24名学生选择有影响,约占25%。这样的调查结果,作为最基层的中学历史老师,多少有点尴尬。尴尬之余,更需要的是反思。在现行教育制度下,高中阶段广西包括很多省市理科生只需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会考完了也就基本忘了,初中开卷考试,历史知识几乎为零。历史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就业观的支配下,重理轻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历史教学也就顺理成章的变得非常被动,在这顺理成章的背后,映射的是现行教育制度和社会观念问题。8 学习历史对于理科生来讲真的是多余的吗?非也,笔者认为历史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带来直接的“功利”,但学习历史却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必备条件。一、学习历史有益于人格塑造。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凝聚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智慧,而且一幅幅历史画卷揭示了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法则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在学习历史中能获得一份助他走向成功的人文涵养。尽管理科生不用直面历史高考,但不是因为“应试”而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最终的目的是确立历史的人生观,要有益于人类。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悟历史的内涵,汲取历史的睿智,沐浴人文精神的阳光,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中学教育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了解祖国以及世界的历史主要在中学阶段,其人格的塑造也主要在这个阶段。二、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8 著名的反传统哲学家尼采曾愤世嫉俗地描述道:“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尼采的话真可谓振聋发聩,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完整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人的“碎片”。历史第一课堂是传承历史知识,而历史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是开历史故事会、编历史小报、排演历史剧,也可以进行历史考察活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的课。学生从人类的创新史中汲取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灵气”,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如今许多理工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科学知识上根底欠缺,很难在创意领域发挥才能。而近年异军突起的广告、影视、商务策划、软件开发、艺术设计等产业,恰恰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兼备的创意型人才。三、学习历史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学习历史对人生影响有两种境界:一是增加生活的情趣,培育人生的情怀。台湾历史学家张玉法先生说过,学习历史的人,其历史空间大,“历史空间大的人,人生的情怀就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经验,绝不是让人看破红尘。但有时对某些事,你必须淡然处之的时候,历史中便会有千百案例,支持你这样做。”二是确立人生的理想。历史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因为它是以“对现世的贡献换取永恒的不朽”。8 学习历史使人具备开阔的胸襟和多元文化观,从而能够从更宽广的角度,感悟人生,尊重生命,在生活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子,努力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学习历史归宿在于经世致用。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也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历史学习中的引导和提问,能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促进历史问题的生活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历史学习中的移情,烘托出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最大限度地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具有自信心、事业心,开拓型的人才,才能面对挫折、困难、挑战而从容自如。8 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对个人有益。对一个民族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台湾当局推行渐进台独路线,就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入手。他们鼓吹“认同台湾”,主张各级学校国史教育只讲授台湾史,而废除中国史,甚至主张把中国史当做外国史。从台湾同胞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台湾当局对中小学中国历史教育的排拒,从台独分子对中小学讲授中国史的恐惧,我们不难感受到历史和历史教育在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价值观的过程中所涵摄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等等。笔者作为执教一线的历史老师,面对历史教学低迷局面,很是无奈。当然这不仅仅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教育制度以及社会观念或许在短时期很难扭转过来,那么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应该为理科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出示原始资料、图片、漫画等多种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给学生以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二、利用理科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8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高超的课堂教育艺术来源于教师的知识水平、自身修养和教学机智,它要求教师有驾驭和统摄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识和技巧。例如充分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机会,穿越时空隧道串演历史人物,引领他们回归历史超越历史,运用历史经验解决身边类似的问题以达到学有所用。三、端正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和预言效应,从而培养造就个性丰富,人格完整的高素质人才。四、充分利用历史素材,进行“煽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教学,把无穷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沉钩,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总之,高中阶段理科历史教学不容忽视,历史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为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引导、熏陶和提升青少年高尚情操做出不懈努力。社会需要良性循环,人们呼唤青少年情感的回归,历史教师责无旁贷。8 参考文献:[1]王家余主编《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案例与评析》2007年修订版。[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3]张玉法《历史教育与人生》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4]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8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