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3-04-09 14:30:06 发布

山东省临清二中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11 清平乐教案 苏教版选修.doc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清平乐一、教材分析黄庭坚的《清平乐》是苏教版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首词,并且属于“格高韵远”的北宋词这一模块。黄庭坚词既有深慨之作,又有鄙俗之作,其名作《清平乐》立意构思新奇巧妙,转折而多韵味,不愧是典雅优美的佳作。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黄庭坚。(2)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2、能力目标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表达技巧,初步学会鉴赏诗歌。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已经有些基本的知识储备,只要把握了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式,本首诗歌不难理解。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诗歌,熟读成诵。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8用心爱心专心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明确: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鉴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明确:“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鉴赏“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明确: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明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九、板书设计清平乐8用心爱心专心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二、作者及背景三、教学过程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首诗歌不难,学生理解深刻透彻。《清平乐》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黄庭坚。2、预习诗歌,争取熟读成诵。二、预习内容1、黄庭坚,字鲁直,号(),洪州分宁人,官至著作郎,北宋词人、(     )、(       )。处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有()集。2、熟读、背诵诗歌。8用心爱心专心 3、尝试默写《清平乐》。《清平乐》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清平乐》。2、合作探究解决学生的疑难。3、学会鉴赏典型诗句。二、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与默写。(二)合作探究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8用心爱心专心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鉴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4、鉴赏“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三)反思总结8用心爱心专心 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清平乐》课后练习与提高1、这首词运用了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渺茫”一词在词中有较为丰富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8用心爱心专心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清平乐》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1、山谷道人诗人书法家“苏黄”《山谷集》《清平乐》课内探究学案参考答案1、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8用心爱心专心 4、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清平乐》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1、联想想象、拟人“惜春”“恋春”2、(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感情,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第三句故设一句,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接抒发别情,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8用心爱心专心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