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下 育儿知识 8页

  • 42.50 KB
  • 2022-06-14 17:48:18 发布

2016-2017下 育儿知识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春节后,孩子入园家长须知(一)由于寒假时间较长,年岁小的孩子顺应不了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最初开学的几天里心情会有较大的动摇,可能呈现的情况如下:1.对幼儿园表现出排斥。2.哭闹。3.生病。4.从梦中惊醒。要想避免这些可能呈现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假期快终了时就要提示孩子,恢复到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并尝试练习分开他们一段时间,逐步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而且,很多时分孩子的焦虑来自父母的焦虑,因此家长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情,不要由于自己影响了孩子。下述几点特别要留意:1.孩子哭你也哭妈妈和孩子同哭会让分别的“悲伤”气氛更重一层,孩子会产生一种“上幼儿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由于妈妈也哭了”,因此愈加排斥来幼儿园。这种行为会加重孩子的焦虑。2.一个孩子全家送在入园的时分经常看到这种场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总发起来送一个宝宝,每个人都抓着教员的手叮嘱一会儿,真实不利于管理。而且家长不安的心情会传给孩子,然后他们产生“自己要去的中央不安全”的想法。送孩子入园,一家只需来一个人就可以了,这样分开的时分也更容易一些。3.要挟威胁上幼儿园无论何时都不要把上幼儿园和承诺给孩子买东西挂钩,这种变相贿赂是无法耐久的,一旦中止承诺,孩子上幼儿园的兴味就会大大降低,以致呈现抵触心情。与此相对的,孩子在家时家长也不要为了遏止他们的调皮行为,恫吓他们说“再调皮就把你送去幼儿园让教员管你”,这会让孩子对教员和幼儿园产生恐惧,以为上幼儿园是一种惩罚。除此之外,家长要信任教师,给幼师发挥的空间,只需家庭和教师相互配合相互联络,一定可以让孩子顺利完成假期返园的任务。 孩子做事为什么那么慢?(二)慢慢呑呑,不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原因。孩子双手做事的能力,需要长期的日常活动练习,才能培养起来。为什么孩子抓住勺子,却不能顺利把饭塞进自己的嘴巴?就是因为,他手指肌肉的控制能力不够精细,关节的运动不够协调,以及感官与双手运动的统合性不够。为什么孩子教过了,还做不好呢?从“会”到“熟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从9个月就知道吃饭是把饭塞进嘴里,而且已经开始尝试自己抓勺子了,但真正熟练,可能还得需要1年多时间,多数孩子要过2岁才能精细地完成全套吃饭动作,包括端饭碗、筷子夹菜、勺子舀汤、擦嘴、收拾餐具等动作。通过长期的练习,肌肉变得越来越有力、关节越来越灵活、神经的惯性记忆越来越强,做事的品质越来越高,并且逐渐习惯成自然,心到手到,心想事成。因此,我们看到孩子慢一拍,先要去观察:孩子能力够吗?是否已经熟练?这样可能就看到不同的景象:扣纽扣慢,是他的左右手的三指配合动作不够熟练所致;垒积木慢,是他手腕、手臂与眼睛的协调能力不够所致;翻书慢,是手指三指捏与手腕翻转的配合还不够协调;不喜欢玩摇控汽车,是因为手指控制电动摁钮的能力根本没有达到……。还有一种现象,孩子的每个精细动作,也有先后的次序,不是同步发展的,例如穿衣,毛毡扣,比拉链学得早;如垒积木的动作,可以比套圈圈的动作,先发展,而套圈圈的动作,可比串珠子先发展,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关注于孩子的能力,允许他慢慢练习,等到他练习熟练了,自然瓜熟蒂落。 催促的结果是什么?(三)父母总会希望孩子长得快一起,就像小孩子种了一棵葡萄,天天盼着长出果子来,越是珍视的,越是期盼。我们复原一下生活场景:当孩子在搭积木,第二块就没有放稳,第三块搭上去,已经摇摇欲坠,那么这时候,妈妈在旁边,会怎样做呢?多数是:1、坐在孩子旁边,及时提醒他注意事项、告诉他如何做;2、在倒下来之前,伸手上去,把积木扶正了,让孩子可以顺利往上垒;3、积木倒下来了,妈妈马上给孩子示范,告诉他怎样才不会倒;4、没有耐心的妈妈,可能情绪上来了,如果嘴上不指责,眼神已经在责怪孩子的不小心了。上述,无论是哪一条,从大人视角,都是很正常的表现,大人有义务去教孩子,而且现场教效果最好,在哪里错了,从哪里爬起来。而从孩子视角,大人的行为都是大错特错:1、垒积木是我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妈妈坐在我旁边监视?2、为什么妈妈还伸手?我没做好,我还会继续去做的,我会坚持不懈,但是我要自己去做;3、我没做“错”,只是没做好,妈妈为什么有失望的情绪?有批评的态度?还强行来“纠错”呢?4、难道我不行吗?我一无是处吗?否则妈妈为什么总是坐我旁边,总是担心我犯错?于是,情况就向妈妈期待的反面发展,就像一枚硬币被翻了过来:1、孩子没有自信:为大人的期望而活,人生中失去了自我;2、孩子没有耐心:做事不再出于自己的兴趣,只是一件“差事”,也拖延就拖延,能混过去就混过去,对妈妈有交待就行;3、孩子推卸责任:出现问题了,害怕妈妈指责,想出了种种的理由;4、不再动脑筋:多数做的事,都是被人安排的,从吃喝拉撒,到学习娱乐,等着就行,变得很依赖;5、胆小怕事:做前就已担心犯错、受指责,能躲避的,尽量躲;躲不了的,一有错,马上先哭,这样可以逃避指责。