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3-04-08 14:31:04 发布

2015-2016年 苏教版 选修《唐诗宋词》第48课时 教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设计思路:《临江仙》是《唐诗宋词选读》中“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模块中的一首小令。小山词的特点是工于言情,沉挚深婉。引导学生透过清浅隽永的语言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逻辑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而不是用老师丝丝入扣的鉴赏代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用条分缕析的讲授代替学生批情入文的诵读体会。关键词情感特点教学逻辑认知逻辑诵读体会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研读批注诗中表情达意的语句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工于言情,沉挚深婉的感情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听一首乐曲,读一首诗歌,总会有那么一两句话拨动心弦,如同一颗小石子投入水潭,荡起阵阵涟漪。读《临江仙》有没有耐人寻味的语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样的诗句背后有没有引人联想的故事?——贵族公子和天涯歌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和悲欢离合二、知人论世故事中的贵族公子又怎样的人生经历?PPT投影——“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依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黄庭坚《小山词序》)PPT投影——“词中最是痴情者”——南唐李后主,北宋晏几道,清初纳兰容若,各有其情深之处。三、初读诗歌,把握情感《临江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是一篇至情至性之作。请放声自读诗歌,体会词中蕴含什么养的情感?学生讨论初读感受——相思、怀念、落寞、孤独带着最初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四、诵读、批注我们在读诗时,会着意强调一些表现情感的句子或词。请选择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词、一句话做批注,写下一段感想学生活动:批注、讨论、交流四、诵读涵咏、品味语言1、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①梦——不写梦中,远离现实的梦境是甜美的。 李煜的梦——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苏轼的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②高锁、低垂——对仗工整,当年欢宴之所,如今咫尺天涯,显出现实的孤独与落寞。③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有一种冰冷的感觉,尘封的回忆。2、去年春恨却来时却——又、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①落花、微雨——凄美的景色象征春芳过尽,美好已逝。②人独立、燕双飞——形成对比、反衬楚人的形单影只,孤单落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两重心字罗衣初见的美好不在于神态、心理、容貌,只记得两重心字罗衣,内心有饱满的喜悦5、琵琶弦上说相思品读:比较这一句中“说——弹——谈”有何不同?所谓知音,在觥筹交错之间,在纵酒欢歌之时,独能听懂弦上袅袅的情思。6、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美人踏月归去,如今明月犹在,人已流转人间,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比较阅读如果这些美好的关键词都在,只是稍加调整,比较有什么不同PPT投影:v记得小频初见时v琵琶弦上说相思v当时明月今犹在v也曾照得彩云归v梦后落花人独立v酒醒微雨燕双飞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整合学生答案:1、顺叙和倒叙:先写梦后、酒醒这种巨大的荒凉感,再写当日相见之欢,再写相思之苦最后一句:见、别、忆三者皆有既有小蘋踏月归去的背影,又有别后的思念,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眷恋,又有对繁华往事幻灭的伤感。2、词——长短句在表情达意的灵活性补充拓展: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六、总结:《小山词》——工于言情,沉挚深婉 有欢聚时的缠绵,有离别后的愁怨,有追忆往昔的怅惘,有面对现实的哀婉。还有,人世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万端板书设计临江仙晏几道意象情感手法落花相思微雨愁怨彩云怅惘明月哀婉教后反思这首是属于沉挚深婉、语短情长的小令。在备课之前,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讲与不讲对学生理解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影响?我讲座式的讲授和引导学生诵读、体会情感意蕴有什么不同?周汝昌先生说:所谓读诗之心就是千秋一寸心,就是把读者的心、诗者的心和讲者的心维系在一起。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首小令研读得充分透彻成为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欣赏诗歌时,老师的角色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代替学生潜心的品读。只有让教师的教学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才能使课堂鲜活生动,才能积极调动学生探究品味的热情。在试讲过程中,曾出现老师讲的太多太密,学生被动接受的环节,这不是真正意义的诗歌鉴赏教学,而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正式授课时,加强了学生自主研读、批注,分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取得较好效果。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