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4.50 KB
  • 2023-04-08 14:30:59 发布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他衣袂飘飘,脚步匆匆。在他的笔下,孤独时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兴时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愁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别绪则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一生不曾离开过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仙之子——李白。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了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成就,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他的诗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所长,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盛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这些都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本专题选取了李白具有代表性的四首诗,充分体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社会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诗人在寂寞的月夜,花间独酌、无人亲近的落寞情景。诗的本意旨在表现自己的孤独,同时诗人那种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却一改送别诗那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写得具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将进酒》中,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心中的不平之气,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把握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李白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3.鉴赏李白诗作风格,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4.对李白的思想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1.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2.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关键,在于理解好“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深入准确地理解好“李白为何喜欢跟月交流而不跟人交流”是理解鉴赏《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首诗的关键和必由之路。-12- 3.《送友人》一首可先背诵全诗,初步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然后逐联鉴赏品味。体会李白诗中表现出来的真挚热诚豁达乐观的感情。4.鉴赏《将进酒》可首先把握诗的基调,理解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识·速览]“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遇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出寻常的艺术天分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其诗风雄奇豪迈,飘逸雅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存诗九百余首,有《李太白集》。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而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并且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为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出行前写的。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这是一首游仙诗,但不同于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的一般作品,作者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憎恶,-12- 对自由乐土的追求,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这一层又分三小层。第一小层:梦前海客/谈/瀛,烟涛/微茫/信/难。越人/语/天,云霞/明灭/或/可。天姥/连天/向天/,势拔/五岳/掩/赤。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我欲/因之/梦/吴,一夜/飞度/镜湖。第二小层:梦境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脚著/谢公/,身登/青云/。半壁/见/海,空中/闻/天。千岩/万转/路/不,迷花/倚石/忽已/。熊咆/龙吟/殷/岩,栗/深林兮/惊/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列缺/霹雳,丘峦/崩。洞天/石扉,訇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霓/为衣/兮/风/为,云之/君/兮/纷纷/而来。虎/鼓瑟兮/鸾/回,仙之/人兮/列/如。第三小层:梦醒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第二层从“世间行乐”至诗末,留别-12- 世间/行乐/亦/如,古来/万事/东流/。别君/去兮/何时/,且放/白鹿/青崖/,须行/即骑/访/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要有感情地朗读该诗,须寻得情感脉络,脉络大致为:游历前的倾心渴慕→游历时的喜悦→幻入仙境时的惊悸→醒来的失落惆怅→高蹈出世之情→傲岸不羁之情。全篇感情忽起忽落,愈转愈昂扬,须变化着语调读之。[文本·精析]1.诗人是如何表现天姥山的与众不同的?                                                                【答案】 (1)一方面:(2)另一方面: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山的雄峻巍峨、神奇雄伟,因而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2.试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飞”的表现力。                                                                                                【答案】 “飞”字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这四句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这四句整齐中又有变化;多用“兮”字,使节奏张弛有致;“青青”“澹澹”等叠音词也增强了韵律感。4.试分析“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12-                                                                 【答案】 (1)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写了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的景象。(2)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写神仙渲染了神奇的色彩。5.试分析“仙人”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1)特点: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2)作用:仙人的出现把梦境带到了最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6.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答案】 作者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常识·速览]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人欣赏,唐玄宗任他为翰林待诏,其实只是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因此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涂,初葬采石矶。从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一句,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诗人在寂寞的月光下,花间独酌、无人亲近的落寞情景。诗的本意旨在表现自己的孤独,同时诗人那种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12-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全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的,而是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文本·精析]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幽静的月色,月色溶溶,花香袭人,这美好的环境却只有诗人自己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伴。美好的环境与诗人“独酌”的孤单形成对比。“一壶酒”已见冷清,“无相亲”再次渲染,更见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3.诗评家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邀”字,施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在其中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其品质的高洁。4.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良辰美景,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答案】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12-                                                                                                                                 【答案】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向。6.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送友人》[常识·速览]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上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却一改送别诗那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写得具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诗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情美。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个特点。[文本·精析]1.这首诗中诗人是借助哪些物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12-                                 【答案】 诗人以飘移不定的“孤蓬”“浮云”写出了游子不忍遽去的情怀;以缠绵的白云、依依的落日,写出了故人恋恋不舍的情感。离群班马和萧萧马嘶,则书写游子和故人的深厚情谊。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意缠绵,动人肺腑。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3.《送友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化用典故。分离时作者没有直接写内心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之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离开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将进酒》[常识·速览]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诗题意为“劝酒歌”,其实是诗人借劝酒,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有入仕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12-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五花马,千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激,诗人的感情发展变化为:悲→欢→愤→狂。具体分析见下表:读时应注意体现诗中的这种感情变化。[文本·精析]1.诗歌开篇一句“君不见”即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答案】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作者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人震撼激动。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                                                                                                                                -12- 【答案】 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3.“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中,哪个字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答案】 “且”。“且”为“暂且”的意思,表明诗人“及时行乐”是对心中“愁”的发泄,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答案】 这两句话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豁达积极的一面。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答案】 作者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处借曹植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6.《将进酒》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大起大落,试理顺全诗的情感脉络。                                                                                                【答案】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愤,诗人的情感发展变化为:悲→欢→愤→狂。7.诗人常用夸张手法,这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举例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类型举例作用凭借数字来表现____①____有____③____-12- 感觉的夸大____②____【答案】 类型举例作用凭借数字来表现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力地说明了诗人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感觉的夸大“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有关李白的经历、性情、思想等素材是很丰富的,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提炼和运用。素材一 李白在东游吴越一年多时间里,散金三十多万两,大都周济一些仕途上不得意的落魄的朋友和生活无着的人,从家里带出的钱已经由于“轻财好施”而花完了。他因慷慨周济别人,自己的生活也变得窘困起来,不得不请求亲友的帮助。李白泛舟洞庭时,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友情”“人性之美”“人间真情”“英雄与情感”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李白诗中的月下,是相思相怜的会心之美,是心灵感动的幽深之美。李白的相思,即人心与人心的长想长念,是爱情,是夫妇情,也是人生理想,或人生中美好的追求不能实现。总之,是一片纯情的叹息。素材二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自信”“人性之美”“人贵有志”“坚强不屈”“进取”“人贵有格”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素材三 李白是个有才能又有政治抱负的人,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受到唐玄宗赏识后,趁唐玄宗叫他为一支新曲子填歌词的时机,喝醉了酒的李白竟让宦官头子高力士跪着给自己脱靴子。受了羞辱的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把杨贵妃比做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气了,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把李白赐金放还。-12-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不畏权贵”“正直纯真”“傲岸不屈”“情感与理智”“表象与实质”“转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话题作文中。-12-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