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2-06-15 10:38:17 发布

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1)注意障碍难  全部多动症儿童有注意不能集中,或不能持久,但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削弱,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进,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分心,注意力随环境转移并容易被自已感兴趣的电视或游戏机所吸引迷恋。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不专心,可是玩游戏机或看有兴趣的电视却能目不转睛,高度集中。这是由于被动注意相对亢进所致。而学习较为枯燥无味,需要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才能好好学习。多动症儿童正是缺乏学习上的坚强意志可和毅力。因此无法好好学习,甚至厌学。  (2)活动过多  其实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并不主要在"多"字,而是他们的行动存在"质"的差异,表现心不在焉,心神不宁,心慌意乱,有头无尾,杂乱无章。在课堂座位上不停地扭动,做小动作,东张西望;下课后则如脱缰野马,无目的地狂奔乱跑。有少数儿童看上去较文静、少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思想开小差,对讲课内容一问三不知。  (3)冲动任性  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4)心理改变  表现情绪不稳,有的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难以入眠。有的表现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能合群或喜欢与较自己幼小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往往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执拗心理,甚至出走、犯罪或自杀。    5.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有性别差异吗   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可以患多动症,但据各方面统计,本病的发病率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3:1~9:1。来我院门诊的男孩也明显多于女孩。在临床方面,男女虽都有注意缺陷,但男孩子由于天性爱动,因此伴有多动症状较多。易给人以"多动症"的印象,而女孩相对少动,易误认为非多动症或人以智能较差的印象。因此男孩多为注意障碍伴多动症(ADHD),而女孩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型(ADD)较多。如将诊断侧重在注意障碍,则两者发病人数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据统计大约为1.5:1。6.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有种族、区域差别吗  根据万国斌等对湖南省城乡6911名7~16岁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农村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1.3%,轻型者为1.77%,城市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0.69%,轻型者为2.54%,农村重型多动症的比例较高,而城市轻型病例偏多。根据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包头地区城乡32所小学147424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民族间无相关性,因为混居生活的少数民族,如蒙、汉、回、满等族的学龄儿童,其社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基本相同,民族间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相近。该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7.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1)婴儿期 约30%的多动症儿童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易激惹,过分哭闹、叫喊,母子关系不协调。  (2)幼儿期 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3)学龄前期 症状渐明显,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爱发脾气,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不稳,破坏东西,玩具满地撒,不爱惜,不整理,对动物残忍,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常和小朋友打闹。   (4)学龄期 多动症的一切症状都显露出来,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上课不专心听课,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忍受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的反应过强,冲动任性,情绪不稳,有攻击行为,与同伴相处困难,是班上的"小丑"。  (5)中学时期 活动过多可能逐渐减少,仍注意力集中困难,按受教育能力迟钝,缺乏自尊心和动力,办事不可靠,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对刺激反应过强,有过失行为,情绪波动,说谎,逃学,容易发生事故或少年犯罪。  (6)成年时期 多动明显减少,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多数人注意容易转移,冲动,情感暴发,易与人争执或打斗,与同事关系紧张,参加集体活动有困难,酗酒嗜赌,工作不能胜任,缺乏理想和毅力,事业上难有进展。8.国外对多动症是怎样认识的  发现多动症和研究多动症的历史,在国外也不到1000年。20世纪初开始有人描述这种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病症,以后在症状描述、命名意见、处理方法及病因等方面先后出现过多种报道。到50年代末,多动症作为一种综合征被医学界认可,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归纳:  (1)多动症的性质归属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多动症不是独立的疾病单元,而是一组症状群。这一组症状群是不是可以列入疾病范围内呢?直到1962年在英国牛津召开小儿神经科专家会诊时才被确立。儿童多动症是某些疾病的症状群,它虽然不是独立的疾病单元,但已作为疾病范围进行调处,并定名为轻度脑功能失调(MBD)。  (2)疾病学科的归属问题 儿童多动症属小儿科还是神经科?心理科还是精神科?也需作一划分。由于疾病分为身心两方面,多动症不是身体方面的疾病,所以不属于小儿科和神经科;又由于它不是正常心理现象,故不能归属心理科。它属于病理心理表现,故宜归属精神科,作为良性的心理障碍进行研究。于是在1977年,儿童多动症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中,定名为"儿童期多动症综合征",并列入精神疾患范畴。