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3-04-08 14:31:0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唐诗宋词高林福5000112043新闻121班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和文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喝茶的行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宋。唐宋时期,文人舞文弄墨必配之以茶,喝茶,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寄托。迁客骚人们的无限情思,无不寄托在浓浓茶香之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吟道:“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屮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户。举世未见之,其名谁定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李白与侄儿屮孚禅师在金陵栖霞寺不期而遇,屮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遂有此作。诗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前四段写仙人掌茶的生长环境及作用,得天独厚,以衬序文;“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写出了仙人掌茶树的外形;“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本句的意思是饮用了仙人掌茶,来达到帮助人成仙长生的结果。“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由“曝成仙人掌”可以看出仙人掌茶是散茶,明朝罢团改散,在明以前大部分都是团茶,因此是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写
的是李白对中孚的赞美Z情,诗人在此自谦将自己比作“无盐”,而将中孚的诗歌比作西子,表示夸奖。“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诗人大声朗读所作的诗歌,使他能够达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天”。香山居士白居易在《琴茶》屮吟诵道:“儿儿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澤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首联写口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屮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己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三联起句写琴,《涿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泳水》诗云:“闻君古泳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白居易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熏陶而在青年时期立志功名,晚年结于释道,自称“香山居士”。他屡次仕途碰壁之后,“浮云不系”、“造化无为”的洒脱个性日渐显露。茶之清香,消却口居易官场琐事烦恼,淡化仕途功名野心,而良心依旧在。茶的滋润,白居易不再去哀叹世道的不公,生活的不
幸,以坦荡的胸襟从容对待宦海生死沉浮。“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这就是淡泊名利、旷达自解、忘怀得失的“别茶人”。除了李白和白居易,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曹邺在《古人寄茶》中写道:“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友人从剑外(剑阁以南的蜀屮地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随着书信抵达玉京,来到作者手上。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來似乱泉跃动。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品赏。亲自烹茶,对月吟诗。煎好的茶汤,末沉华浮,香气飘溢。看着碧绿的茶叶慢慢地沉到碗底,泛起一阵乳花和清香,喝到口里,精神一下焕发起来。饮后诗思就如泉涌发,几天都收不住。剩余的茶饼更加珍惜,只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说完了唐诗,接下來便说说宋词。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满庭芳》:“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哆。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醮醯落尽,犹赖有梨花。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南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I口吋那?”池塘边香草芬芳,一片绿油油的庭院,有些阴凉。在这睛朗的傍
晚,丝丝寒意侵透薄薄的窗纱。词人此刻的心思恰似池塘的水,在晴朗的傍晚,斜阳映红的表面,深藏着无边的思绪,有故国之思,有亲人之眷念,还有对朋友的向往。而这些都不在,自己就像香草一样,孤独的芬芳,在渐行渐浓的秋天里,逐日的凋零。弯弯的月牙点亮夜空,门上的金锁静静的低垂。如若往日,必定是有朋友來啊,我们•起赏月,浅酌低唱。南渡以后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后的颠沛流离,相爱的丈夫已经离去。短短数语,不加修饰的白描,口语的信守拈来,浑然天成,凄凉憔悴之处境,让人不忍卒读。词人冋忆当年“胜赏”的美好时光,带有花香的衣袖,守着火炉,等水沸腾,给友人分茶不过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与今日寂寞尊前席上之凄凉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说不尽的愁苦,来的这般跃然。另一位大词人苏东坡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煮,口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公元1100年,作者还被贬在僑州(,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脩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蚁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刀,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人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
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纶。”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來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屮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屮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吋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來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
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便是唐诗宋词中的茶,如廿露似春风,沐浴着形体,涤荡着精神,在午后的清浅时光里,冲一杯清茶,回味着走过的每一步,未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