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3-04-08 14:31:0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2李清照词二首学案——《声声慢》与《永遇乐》【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以及婉约派。2、理解这首词上下阕的含义。3、体会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学习重难点】1、理解这首词上下阕的含义。2、体会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学习过程】一、词人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二、词作背景7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雕阑玉砌(qì) 骤雨(jù) 暮霭(ǎi) 樯橹(qiáng)B.乍暖还寒(hái) 槛菊(jiàn) 凝噎(yī) 都门(dū)C.良辰美景(chén) 舞榭(xiè) 彩笺(jiān) 不谙(ān)D.寒蝉凄切(qī) 将息(jiàng) 豆蔻(kòu) 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B.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D.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B.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好的房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B.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D.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5、书面表达。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推荐一篇课文,并写清理由。表达要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7
6.日常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你按一般说法和文雅说法表达下面内容。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看您”,更文雅一点,可以说“特意登门拜望”。(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2)请人原谅,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3)询问长者年纪,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四、阅读实践(一)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B.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C.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D.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二)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1、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B.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7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B.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D.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参考答案:三、1.C 2.D 3.D 4.D 5.略 6.略四、(一)1.A 2.B(二)1.C 2.C五、我的收获第二课时《永遇乐》学案一、翻译句子(1)“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译:落日像熔化的金水,金光灿灿,傍晚的云彩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可我人又置身在哪呢?(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译: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着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译:在这元宵佳节,春意融融的温和的天气,这样的境况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4)“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译: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邀的,虽是举杯吟诗的朋友,可却我只能婉言谢绝他们。(5)“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译: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女孩有许多闲暇,而且还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这一天。(6)“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译:于是大家帽子都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竞相打扮得一个比一个俊俏美丽。7
(7)“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译:可如今我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也就懒得晚上出门去(夜间出去,既怕被别人瞧见自己愁眉苦脸,也怕看见别人的兴高采烈)。(8)“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译:还不如独自一个人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二、意读《永遇乐》,探讨如下:1、这首词以什么为写作对象?明确:以元宵佳节情况为描写对象。2、词的上片前三句,从语气看,它们的都是什么句?从表达方式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它们都是疑问句;其共同特点是,前两个分句叙述描写,后一个分句议论抒情。3、上片最后一句写朋友相邀那么朋友为什么来邀?词作主人公拒绝的婉言应该怎么说?其真实的理由是什么?明确:朋友也许看到词作主人公整天郁闷想让节日的气氛冲淡她心中的不快;而词作主人公拒绝朋友会说,现在看起来天气不错,但谁能保证等下不会刮风下雨呢?其实她真正的理由就是忧国伤家,自己在流落他乡的境况中根本高兴不起来。4、下片前两句写年轻时在元宵佳节中欢乐情景,这与上下有关描写形成什么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句与相邀句又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与上句写眼前的人在他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补充说明那些酒朋诗友的关系渊源。5、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6、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如今在异地他乡和先前在故乡的元宵佳节的情况对比,还有自己容貌心境的对比,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与他人的乐不思蜀的对比。三、精彩赏析下列语句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请细加品味,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7
(1)“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提示:“憔悴”写尽了容颜的衰弱,再通过发鬓零乱苍白的描写,揭示“风霜”的无情,这个“风霜”既指自然的岁月,更指国亡家破的动荡;而“怕见”二字更直接地表现了词人既不想让人看见自己憔悴更不想看见那些乐不思蜀的外人,这是一种复杂深刻的忧伤。(2)“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提示:“载不动”通过比拟写抽象的愁绪的质感;用“蚱蜢”喻指船,极言其小,而这“小”又是相对“愁”而言的,因此,这个比喻就有极言愁绪之大的意味:这样就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深重而广大的愁情。总结方法:先说怎样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再指出情感。(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提示:“剪”“理”二字,将无形的“离愁”拟成了有形的“丝”,而这“丝”又与“思”谐音,便揭示“离愁”的本质就是对远方的对象的思念,同时这两个词,又是很有力度的动词,表现出词作主人公,意欲极力摆脱这种“思念”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可是“不断”“还乱”,这就如同“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行为动机与行为的结果,形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越摆脱越陷深重而且无法言表的愁苦。(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提示:“竹杖芒鞋”与“马”,“一蓑”与“烟雨”形成对比,突出行走工具的原始,挡风遮雨的粗劣,而一个“胜”字,一声“谁怕”的反问,却把词人身处逆境却能坦然面对从容应对的豁达乐观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小结性探讨《永遇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今昔元宵佳节的不同境况,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隐含其中的心情。提示:词人描写元宵佳节的语句中隐含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7
前两个分句,写眼前的美景,似乎洋溢着喜悦之情,可是最后一个反诘句,又正好反映了词人历经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而怀有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又如下片最后两句,上句说可自己容颜憔悴,懒得夜间出去,既不愿别人看见自己的满脸愁容,更不愿看见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游人,可是下一句却写自己偷偷地要“听人笑语”。这矛盾的举动生动表现出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五、我的收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