1980 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了《精神障碍统计和分类手册》第3版(DSM-III),把本症定名为注意缺损障碍(ADD)。在以后的DSM-3-R和DSM-IV中,都把本症列入其中。目前,本症在国外已被归入到儿童精神科管属范畴内。  (3)主要症状问题  顾名思义,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应是多动。1977年之前,长期存在这种观点。自1977年美国《精神障碍统计和分类手册》第3版问世以后,对多动症的主要症状的定位才发生根本改变,认为所谓多动症,主要症状却是注意力障碍,并因此而提出注意缺损障碍的名词。此后又经多动与注意缺损间的比重关系研究,最终以三个亚型的形式使之更为完善,即除注意缺损伴多动障碍外,还存在着注意缺损不伴有多动障碍的另一类情况。其中注意缺损伴多动障碍者,到年龄稍大后大都不再伴多动障碍。  (4)主要病因问题 过去认为引起多动症的各种原因以生物因素为主。1973年坎贝壳尔等证实,多动症患儿其父母的关系与正常儿童有显著不同,他们不服从父母的管理,导致父母不得不寻求解决方法。此后,社会心理因素在多动症的病因及处理中的地位日趋提高。  (5)主要治疗措施问题 过去着重研究用什么药物治疗,目前认为任何药物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救急,不能治病,要等脑功能发育成熟后才能自愈。最近几年来认为,多动症患儿虽然没有脑的器质性改变,只是脑功能失调问题,但是用些健脑药物也可以促进脑功能早日成熟,且在近期也可以发生若干作用。  目前国外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方法主要是综合调处,即家庭、学校、医师、药物都参与其中,构成系统治疗,以便较为有效地帮助多动症患儿度过18周岁前的困难时期。 9.国内对多动症是怎样认识的  我国20世纪60年代之前,多动症的名称还鲜为人知,而到了7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多动症的名称几乎已家喻户晓了,多动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70年代末正好是大学重新开始招考,中、小学校被划分为"重点"与"普通两个等级的时期。当时的在校中学生都不愿走知青下乡后再报考大学的迂回曲折之路,希望直入大学,甚至重点大学,于是开展了激烈的升学竞争。可以说,随着"文化大革"的结束,"为革命交白卷"的时代也随之告终,广大家长、教师、学生都关注着升学问题。由于儿童多动症妨碍学习,影响学习成绩,于是人们便群起而攻之,加上医生们不失时机地大力进行宣传,引得更多的家长纷纷携儿带女前往医院求医问药,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这是多动症一下子受到人们重视的主要原因。  (2)由于目前一对夫妻大多只有一个子女,所以父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尽最大工的努力帮助子女扫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由于儿童多动症患儿迟早要发生学习困难,从而多少会出现说谎、逃学等品德问题,这些都使父母十分着急,盼望医生和老师有什么灵丹妙药,让子女专心学习,提高成绩。确实,这些儿童中有一些人经多方面努力以后,成绩显著提高,还进了重点中学。这种佳音一传十、十传百,变得神乎其神,于是只要孩子有好动、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现象,就纷纷到医院咨询门诊,出现"多动症患者"日见增多的现象。这是多动症引起人们重视的第二个原因。  (3)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开始重视多动症的存在,此后,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广泛地从事多动症的调查、诊断和治疗工作。70年代末期,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开始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引进国内,并作为科普知识进行宣传,这是多动症引起人们重视的第三个原因。10.儿童多动症有哪些危害  多动症儿童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会造成程度不等的危害。  (1 )对个人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无自控力,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家长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说家长教育不好,缺乏管教,没有尽家长责任,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施行责骂、棍棒教育。若家长自控力也差,更易激动、缺乏耐心而暴怒,把孩子打得鼻青眼肿,满身伤痕。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将来能考上大学,可孩子就是不争气,学习不专心,不主动。有的本来就智能较差,学不进,家长只好每天督促,陪读到深夜,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家长本身素质较差,迷恋于赌博、跳舞,平时对孩子不管教,不及格的成绩单一拿回家就打骂,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 在学校里,最使老师、校长头痛的是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4)对社会的危害多动症儿童不仅对个人、家庭和学校造成危害,对社会也有危害。严重的多动症儿童到青少年时期,因自控能力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的安定。11.儿童多动症需要药物治疗吗  多动症的儿童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在婴儿期,活动过多,容易哭吵;会走路后,小儿总是不停地跑跑跳跳;学龄前期,在幼儿园不能安静听老师讲课,甚至影响课堂秩序等。这些儿童的多动表现,只要没有影响到小儿学习效果及正常生活和行为,可由家长和幼儿教师作适当的引导、教育和纠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般不主张用药物治疗。只有当这些儿童上学后仍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并有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时,才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关于多动症儿童需要药物治疗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有些人认为这类儿童智力正常,不属于一种疾病,只是教育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加强行为管理,就可以改变他们的不正常状态,故不主张用药物治疗。但经此后几十年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多动症是儿童精神病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前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课题,多动症预后不佳,到青少年和成人后仍会有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冲动任性、人际关系不良等,故主张儿童多动症一经确诊可难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多动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再与其他方法配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2.