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3-04-08 14:30:5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教学思考周忠起【1】周忠起,江苏镇江二中语文高级教师。(江苏镇江第二中学,江苏镇江,21200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一节中对于课程开设做出明确要求: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其中系列1为“诗歌与散文”。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广大执教者来说是一个挑战,篇目多、时间短,很难获得预期的收获。目前流行的几种教学观点要么仅仅把教材当成训练考试的材料,要么大书特书什么人文性而缺乏实际操作程序,要么随意挑选几篇凭教者兴趣去讲析而缺乏系统性。怎样才能提高《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一点感想,不惧浅陋,呈现于前。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及意义唐诗宋词历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成果之代表,而苏教版语文教材只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选了两首宋词,然后在必修四教材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选取了四首唐诗和四首宋词,其中自读篇目又占了一半。仅凭这几首诗词很难让学生领略到诗词的内涵和意蕴,并且高考中专门有10分的题目用来考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所以,苏教版教材专门开辟了一个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来作为学生阅读鉴赏以及审美能力训练的内容,这都是极有必要的。《唐诗宋词选读》共选入诗词63首,其中唐诗31首,宋词32首。即使去掉一部分自读篇目,也是一份浩大的工程。这么多的内容该如何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就能对诗词有一份领悟,有一份积累,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话题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介绍诗歌和散文的课程目标时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传统文化积累,审美情趣,艺术魅力,鉴赏方法等。通过对教材中《致同学》一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大略可以领会到编者的意图:体会伟大精神、人格魅力,领略不同诗词风格,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技巧,培养自己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这段文字尤其突出一个“美”
字,那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唐诗宋词时,要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殿堂,而不是强拉硬灌,让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结合这两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重视对文化传统的积累,包括诗词的背诵与积累;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诗词流派和诗人,感受诗词的意境与形象,赏析作品获得审美感受,提高自己的鉴赏诗词的水平与能力,并且能够进行创作。二、教师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准确定位,明确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课的教学也作了要求,即“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唐诗宋词选读》也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它既不同于必修学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又不同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教学,它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诗歌当做高考练习的材料来使用,或者是作为必修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补充,而是要将它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加以开发,使学生通过这个诗词系列的学习能够对唐诗宋词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完成一些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促进,比如阅读一些书籍,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等,比较通俗的教材如《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部分)对于教师系统把握唐诗宋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必要的工具书像《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也是在备课过程中的必备书籍,这些对于教学中解读诗歌都会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还要做好思考,比如:选取哪些诗人哪些诗词进行教学?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研究诗词的兴趣?以何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以何种方式进行课后练习?……三、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计划面对纷繁复杂的庞大的唐诗宋词工程,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达到高效呢?笔者在此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路与计划加以展示,希望能够请教于大方。(一)按照教材编排的诗歌顺序教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唐诗宋词选读》就是为了补充必修教材诗词少而增加的篇目,结果还是为了高考。所以,为了教学方便,也为了讲解方便、训练方便,很多教师将所选的诗词进行了归类概括,然后按照诗歌的类别进行教学。比如,把诗词大致归为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爱国诗、咏物诗、登高诗等等,然后分类解读,加以练习,而且归纳出几种固定的情感,教导学生只要碰到这类诗,就可以将这种情感往上套。且不说这种归类是否正确,也不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单就诗歌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是极不妥当的。还有一种做法,只选取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重要诗人的重要诗词来学习,其他人都忽略不计,因为考试中最常考的就是这些诗人。教师对一首诗歌要讲解许多课,甚至把所有涉及到的内容倾囊而出,唯恐学生不能学到,看起来一首诗讲解得很是透彻清楚,可是学生碰到其他诗篇还是稀里糊涂,不理解也不清楚,到最后还是凭借猜测去做题,既没有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没有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反而使他们厌恶了诗歌的学习,考试过后就再也不会对诗歌产生兴趣,又何谈审美能力的提升呢?诗歌有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到了唐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盛衰、国家的动荡、朝代的兴替,诗歌也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演变、前进、上升。如果没有了顺序,我们怎能领略初唐诗的隽秀、盛唐时的雄浑、中唐诗的瘦冷、晚唐诗的衰败?我们怎能认识北宋词的境界之高、南宋词的心酸之苦?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按照诗歌的规律来学习诗歌是最贴切的做法。而分类训练做题只会让学生厌恶诗歌,厌恶学习,势必起到相反作用,甚至使学生避而远之。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去进行诗词教学。(二)适当选取并增添重要诗人、典型诗篇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却只能用半个学期来完成讲解,所以选取材料就成了一个极大的困难。《唐诗宋词选读》选取了63首诗词,可以说,摘取了各个时代的重要诗人,呈现的是他们的代表作品,然而即使这样,63篇也稍显多了。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删除,再进行截取,主要体现出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作家以及这个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管窥豹,了解整个诗词发展的过程,以及诗词中所体现的特征、意境、意象、感情等。
