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1 KB
- 2023-04-08 14:31:0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咬文嚼常民国时没有“农业银行”《北京青年报》2012年11月20日刊有《在民国怎么花钱》一文,其中说到民国时期的货币流通时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金属货币你还能见到纸质货币,例如……农业银行发行的“新钞券民国时期有“农业银行”吗?没有!笔者在中国农业银行供职多年,为筹备中国农业银行行史陈列馆,搜集和整理过行史资料,对农行行史是清楚的。《辞海》“中国农业银行”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1955年3月成立,1957年4月撤销,业务归并于中国人民银行。1963年II月重新建立,1965年合并于中国人民银行。1979年又重新建立”民国时期办理农村业务的是1933年4月1日成立于汉口的中国农业银行。此行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迁往台湾部分于1967年5月20日在台北复业。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刘日建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O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循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郑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集有《东坡乐府》。相关知识怎样填词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并在固定的地方押韵。词的写法可以简洁地概括成一句话:按词谱填写。例如词牌《忆王孙》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句号处为韵脚)举例: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可闻。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画园国圄僱侄:(w6quan)••欹枕(qD杳杳(y^o)••天籁(1汕)守曲乞贴护“欠”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面朝右的一个人张口打呵欠的样子。汉语中有“欠身”一词,多表示尊敬致意,即身略侧动,表示欲立之状。“欠”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欠”组成的字大都与人及人的动作有关,如“吹”“欢”“欣”“欲”“歇”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僱性阅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僱侄》,回答下面的问题。【鉴赏诗词的意境】“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案:“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2.【鉴赏诗词的技巧】词的上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第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3・【鉴赏诗词的语言】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①“窗户湿青红”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答案:①“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极言油漆之新,色泽鲜明。②“没”形象地写出孤鸿在“江南烟雨”中渐飞渐远,若隐若现的景象,表现了一种遥远迷蒙,开阔旷达的意境。4.【鉴赏诗歌的情感】明明是在快哉亭观赏眼前的美景,可为什么苏轼要“长记平山堂”,追想回忆登临平山堂之胜景呢?答案:“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似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5.【鉴赏诗词的意境】(1)“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2)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4.【鉴赏诗词的技巧】“堪笑兰台公子……千里快哉风”,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答案: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5.【鉴赏诗词的情感】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阐释。答案:下阕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归纳探究)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阕哪些方面?答案:①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
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②下阕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尾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违展思瘫苏轼作为豪放派的重要代表,其词风雄奇奔放,这首词苏轼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是否体现了这一风格呢?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认识。答案: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阕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
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其中又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定风波阅读《定风波》,回答下面的问题。【鉴赏诗词的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答案:这几句话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2.【鉴赏诗词的语言】上阕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结合上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好。“莫听”“何妨”“谁怕”“任”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写出了苏轼在面对自然风雨时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2.【鉴赏诗词的情感】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
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无惧苦难,坚强乐观,勇敢前行的精神。2.【鉴赏诗词的技巧】“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归纳探究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答案: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
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答案: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
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卩艮时磨砺滋力提衍一、基础训练1.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及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惠崇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解析:C项,应是“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开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课外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如梦令•有寄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①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①玉堂,翰林院。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回到京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的回答有怎样的妙处?(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答:答案:(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
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思念之情。(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都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的轻松愉悦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雨洗东坡月色晴①,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在黄州任职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之所。②荤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
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什么时候?如何得知?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上阕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阕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三、语言运用
4.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请用一两句话说出其诗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答:答案:(示例)只有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5.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路然不动”;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答案:(示例)大气者的人生,破釜沉舟,没有遗憾。纵使千军万
马,依然面不改色;纵使四面楚歌,依然壮怀激烈;
大气者的人生,悠然自在,享乐清贫。面对官宦五斗米,污水不沾帛衣;对金钱利禄,陶渊明清高不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广东)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7白居易诗四首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1咏物诗四首含解析
-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自我小测即景抒情诗四首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2张可久散曲二首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7爱国词四首含解析
-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自我小测苏轼词二首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5李清照词二首含解析
-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8登临词二首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