儿童多动症不药物治疗可以自愈吗  一般认为儿童多动症轻症患儿如能及早发现,加强教育,改善生活环境,大都可以不用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活动过多就会逐渐减少,即使还有一些注意力涣散和情绪不稳,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但对儿童多动症重症患儿,则必顺服用药物配合其他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否则有可能发展为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或"成人多动症",以致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学习治疗对多动症患儿是必要的,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更具优势和特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而肯定的答案。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数量上不足、脑组织器质性损害、铅中毒、食物过敏、食物添加剂的使用及不良的环境(如父母教育不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的刺激等)有关。对儿童多动症的矫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3.1行为矫正法[7]行为矫正主要是采用斯金纳发展的操作条件反射技术,主要通过强化技术控制儿童的行为。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个动作重复多次便会成为习惯。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就要反复要求、反复训练,而且最好采用“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渐反复进行。如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既喜欢说话又喜欢搞小动作,教师可观察哪种行为对课堂纪律造成更大的破坏,然后从改变他不要搞小动作,一步一步消除各种不良行为。改变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是代币法[8]。代币 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在教育上常用的有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等。学生的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奖励。应用代币法的目的是以代币作为强化物,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就给予代币,如表现出不良行为则扣减代币,以此来强化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代币法应用到矫正儿童多动症上可以这样实施:教师先仔细观察学生每节的表现,如果他又喜欢搞小动作又喜欢说话,可先纠正他喜欢说话的毛病。首这种行为入手,可先要求他不要讲话,改正后再要求先记录他每节课讲活的次数(如每节10次);然后对其教育,使之有改正的决心;再与之签约,条文简单易行,如约定一节课中说话的次数不超过5次,可记小红花一朵,超过5次则画一个黑圈,就扣除小红花一朵,一周或两周结算一次,如累计有10朵或20朵红花就可换取他所喜爱的礼品一份(如玩具、文具、小人书等)。达到要求后,提高标准,要求一节课说话的次数不超过3次,记满10朵红花后又可获奖品,最后要求每节课都不能随便说话,直至彻底改掉这个毛病为止。改掉此毛病后再要求他改变其他不良行为。奖品的项目不一定是物品,还可以是游乐项目或某种权利,比如,得到10朵小红花可去公园玩一次,五朵小红花可在游乐场选择一样好玩的项目,达不到要求则不能享受这些权利。这可与家长配合好,看他喜欢哪一种活动,再采取恰当的奖惩措施。代币法不仅可以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对团体行为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如在一个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整个小组的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才给予代币,这个小组中如果有个别学生犯规,则不给代币,到一定时候进行结算,代币较多的小组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如可带这个小组的学生去郊游,而代币较少的小组则应做一定的惩罚,如可罚这一小组搞清洁等。这样群体的舆论就会给犯规的学生施加压力,使得各人都有注意约束自己而为本小组争取更多的代币。运用代币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方法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较适合,对中学生则不适宜[9]。另外,在确定代币所兑换的物品时,这些物品应该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学生才会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尽量争取良好的表现。行为矫正需经过长期、耐心的练习,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表现为:(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2)活动过度(3)冲动性(4)学习困难(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多动症的表现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活动过多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啼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慌、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敢翻墙爬高,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咕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 学习困难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多动症的原因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住处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其他因素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2.上课常常不听讲。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冲动任性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1.坐立不安。2.经常奔跑。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间的区别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此外,近年来随着多动症知识的普及,一些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多动症患儿好得多。参考资料:中国多动症抽动症资讯网 http://www.ddcdw.com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