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干预策略 6页

  • 418.50 KB
  • 2022-06-15 10:38:50 发布

多动症干预策略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作者xxxx------------------------------------------日期xxxx多动症干预策略 【精品文档】多动症患者以学龄儿童最为常见,有的甚至可延续至成年。国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发病率为3%左右,男女之比为1.5:1。在低端学校,多动症候学生所占比重较该数据还要大些。多动症有三型、四型等分类。由于1型多动症学生在多动症学生中占的比例大,有的患者到青少年和成人后可能逐步强化形成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冲动任性、人际关系不良等;加之这些学生既会导致自身的发展不良,更会对其他同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研究和解决1型多动症学生的问题,很有必要。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儿童多动症,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干预为辅的综合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为此,一般认为,综合运用心理、教育、中医疗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药物治疗,一般是针对严重影响学习或对社会和他人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患者才使用,而对于大部分有所异常者,只需要行为及心理干预即可。所谓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干预者对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过程。心理干预对于解决1型多动症学生问题的成效,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而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干预策略问题。1型多动症学生心理干预策略调查资料显示,在多动症患者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有关学者也认为,不同的不良家教方式,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不一样的: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因此,我们必须策略性地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家长和老师首先应就下述几点达成共识:第一,应该通过一定的科学检测手段、由有关专业人士来检测判定是否为多动症,决不可凭自己的经验而主观臆断。应注意将多动症与顽皮区分开来,既不能给学生乱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同时也不可对有症状的学生掉以轻心。第二,1型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对处于病态的学生予以歧视和打骂都是不应该的,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并进而加重症状。第三,即便是药物治疗可免,专门的教育和针对性强化训练也必须加强。第四,必须多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其他社会成员)全方位密切配合,运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才能争取到最好的效果。对1型多动症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主要有:(一)诊断策略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诊断是基础。诊断策略,首先要求运用科学检测手段进行正确诊断,判定是否为多动症患者;其次,依据前述1型多动症学生具体的临床上的主要表现,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和判定是否为1型多动症学生:第三,依据诊断结果视多动症的具体类型及其程度确定下一步策略。诊断需要根据国际诊断标准来进行,可采用美国康奈尔儿童多动症自行打分诊断量表。该量表列出了多动症的具体症状表现,包括:1、活动过多、一刻不停;2、兴奋活动、容易冲动;3、惹恼其他儿童;4、做事不能有始有终;5、坐立不安;6、注意不易集中、容易分散;7、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8、经常易哭;9、情绪变化快速激烈;10【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勃然大怒或意料不到的行为。该量表还给出了按以上每一项的实际表现程度分别填写的分数值,以及判定是否为多动症的总分标准。(二)目标适当性策略目标适当性策略,是指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的目标确定要适当,既不能有过高要求,又不能放弃要求。在实施时,首先,家长应该了解1型多动症学生的特点,不能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要求,而只需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即可。要分小步骤,确定出一步一步的易于达到的小目标。如将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分类整理,集中时间各个击破,这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不断增强其自信心,易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三)认知及其渗透策略认知及其渗透策略,要求干预者针对1型多动症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来配合有意学习或渗透相关的学习材料,从而改善其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实施该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应逐步培养其集中注意力静坐的习惯。具体操作办法有:第一,从看图书或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第二,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当他们注意力分散时,老师即可通过眼神暗示、语言提醒,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第三,当其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时,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第四,深入了解并引导其兴趣和爱好,围绕其兴趣与爱好培养起集中注意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实现迁移。2、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来渗透相关的学习材料。首先需要增强学习材料对于学生兴趣与无意注意的引发力度;其次,可视学习材料性质选择采用课内或课外的系统、专题和散点等具体的渗透方式方法。3、要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使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用并向有意注意转化,从而改善其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四)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干预策略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干预策略,要求干预者应争取1型多动症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1型多动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1、家庭干预策略,是指把家庭作为干预对象而实施干预,旨在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促成学生个体变化的方式方法。家庭对学生心理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干预者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宣传,要让家长意识到家庭系统对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学校一起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2、学校主导性干预策略,是将学校的干预作为对学生心理干预的主导性力量,鼓励或促使1型多动症学生在学校中,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师—生、生—生等不同的良性互动系统中,以使其发生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方式方法。如采取团体心理干预策略,引导其他学生如何尊重1型多动症学生等,以此为1型多动症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改善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再如由干预者与1型多动症学生一起开展诸如“数青蛙”、“找不同”、“走迷宫”等有益于改善多动症症状的游戏活动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干预等,这些都可取得良好效果。【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3、社会干预策略,即把作为社会之一员的1型多动症学生置于社会群体中,使其在与社会良性互动中发生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方式方法。学生是一个社会人,他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担当不同角色,参与不同活动,接受多层面、多种性质的复杂影响。一般年龄越小越易成知交;大部分中学生依恋以前的同学;到了高中阶段,心理逐渐封闭,择友更加慎重,许多学生的知交均为以前的同学。