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2-06-15 10:50:2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1.从历史课程的编定和教育形式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的重要性。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过于宏大,课程知识体系与大学历史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明显的区分,编制的中学历史课程,知识体系严密,内容头绪庞杂,专业术语过多,缺乏通俗而有吸引力的史实,也缺乏有说服力的客观评议,超出了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忽略了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使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再者,我国中小学历史教育形式单一,只有课堂教学,而且课堂教学又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就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自然难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因此,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中,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2.从社会现实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的重要性。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问:“究竟学历史有什么用?”的确,社会是现实的,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也是现实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日常学习中,能主动拿起数学、物理、化学的书籍进行阅读的学生比比皆是;但能主动拿起历史书进行阅读的学生却少的可怜。这样,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困难程度。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教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3.从兴趣爱好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兴趣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动力源泉,是勤奋的内在动因,它甚至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和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可分为课外培养和课内学习两个方面。由于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重点应放在课外。以下就课外、课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1.课外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①明确学史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有十几门,每门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接触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而且难写难背,枯燥无味,于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类危机爆发应该如何避免灾难;通过了解历代农民战争的爆发原因,让学生认知“民以食为天”
的道理,不管统治者是谁,只要老百姓没饭吃,政权就必会被颠覆;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给于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就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发挥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是十分重要的。③通过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可用1851-1853-1856-1859-1862-1864年等一些重要时间点记忆,前后间隔两年,中间间隔三年,较有规律;再如3这个数字在中外历史中相当重要,世界史的三次工业革命、三大世界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轴心、世界工人阶级的三大国际组织,中国的三代、秦汉开始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开始的地方三司制等;又如可根据数字差记忆,1874、1884、1894、1904、1914、1924、1934、1944、1954、1964等,这些数字以“十”为差排列,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枯燥为有趣。第二,对比记忆法。历史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等。第三,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如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也都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④利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等一些历史小读物,并且摘抄读书笔记或撰写读后感,然后帖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共享,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开展猜历史谜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2.课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①课前导入时,精设“悬念”,引发兴趣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不集中,而且历史课又都安排在下午或上午的第三、四节,这就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尤为严重。所以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种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那么应如何作好课前导入工作呢?由于历史学科天生具有与其它学科及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这就使历史课的课前导入方法很多。这时可精设“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这一课时,我讲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争不绝,你们知道‘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围魏救赵’这几个成语的故事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导入新课。②在上课过程中巧设“悬念”并注意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兴趣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一课时,在讲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后,讲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可提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学习上。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些学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讲小声话等现象时,证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厌烦,因此必须适时的改变教学方式。如:由听老师讲课到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带着问题默读到集体大声朗读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