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2-06-15 09:53:3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7-8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六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劳动第六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七节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第八节学前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所谓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儿童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跟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分不开的。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例如,学前初期儿童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学前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前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的,是用词标志的。从种系发展看,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的。但从个体发展看,对于人类长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掌握。虽然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标志的,但是,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其不同发展时期,对同一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儿童最初概括的特点相联系。儿童要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首先需要对这些事物能够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经验。同时,要有相应的作为概括用的词。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儿童知识经验水平的高低、词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概念水平的高低。学前儿童的词的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跟成人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学前儿童概念的水平也跟成人概念的水平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三。(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学前初期儿童还跟两三岁儿童一样,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岁小孩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种子、勇敢等等。《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对事物理解的发展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一方面由于知识经验不丰富,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影响下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断发展,理解也在不断地提高和不断地深入。在整个学前期内,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沿着以下的方向进行的。(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例如,儿童在理解一幅图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个别的人物,以后,在成人的影响下,逐步认识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至达到对整个图画的理解。又如,儿童理解成人的言语,也往往首先是理解成人言语中某些他们熟悉的个别的词,他把这些词跟他已有的经验联系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儿童才逐渐理解整个句子和这个句子的中心思想。(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理解进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理解。学前初期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性理解事物的。词虽然有一定的指引和调节作用,但是不能单独起作用,随着儿童年龄、经验的发展,儿童就有可能主要依靠词理解事物。例如,小班儿童理解故事,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图画或儿童熟知的事物的形象;而大班儿童就能领会完全用词的描述讲述的故事。(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进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小班儿童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很表面的,例如,对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只能说出好人或坏人;而大班儿童则能说出很多理由,对事物作出比较深刻的评价。要促进儿童理解力的发展,首先,成人必须适当地把直观材料结合起,对小班儿童多用直观材料,并且加以适当的词的说明;对大班儿童,词的讲述就可以适当的增加起。其次,成人的提问对促进儿童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成人的提问能促使儿童的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前进。在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上,儿童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不同,因而理解不一样。例如,儿童一般是喜欢小猫的,但是,如果成人告诉小孩这是一只不好的小猫,它常常欺侮小鸡、小鸭等等,这样儿童对小
猫的理解、评价就完全不同了。又如,在一张图画上画着一架飞机,儿童也许很喜欢这架飞机,但是,当儿童知道这是外国侵略者的军用飞机时,他们就非常憎恨这架飞机了。培养儿童用正确的情感和态度理解事物是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婴儿时期只有最初级形态的想象,简单贫乏,有意性很差。在教育影响下,由于儿童活动的复杂性、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想象也就进一步发展了。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别是跟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有关。在儿童的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中,要求儿童有丰富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骑马”“开火车”等等。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能促进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但总的说,这种有意性和创造性还不占主导地位。(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整个学前时期,有意想象正在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1.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在游戏中,一会儿喜欢玩这个,一会儿又喜欢玩那个;在画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画一个人。2.想象有时跟现实分不清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区分开。例如,儿童常常说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如:“我看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又如,儿童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中的人物的虚构性。3.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例如,儿童很喜欢“拔大萝卜”的故事。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质。在教育影响下,学前晚期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大班儿童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也逐渐增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并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意识到童话虽然是有趣味的,但是那些人物故事都是虚构的。(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整个学前时期,创造想象正在发展,但是再造现象仍占主导地位。小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很低,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中班儿童开始有一些创造性,如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或较大儿童提出的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加以补充。大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才显著地发展起。大班儿童对教师提出的游戏主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例如,对老师提出的“开火车”游戏,就能主动地提出游戏的情节、角色的分配及其玩法等等。想象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是有赖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个性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的核心力量正是自我意识。在教育影响下,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问幼儿“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会谦让、对小朋友友好”。(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两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大班儿童会指出“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得不好”。必须提出的是,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对儿童任何过高、过低或其他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以致失去力求前进的信心与动力。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对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SA)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SE)和自我控制能力(S),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岁左右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