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 KB
- 2023-04-08 14:30:5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遨游于唐诗宋词之间——唐宋诗词教学例说重庆市渝高中学袁发金内容摘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新的课程理念阐述了让学生掌握欣赏诗词方法的重要性和操作性。欣赏诗词的方法是:在反复诵读中,①感知诗词的声韵美;②理解诗词的文意(整体把握——落实字词——掌握手法);③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高中语文新教材亦选入不少唐宋诗词,唐诗有刘禹锡的《石头城》,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等;宋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秦观的《鹊桥仙》,李清照的《一剪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所以,语文教师应通过对某篇诗词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唐诗宋词的鉴赏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遨游于唐诗宋词之间。怎样让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并将此法运用到唐诗宋词的鉴赏之中呢?笔者以唐诗《石头城》的教学为例,将唐宋诗词的教学过程阐释如下: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石头城》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表达讽喻现实之意。这首唐诗虽篇幅短小,却寓情于景,意境深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唐宋诗词的共同特点,为高中生学习唐诗宋词提供了范例,是老师由教到不教的关键所在。故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即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理解诗词的文意(整体把握——落实字词——掌握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其次,确定学法和教法: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方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中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听作者的心声。故学法采用诵读法和意境再现法;教法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和讲授法。再次,阐释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智慧的光芒来自对知识的渴求。”4
我采用以旧带新的手法导入新课,由学过的怀古之作《越中览古》引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讲授新课:(一)介绍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回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并结合注释①,补充介绍作者刘禹锡的有关情况: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之一。这位中唐的著名诗人,继承和发展了李白、杜甫写七绝组诗的传统。《金陵五题》就是刘禹锡杰出的组诗之一。课文《石头城》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后结合注释②,补充介绍石头城和金陵的有关情况:石头城和金陵,都是指现在的南京市。它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到唐朝,即作者刘禹锡所在的朝代,石头城就被废弃了。在石头城建都的朝代很多,但时间都不长。在建都期间,石头城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可谓繁华无比;而这六个王朝相继灭亡之后,也就是在唐代废弃之后,石头城昔日的繁华化为乌有。面对这样的景象,让人顿生今昔之殊、倍增盛衰之感。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怀古诗中的一个专题。中唐时期的刘禹锡为何加入这个专题?这就需要了解背景资料。刘禹锡写作《金陵五题》的时候,唐朝尽管还在中期,但已日渐衰败。这日渐衰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廷里出现了“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大臣之间互相排挤,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另一方面是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就是在唐朝国运衰微的背景下,刘禹锡加入到“金陵怀古”这个专题当中,写了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二)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1、反复诵读,感知诗词的声韵美:这一步骤意在培养学生朗读唐诗宋词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反复诵读必不可少,正如俗话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先让学生回忆格律诗的有关知识,如律诗的第二、四句必须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使声韵和谐);七言律诗的节拍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等。然后让学生在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跟读、齐读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2、理解诗词的文意:①整体把握:这一步骤意在培养学生对唐诗宋词文意的理解能力。通过讨论解决下面四个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落实字词,掌握寓情于景的手法。四个阶梯性的问题是:A、诗中重点描绘了哪几个意象?B、这些意象为诗歌奠定了什么基调?C、在意象中寄寓着作者的什么感慨?D、表现这种感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在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A、意象:围绕旧城的群山拍打旧城的潮水萧条景象4
旧城高处的明月B、基调:凄凉(冷落荒凉或冷落凄清)C、感慨:国运衰微的感慨,讽喻现实。D、艺术手法:寓情于景(即国运衰败的感慨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故国的萧条景象表现出来的)。②落实字词:落实以下字词:A、“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故国”:不能解释为“过去的国家”,应解释为废弃的都城或废弃的国都。因为,“国”由“国都”解释为“都城”;“故”由“旧的”和“过去的”而含“废弃”之意。B、“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在”:“在”字暗示围绕旧城的群山还在,曾在石头城建都的六个朝代已不复存在。C、“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回”:“回”字暗示着潮水还能回来拍打空城,曾在石头城建都的六个朝代早已烟消云散!3、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理解文意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先在脑中再现诗中的意境,然后把意境写出来,再请学生在课堂上口头再现诗中的意境,最后由师生共同点评。三、巩固新课: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了诗歌的声韵美,理解了诗歌的文意,并且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了诗中的意境。以后,同学们在读唐诗宋词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欣赏。2、当堂背诵课文:先自由背诵,后全班同学一齐背诵。四、迁移训练:进行迁移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唐宋诗词的能力。训练材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即《生公讲堂》(播放课件,出示《生公讲堂》一诗),布置学生在课后把诗中的意境用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生公讲堂刘禹锡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座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附课文《石头城》4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