在当今,网络漫游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由于网络的准无限性,使得学生能够参与或融入一些网络虚拟世界。1型多动症学生也不另外,要使他们在与社会良性互动中发生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就需要采取社会干预策略,将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综合的干预。实施社会干预策略,要求有关各方均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耐心教育,抓紧辅导,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五)行为的塑造与修改策略行为的塑造与修改策略,是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的最为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其它策略使用。良好行为的塑造,是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行为塑造策略,是指通过对1型多动症学生持续地逐一强化更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最终使目标行为得以形成的方式方法。其操作程序为:确定目标行为—选择靶行为—确定起点—设计步骤—选准有效的强化物。在进行行为塑造时,需要注意的是:1、加强对1型多动症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专门训练。2、通过正常渠道释放其过剩精力。家长和老师可组织__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跳绳、游泳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可先从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作起,使其按时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他们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4、加强行为修改。一般而言,异常的行为及其习惯,都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或由于精神的创伤而习得,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纠正或消除。所谓行为修改,就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1型多动症学生的不适宜行为。在行为塑造与修改策略的实施中,强化方法的运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行为修改常用的强化方法有三种,即正强化、负强化、形成新的行为。当1型多动症学生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巩固积极行为,并鼓励他们继续改进,这就是正强化;而当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以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这是负强化。比如教师把1型多动症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家长也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如准许在晚上看一小时的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所谓形成新的行为,则是明确要求1型多动症学生按照一定的明确标准来塑造一种新的行为。总之,对于1型多动症学生,应及早发现,科学地进行心理干预,并设法改善生活环境,如此,有些病人可不用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到青春期,活动过多的症状会逐渐减少,即使还有一些注意涣散和情绪不稳,也不至于会影响到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儿童多动症的教育干预措施各国专家经过长时期的摸索确认: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它属于特殊教育。教育的重点是教会他们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提高适应能力。教育干预(包括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是多动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为患儿的父母提供培训管理。因为父母对患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症状的改善。2003年,刘津、王玉凤首次在国内对30例多动患儿家长进行了为期10周的父母培训开放性临床试验,结果其患儿的动冲动症状总数显著下降,多动冲动症状病例数下降57%。由此可知,对父母的培训管理目前显得极为重要。作者在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教育干预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家庭干预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能够给患儿创设舒适的环境,以达到放松的状态。1.改变教养方式,协调家庭关系黄文广和苏林雁等发现父母的打骂会增强和巩固患儿原有的对抗行为,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父母的教育成效便会越来越差。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和协调家庭关系的能力,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前提。饶合兰和许燕山等对183名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家庭采用解释患儿的病情、废弃打骂歧视等不良教育方式,采用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对正确行为的表扬等方法进行干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2.家庭奖励制度建立家庭奖励制度和处罚规定,对多动症儿童的进步要予以表扬肯定鼓励,可以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对不服从管理的要给予适当批评或处罚,如扣去已得的奖品或暂停某种娱乐。在适当的时机,家长可根据患儿的情况,签订协议:采用代币法引导和约束患儿完成预期行为,这种措施可以帮助父母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协议的执行,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预期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控制冲动的行为。(二)学校干预学校教育的前提是家长能将发病的孩子及时送进特殊学校,因为在特殊学校里有专业的教师给予教育训练引导,集中在一起的患儿可以互相感受集体的气氛,利用集体的鼓励和赞许干预治疗。在学校教育中,行为强化是占主导地位的干预方法,对于多动症患儿,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干预方法:1.强化消退训练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使用强化原理和消退训练来辅助是极其重要的。赵新喜等曾对32例多动症患儿采用强化与消退技术进行干预,显著地减轻了患儿的多动症状。其中29例(90.6%)获显著疗效。对于多动症儿童安静、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对经常发脾气、尖叫等不满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应用消退训练。将“消退”和“强化”结合,即对不满意行为不予理睬,满意行为给予鼓励强化,使消退训练更能取得最佳效果。2.程序训练【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减少患儿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安排一定的程序训练,如使患儿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安静地坐着,可用“刺激辨别训练!”进行积极强化训练:即在某一特定时间打开一个非常显眼的绿灯,宣布“同学们,灯亮了,大家坐好不要说话!”组织患儿们就坐,时间开始应短暂(约15s),对坚持者给予表扬和糖果,强化那些安静者,立即警告违犯者“不行,灯亮着!”并带其到隔离室呆一会(通常2~5min)。程序训练几周后绿灯就变成(教室里)安静坐着的强有力的控制信号,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有效地控制患儿多动行为。3.感觉统合训练多动症患儿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精力过于旺盛,动作多,停不下来,因此,对于这类活动过多的患儿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滑板、滑梯、球和绳等体育器材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形体协调训练。如滑板是由患儿俯卧在滑板上,从滑梯上自然下滑,在下滑同时可以伸手去拿放置在旁边的小球。主要促进前庭神经和脑干体系的活跃化,强化刺激儿童前庭器官,抑制过度敏感的讯息。这些训练一方面给多动症儿童过多精力提供释放的出路,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有目的活动,可锻炼患儿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大脑统合功能的完善,使儿童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增强其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通过体育器材结合游戏的形式让患儿参与,每疗程为20次,隔日1次,每次10小时。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有85%的患儿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对多动症儿童的大量干预表明,单一学科、单一干预治疗对多动症儿童的矫正效果都不理想,单纯的治疗效果欠佳。郑磊研究,综合治疗儿童多动症获得良好的效果,有效率可达100%。【精品文档】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