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个性强的,为了行为的自主与个性的独立,为了获得自由与尊重,则会与妈妈对抗到底,于是,产生了【叛逆期】;你说东,我向西;你让我干,我偏不干,或者拖拖拉拉,消极怠工;甚至当面不做,背后做,对大人阳奉阴违;尽管孩子在多数时候,执拗不过大人,但是,他也逐渐掌握了大人的脾气与软肋,有时也能操控大人。这种自由与尊重的获得,往往建立在负责的情绪之上,是反抗的结果,是在不信任之上,是一种两败俱伤。 如何让孩子不拖延(四)1.我们尊重孩子的“慢”,凡事都有学习的过程,是从“慢”逐渐到“快”的;2.我们不催促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与进度,去有条不紊地成长;3.我们给孩子自主,任何的学习与成长,都会有挫折,由孩子自己来面对,自己发现解决之道。以上几条,作为父母,给我们自己建立了规则,知道自己与孩子的相处规则,以及自己处理孩子关系的边界。 那么,作为父母,还能主动为孩子做得更多吗?(五)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做自己兴趣的事,动作明显快很多,这说明,孩子越小,越着遵循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孩子越大,出于责任去做事的观念才慢慢形成;在0-3岁阶段,孩子几乎都是出于兴趣做事,3-6岁阶段,尽管有了小自律、小同理心,但是还是敌不过兴趣。因此,我们多观察孩子,哪些方面他感兴趣,就循着他的兴趣提供条件,让他尽兴去学习、反复做,直到他自己停下来。孩子的兴趣,都是他的学习敏感期到来时的一种外在表现,比如,3岁的孩子,看到一根笔,就想去涂鸦,而且停不下来,因为到了他的绘画与书写的敏感期;而在他1岁时,把笔放在他面前,他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根本没当成笔,只是当成一个小物品而已,因为敏感期还没有到来;而到了6岁,他看到笔,也没有3岁那时冲动了,需要用笔的时候,才去拿。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时,我们会发现,孩子全神贯注,一遍一遍地观察、思考、寻找方法,以及通过反反复复地做,达到精准地控制,高品质地完成。此时,他的双手肌肉、神经与关节,都在操作中,控制力与统合力越来越强,动作越来越细致与精确,表现越来越好。这就是他把感兴趣的事物全部内化成自己经验的过程,也是他的双手肌肉、神经与关节达成熟练操控的过程,我们的成语叫做“得心应手”、“心灵手巧”。达到这种状态,孩子的效率就高了,“慢呑呑”就消失了。 那么,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呢?(六)有时候,经常观察不到孩子的兴趣,孩子好像经常心不在焉,无所适从。那就是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如果孩子在超市,自己挑选什么菜,他就会对做菜有兴趣、对吃菜也有兴趣;孩子吃饭心不在焉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是自己挑选的,甚至买衣服,也是自己挑的,他就对穿衣服产生兴趣,也可能不再拖拖拉拉了。如果玩具与图画书,也是孩子自己在店里挑选的,他就会兴趣盎然地学习,可能以往你买了一堆他都没看几眼就扔的现象也消失了。如果孩子在小区里跑个不停、滑滑梯也停不下来,你就应该旁边等他,让他把这项运动做够,把精力释放够,这样,他在家里就少闹腾了。如果在生活中,各种东西,都是你买好的,各种事情,都是你安排做的,孩子的表现,通常都是拖拖拉拉,因为,这是你的兴趣,而非孩子自己的兴趣。在一个没有兴趣的环境里,孩子自然就像一朵开蔫的花!每次你都花心思给孩子买东西准备环境,每次你都为自己的作品与付出而感动;而孩子,你看到的却是“蔫”,而不是欢喜;这是因为你的努力与孩子的兴趣“南辕北辙”了;这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里。孩子的兴趣,都显露了他这个月龄的学习敏感期,都表现了他在练习哪方面技能,如果各种技能他都得到了得心应手的练习,那么,他的动作就越来越干脆利落了,做事也越来越有效率,拖拖拉拉的“坏名声”也就自然消去了。 家长,请别给孩子爱的“包袱”(七)家长们为了孩子好,反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把自己认为的“为孩子好”等同了“爱孩子”。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非但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反而还可能觉得痛苦!孩子童年的心理营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那么孩子长到后必定要花费更多的,甚至是一生的代价来弥补童年的缺憾。通常情况下,父母都是怎么为了孩子好呢?1.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母性的光辉,让妈妈很自然地想要倾注所有的爱给孩子,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勉强自己生活。以为孩子不知道大人的矛盾和辛苦,却不知道孩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其实是体会得到家长的种种心情和情绪的。