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2-06-15 10:50:14 发布

浅谈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自主发展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如何自主发展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加强自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教师应该怎样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的伙伴和向导,以促进教与学合作机制的形成,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激发激情;思维定势;创新思维;转换角色;合作与向导    历史学科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来增长见识,提高对历史的洞察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史使人睿智”这个道理。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担忧,一些学生非常坦白地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这种看法,对历史教学来说,是一种悲凉。笔者下边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对推进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自主发展的学思经历与认识过程。  一、教师应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内容的合与向导  传统的历史课堂是讲述。板书,老师充当了灌输者,学生对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反感而无奈。而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已经把 “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历史学习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和推广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历史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把历史作为平台与载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兴趣性的思考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促成学生的思考成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培养情感,唤起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还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关键在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积极地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四、渗透时政,新颖增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是一个时效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时政热点或用时政热点去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教材自身的滞后性,其所提供的素材往往只顾及到理论的证明,缺乏必要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新闻和历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历史学习就是为我们今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曲折,故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尤其是一些人们近期较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   五、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突破,即突破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限制,突破习惯思维定势,不因袭旧论,不蹈常习故,通过探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所谓突破定势思维,就是要不唯书,不唯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自主探索,实事求是地、辩证地认识事物,得出正确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在这方面,刘宗绪教授作了较为深刻的说明,他认为治史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他说历史的治乱、分合变化多端,都不应作极端的评价。治未必都好,乱也未必都坏。战国时代,诸侯分立,乱则乱矣,但是出现了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现象。即使是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也并非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证明。它有破坏性,但是也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调节作用。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依据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运用伦理道德的标准,或者以当时劳动群众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尺度,都是不科学的。例如,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表现形式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暴行,包括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殖民扩张、黑奴贩卖等等。但是,如果从生产力标准和后来实践所证明的结果来认识,又可以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资本原始积累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对资本主义制度则起着催化作用,这是其进步作用。历史上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都应根据科学的准绳去权衡利弊,得出结论。因此,我们要突破定势思维,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指导学生加强自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况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的伙伴和向导,以促进教与学合作机制的形成,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展。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转化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不懈动力。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