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7.75 KB
  • 2023-04-08 14:31:03 发布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4即景抒情诗四首含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咬文嚼常“尾大”就“去不掉”了吗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调转不灵、摆动不了。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鸿毅逼)课前识记a®®®简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任为 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闻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陈子昂,有《陈伯玉集》。张若虚,其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张九龄,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o贾岛,有《题李凝幽居》。相关知识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当春乃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m匣]国圄汀(tTng)扁舟(pian)捣衣砧(zhen)•••怆然(chuang)淞淞(y^n)霰(xian)•••are4^贴“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有绳索之类的方圈,中间有三根木柴,合起来表示“用绳索捆束木柴”的意思。本义为捆束草木,泛指捆绑其他东西,又由捆绑引申为约束、束缚,装束。“束”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束”的字大都与带尖的东西有关,如“剌”“敕”“喇”等。登幽州台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诗歌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 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达了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鉴赏诗歌的意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鉴赏诗歌的技巧】分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答案: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单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4.【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Jtl纳探究此诗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诗句前后相拓展思施有人认为,《登幽州台歌》表现了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有人认为它深含孤独感。请就此加以分析,并说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感人。答案:所谓宇宙意识,指诗中那个“念”字句,想象宇宙时空的无限,一方面表现出诗人抱负之非凡,另一方面在这无限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岀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而所谓社会意识,当指诗中两个“见”字句,联想古代那个思贤若渴的燕昭王,自己便油然而起一种生不逢时的不遇之感,并由此推测未来,更显出对今人的不屑,那种渴望积极参与政事,意欲施展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意识。因为“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诗作深含一种从未有人道及的孤独感,正因为这 样也就特别感人。另外,诗作特别感人,还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发泄了士大夫们的一种典型情绪。征战途中遇古迹登台而怀古,古今对比,感慨万千,有感而发,虽然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但却因为发出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所以读之能不“浓然流涕”?春江花月夜文本硏读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诗歌的意境】(1)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这首诗前八句整合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诗的优美意境?(2)《春江花月夜》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⑴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2)核心意象: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2.【鉴赏诗歌的技巧】⑴“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 处相思明月楼”中的“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2)诗歌当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暗示的手法抒写相思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把月光比喻成霜的下一句,形成了有机的联系。(2)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感叹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3)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自然地由上面的写景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的相思之情。⑷“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t非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等等。暗示手法的运用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3・【鉴赏诗歌的语言】(1)你觉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 共潮生”中,“生”字用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为什么?⑶请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一词的妙处。答案:⑴好。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犬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⑵“待”字好。“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3)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4.【鉴赏诗歌的情感】(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理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最后八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豁达之气。(2)“谁家”“何处”是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 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3)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借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出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拓展思條月亮是诗歌的主要意象,结合本文及所学课文思考一下月亮意象的深刻内涵。答案:第一,表现美好的、纯洁无瑕的感情。如“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等。第二,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等。第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抒发愁苦之情。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如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第四,借月状景,抒发广阔情怀。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望月怀远文本斫涙阅读《望月怀远》,回答下面的问题。【鉴赏诗歌的意境】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案:意境: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 答案:意境: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 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一样望着这天上的明月吧!诗句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2.【鉴赏诗歌的技巧】(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2)这首诗的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的分析。答案:(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亲友也对着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2)“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诗人寄希望于非现实的境界,寻找相会的时机,表现出诗人迷离怅惘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有不尽之意。3・【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有人认为是“升”之误。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而简析首联的表达作答案:“生”不是误用。恰恰妙在此处。一个“生”字,犬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作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4.【鉴赏诗歌的情感】(1)这首诗的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分析。(2)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答案:(1)表现月圆人未圆时,诗人翻腾的心绪,深切的思念,诚挚的期盼。(2)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o纳探究此诗写情颇具特色。诗中的“情人”是我们现在说的男女情人吗?答案:可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拓展思痣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怫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殊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哀而不伤”。题李凝幽居文本斫读阅读《题李凝幽居》,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诗歌的意境】诗人描写了李凝幽居怎样的环境?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2.【鉴赏诗歌的技巧】你如何理解“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石”是不会自己“移”的,诗人为何说“移石动云根”?有何妙处?答案:写回家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 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3・【鉴赏诗歌的语言】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你认为这一联在写景上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宿”和“敲”用得最好。“宿”字点染夜静,“敲”字以声衬静。较之无声的“推”更胜一筹。当时月光皎洁,万籁俱寂,老僧的敲门声惊动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鸟儿从窝里飞出,转了一圈又栖宿巢中了。该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以动写静,以声衬静。|丿]纳探究《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答案:《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诗人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达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限时磨砺滋力提升一、基础训练1・对《题李凝幽居》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写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C.“闲居”句中的“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解析:C项,解释不准,因“少”有表示数量少、年龄小的义项,而把“少(shao)邻并”,误为“少(shao)邻并”了。二、课外赏析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雨过周紫芝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鹘鸿莫飞去,留此伴新凉。(1)本诗的颔联是怎样写“雨过”之景的?答(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1)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宁静、秀丽的画面。(2)(示例)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鹘鹅不要飞走,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亦可)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淀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注:①贾岛因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赏识,与韩愈感情深挚。②指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1)第三联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请从炼字的角度举两例赏析。答:(2)全诗从开头至结作者的感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答案:(示例)(1)①“悬”字,写盘山而上,望不到尽头的驿路,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际的峰峦上,将道路的险阻形象地表现出来。②“浸”字,写海潮浸泡中湮湿的城根,老树满是秋意,将处境的凄苦形象地凸显出来。用景物烘托透露对韩愈的深切关心。(2)心逐兰舟,直到岭南潮水尽头,写对韩愈的眷念;读诗感慨,持书驶过浓水,写对韩愈的牵挂和慰问;驿路艰难,到任地环境恶劣,写对韩愈的同情和关切;瘴烟尽净,皓月银光照在浪西楼上,写对韩 愈的美好祝愿。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简要赏析。答:答案:(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运用拟人手法,将“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或红、白的使动用法,色彩上对照配置,也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岁月无情、年 华已逝的无限怅惘。三、语言运用4.仿造下面的句式,选择恰当的情境和名句,再写两个句子。我梦想,来自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地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答案:(示例)我梦想,置身于江南古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情调;我梦想,徜徉在长江之滨,在阵阵波浪声中,感受“烟雨莽苍苍”的气魄。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①芝兰绕阶②黄牛耕地③翠柳迎春④桃李满园⑤千里绿⑥春绣锦⑦座凝香⑧万山金新春对联:上联教师办公室对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