家长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夫妻生活中,就像我之前的文章所提到过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良好的夫妻关系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会深刻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排第一,才是稳固家庭,对待孩子的最好方式。当爱变成了牺牲,很容易演变为这样的结果:孩子同情可怜父母,但是会觉得两代之间的爱是沉重的包袱。2.为了孩子,而占有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筹码,占有型的父母,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无法成熟。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忽略了孩子其实是独立存在个体,他会有自己想法,他会慢慢成长,慢慢拥有自己的生活的“人”!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而存在的爱。当孩子出生以后,其实他就已经是独立于父母存在的人了,如果父母一直将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而占有着,那么孩子将永远无法独立,永远无法拥有成熟完整的心灵。3.为了孩子,而控制孩子有些家长因为孩子还小,很多时候都以自己的想法为准,为孩子做许多决定。殊不知其实已经在以控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的爱了!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家庭焦虑和家庭战争。孩子幼小,有许多事情和决定确实无法做出很好的选择,但重要是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4.为了孩子,而溺爱孩子溺爱不是爱,而是伤害,在我之前的文章里,也有详细地提到溺爱孩子,其实就等同于害了孩子!过度的保护和过度的限制,是溺爱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样的行为会使孩子抗压能力变低,情绪控制能力变差,同时又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不可能一辈子都能帮孩子解决问题,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将比别人更难解决遇到挫折和困境! 孩子打人反而需要安慰,你知道吗?(八)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会伴随着一些攻击性行为令家长头疼不已。许多心急如焚的家长常常向我打电话咨询,所以我今天很想跟大家聊聊关于孩子打人家长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案例一:“老师,我家宝宝被别人打,也不还手,就傻站在那,我都看不下去了,他是男孩,以后长大了不能这么懦弱吧,总不能老挨打吧,气得我真想揍他!”关于孩子打人这个行为会常常发生在正在学习走路的孩子和3-5岁上幼儿园的孩子的身上,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这个行为,无论是打爸妈或家里亲人,亦或是打别人家小孩,家长都会严厉制止并训斥,还有家长会一边打孩子的小手或屁股教训他,一边说“我看你还打人,看你有没有记性,不许打人!”,看到家长这样的举动,我也有点汗颜,这样我们是在示范孩子打人呢还是示范给孩子不许打人呢?不管家长怎么纠正孩子打人的这个行为,今天我很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孩子打人的一些教养误区:误区一:别人打我家孩子,我一定要叫他打回来。当父母看到自家孩子被别家小孩打或欺负时,总是气不过,害怕男生长大太懦弱胆小。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三岁前,孩子没有“打”的概念,由于身体大肌肉的控制不协调,动作无轻重,家长被打痛了。即使有别人打他,也要看孩子的感受,有时孩子通过身体的碰撞去彼此交流社交信号,被打的孩子也没有其他反应,这时请家长关注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抓着孩子的手告诉他“轻轻摸”示范给他,这个的确需要花时间训练。误区二:我家孩子打别人可以,但不能被别人家小孩打,因为看似被打是受人欺负的。事实上攻击别人的孩子当时是气馁的,伤心的,如果是经常性行为,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是寻求报复。所以打人的孩子实际上是最需要帮助,最脆弱的。误区三:我们看到两个孩子打架,当我们把双方分开,总是最先关心同情被打的孩子,然后呵斥打人的孩子或说教。殊不知,其实俩个人打架,攻击的人是当时最沮丧最伤心的,也就是说两个孩子打架,其实最缺乏关爱的是打人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先关心打人的孩子,再引导打人的孩子向被打的孩子赔礼道歉。误区四:我们通过责骂或打孩子来教训孩子打人的错误,或者在公众场合碍于面子,为了向旁观者表明你是个好父母来打骂孩子,这些都是无效行为。我们用这样的行为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教养孩子本来就是一件慢慢来的事情,家长不仅需要付出爱,还要付出我们的耐心慢慢训练,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相信我们的孩子,给与我们最大的支持帮助到他们的成长!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