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 MB
- 2023-04-09 14:30:0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
内容索引归纳提升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积累素材,赏读佳作
归纳提升
李白与歌行体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为“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文体链接
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意象与意境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鉴赏点拨
意境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读一首诗,也如同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齐白石的画,在不懂事的小孩子眼里,不过是几只像样的虫、虾。然而,就在这虫、虾之中,隐藏着更深刻、更令人心动的东西。读诗歌也是这样,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是准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路径。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诗歌作品中的客观形象,这些客观形象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什么是意境?概括地讲,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句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准确地理解形象和融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尤为重要。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1.感知形象,体悟感情对形象鲜明、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形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以感知和体会。我们来一起看几首元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极富层次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西厢记·长亭送别》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形象(碧云天、黄花地、霜林红叶和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天净沙·江上》则是把自然疏朗、充满野趣的村居人家和轻曼恬淡的渔家乐融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歆羡不已。要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先要准确理解这些诗歌意象。
2.依托感情,品赏意韵诗歌是抒怀的语言艺术。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如果诗人创作时采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把握诗歌感情就相对轻松了。准确认知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像去观照诗歌形象,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附有诗人的感情色彩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中的“恨”,并联系“乍见”和诗题中的“宿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抒发的亲友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由此再结合“江海别”、“隔山川”、“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濛濛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极具表现力的“寒”、“湿”、“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无数透彻肺腑的感伤惆怅。
3.立足形象,展开联想诗歌总是将感情寄寓形象之中,“风云变色,草木含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仔细揣摩诗歌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形象的感情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以期达成与诗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对诗歌感情的准确领悟。唐代张籍《秋思》和清代高鼎《村居》可以看做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之作:秋 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村 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先说《秋思》。让我们展开想像:诗人远离故土,蛰居洛阳,念亲思乡之意随秋风而起。情意缠绵,思绪联翩,欲诉诸笔端,托人捎与亲人的万种情思犹不能尽诉衷肠。捎信人临行上路,诗人又拆开封好的信件,还想再写上几句。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道尽了多少游子望尽天涯的情怀。真是一首小诗,两行清泪!再说《村居》。《村居》以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词句勾勒了一组极富动感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村野闲居的怡乐之情。田野里碧草油油,杨柳依依,一群孩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放着风筝。多么闲适,又多么恬静,不愧为清诗中的上品。
艺术最基本的单位是意象。“意境”的基础就是“意象”。“意象”要让人即目可见,具体可感。如果不能使“意象”具体可感,就会影响人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古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称之为“隔”。所谓“隔”,就是“意象”影响了人们对“意境”的把握。王国维曾特别比较过“隔”和“不隔”的三个句子,值得我们来了解、玩味一番。“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二句,妙处唯在不隔。“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隔与不隔,就在于诗中形象能否让读者清晰地把握形象背后的主观感情。有这样一首小诗,请大家看是“隔”还是“不隔”呢。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曲随景口占。多么鲜明的意象组合,多么巧妙的数词连缀,又传达出多么恬淡平和、闲适从容又旷达悠远的人生况味。
二、真题剖析(201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送 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答案解析答案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解析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
三、技法规律鉴赏诗歌的意境就是赏析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透过画面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步骤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 中王 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 中王 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即讲即练
这两首诗的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异,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答案王勃的《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王维的《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意象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案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案解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漂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读写空间
文本素材挖掘1.李白的悲剧李白是个有才能又有政治抱负的人,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受到唐玄宗赏识后,趁唐玄宗叫他为一支新曲子填歌词的时机,喝醉了酒的李白竟让宦官头子高力士跪着给自己脱靴子。受了羞辱的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把杨贵妃比做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气了,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把李白赐金放还。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情感与理智”、“表象与实质”、“转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话题作文中。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由于杨贵妃与高力士的亲近,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高力士,误解李白;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这种悲剧仅仅发生在李白身上吗?
2.李白的人情味李白是最懂得人情的诗人,送孟浩然、送汪伦的诗,都写得很好;李白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节的、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有儿女情长,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他也算一个。如果李白只是英雄,只是解放,就只是侠与仙,或者,只是个外国人,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的深处。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李白也不例外。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友情”、“人性之美”、“人间真情”、“英雄与情感”等话题作文中。李白诗的月下,是斯文相怜的会心之美,是灵心感动的幽深之美。李白的相思,即人心与人心的长想长念。是爱情,是夫妇情,也是人生理想,或人生中美好的追求不能实现。总之,是一片纯情的叹息。
3.李白的人格魅力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自信”、“人性之美”、“人贵有志”、“坚强不屈”、“进取”、“人贵有格”等话题作文中。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小故事大道理季羡林:把绪论统统删掉1936年,25岁的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列文。第四个学期念完,着手写毕业论文。季羡林决意先写一篇有分量的绪论(论文开篇,做方向性的概括),这样才显得论文有气派。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将绪论写完,他自我感觉极好,立即将绪论交给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一星期后,教授将文章退还给季羡林。全文只字未改,只在第一行第一个字的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最后一行最后一字的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小小括号,将洋洋万字的绪论“彻底、干净”地消灭掉了。季羡林仿佛当头挨了一棒,他不服气,去找教授“理论”。教授不紧不慢地说:“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抨击,你根本无力还手。”年迈的季羡林对此事仍记忆犹新:“我感激这巨大的打击,它使我明白: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活学“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这是季羡林当年被导师枪毙了论文绪论后的感想。是啊,拾人牙慧,即便搜罗再完备,都不是自己的东西。做事一定要力求创新,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巧用“创新”、“做自己”、“反省”
专题悦读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车延高谈到李白,有人说“天才英丽,小住人间一谪仙”;谈到李白的诗歌,有人说“口吐天上文”、“才笔九州横”、“飞虹壮志凌新宇,倚马高才驾盛唐”。不去争辩这些赞誉是否过头,我们只是潜下心来,用一双理性的眼睛去读李白和他不朽的诗歌。很快,目光就亮起来,我发现,那个性格张扬、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的身影后面有一行清新俊逸的脚印。他从庄子、屈骚、汉赋的故居里巷中走出来,行囊中满是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
他豪迈不群,敢于让自己的创作脱离别人铺设的轨道,奇伟超拔,视野殊迥,大胆冲撞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守恒于既定的偶像,一步一步走出了南北朝的低吟浅唱,走出了豢养过徘徊和困顿的一道道低谷。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自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神,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李白不愧为李白,他在很多诗人还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样一个不会有答案的课题时,就勇敢地卓立而行,以一种崭新的豪迈姿态走出来,他不踩旧有套式的脚后跟,不在一棵已经枯萎的树上重复开花,他别开生面,以狂放浪漫、卓尔不群的姿态置身于大唐诗歌恢弘挺拔的制高点上,“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他创立了想象瑰奇、闳中肆外、构思独特、清新明快、豪放超迈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今,当前朝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咀读李白的诗篇,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身契入的愉悦,不为古今所隔绝,不为时空所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边,一唱一吟,入木三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上去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谪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虚无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