那么,是否仅仅将教学内容限制在这63首呢?我以为也不尽然。很多诗人的代表作品、优秀作品显然是可以补充进去的。重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我们不妨多介绍一些,以期在整体把握的层面上能够有重点突破。教材中的有些诗篇也未必就是能够凸显诗人特征的,比如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李煜、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选篇并不能尽如人意。再比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作为中唐时代的重要代表诗人,他们的诗歌仅仅选了1首,也显然不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特色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删除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诗篇,补充上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作品。比如在教学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结合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将五首《菩萨蛮》解读为一个凄艳绝美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五首词是可以当做一个系列来阅读的,所以,教学本诗时,我就将课堂重点放在了对于这一系列故事的梳理上。课前,印发了五首词,并提出思考:你能否用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这个故事?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有了兴趣,而这首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至于讲读还是自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诗人、重要的诗篇,即使教材安排成自读,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重点讲读。如果是不够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安排。一段诗歌讲解结束以后,我们还可以围绕某一诗人做一个专题研究,比如对于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或者对于苏轼、辛弃疾词的风格对比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会加深学生对于诗人以及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而不是泛泛的只是学过而已。(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诗词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在每天的读、讲、练的形势下,很容易丢失兴趣,所以活泼的学习方式也是积极引导的一条捷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节中对于诗歌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意见: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诗词讲解类的电视片,比如《唐之韵》就是其中的精品,通过画面的展示、声音的熏陶以及详实的讲析,必然会将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当然,电视制作得再精美,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自己的探索阅读,而有的教师将课堂完全用来播放这样的视频,也是得不偿失的。《课程标准》还提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除了观看以外,还可以发动学生举行诗词朗诵比赛。这些经典的诗篇都是适合朗诵的,会让学生通过朗诵进一步领会其中意蕴。伴随着“中华诵”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们也能找寻到这些资料,通过展示、训练,从而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通过比赛,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对诗歌的喜爱。(四)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尝试创作,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确实,那么优秀的诗篇如果学完之后还是原封不动地停留在那里,或者是学过后就丢在一边,该是多么的可惜啊!怎么才能将作品真正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怎么才能通过读写结合来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呢?写应该有各种方式,比如:作批注,写赏析文章,写古诗,写新诗。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用批注的形式进行阅读鉴赏。本册教材印刷时,诗歌两边的空白较多,也便于学生进行旁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诗歌主题、诗人感情、上下句关系、精彩诗句甚至个别字词进行批注。比如在学到《望月怀远》这首词时,一个学生在“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边上写道:“怨”字看似毫无道理,然而写出了情人由于无法见面而产生的遗憾,也写出了女子对于情人的思念之情,“无理而有情”。诗歌赏析是教师教学参考时必备之物,然而这些文章怎么才能化为学生理解的东西呢?感觉总是隔了一层。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来写赏析诗歌的文章,不必担心幼稚,那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的东西最终才会成为自己内心中的东西。将那些优秀的经典的诗歌学习用诗的语言来解读,在小心翼翼的写作探索中,学生会汲取到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让学生学会从古诗中汲取素材,我尝试着让学生学习新诗的创作,要求是新诗中要有古诗的意象或者典故,要有浑然一体的意境。我先是做了两个专题的讲座,首先是《当古典遭遇现代》的讲座,搜集到主题相同意象相似的古诗与现代诗,分析看今人受到古诗的哪些影响;接着进行了《中国风歌词创作欣赏》主题讲座,找到流行歌曲中富有古典韵味的中国风歌词进行分析,化解出歌词中的典故与意象。这样,古典与现代就有了融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布置给学生们一个任务:每位同学都尝试创作一两首具有古典意味的新诗,希望能在他们的创作中找到古典韵味的影子。作品陆陆续续交上来了,当一首首奇思妙想的诗歌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惊讶于孩子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了。我将他们的作品结集编印,题目叫做《在唐诗宋词的照耀下》,按照他们所写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人生之篇”、“自然之章”、“青春之歌”、“深情之诗”。每个学生一本,当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刹那,内心也拥有了深深的满足感。四、小结《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时间短,篇目多,教学复杂,要完成的任务繁多,这就需要执教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并能够提出解决措施,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依依不舍的,学生们也觉得时间太快,似乎还没有领略到诗歌中那美妙的意境。其实,那么多美好的的东西怎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呢?然而,只要在他们心中撒下了一粒种子,相信这粒种子会慢慢生根发芽长大,也会将他们那颗小小的心逐渐撑满。那时候,他们会感受到这一段学习唐诗宋词的历程的。工作单位:江苏省镇江二中邮编:212004;地址:江苏镇江风车山路26号作者联系电话:15006105076邮箱:zzq0321@163.com作者简介:周忠起,1972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现为江苏省镇江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