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0 KB
  • 2022-06-15 10:50:11 发布

研究性学习历史台湾问题的由来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2013)届(2010 )学年(11 )班课题名称台湾问题的由来 开题时间 拟结题时间  课题团队组长 许广津导师 骈晓组员姜亚青陈绎同邵琨 吕粟杨楠主导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 研究背景 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众望所归,但台湾问题一日不能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就不能完成。那末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与香港和澳门问题性质一样呢,政府解决它的方针又是什莫么。这些都需要从历史的渊源中去寻找答案 研究意义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有什么意义。通过对台湾问题由来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解历史,预测未来。让学生了解台湾问题的性质,结合中共历史上两次合作,预测第三次合作的成功率,不仅让学生加深历史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文化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与未来。    14  研究内容范围⑴台湾问题中的由来:①国古代台湾名称及管辖机构②晚清台湾问题③抗战胜利后台湾问题的形成⑵两岸关系阻力及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⑶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方法和措施  主要是通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各自作总结和分析,得出各自模块的研究成果。然后由导师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最后汇总成文。  研究所需条件电脑图书馆  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历史老师  14 校外预期的成果 明白台湾问题的由来课题研究的计划  活动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2010.10.20开始  2010.10.26调查  2010.10.30 研究   2010.11.02分析    2010.11.06结论              小组分工姓名主要负责事项 许广津组长  邵琨搜集资料 姜亚青撰写 吕粟 撰写  陈绎同后勤  14      导师意见 小组团结配合紧密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2013)届( 2010 )学年(  11  )班课题题目台湾问题由来主持人许广津时间次数:( 6)次地点:盱眙中学记录员杨楠参加成员姜亚青陈绎同邵琨 吕粟杨楠活动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得出(1)两岸关系阻力及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2)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活动过程(交流和讨论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不同观点、新想法、新见解等)(1)询问历史老师(2)上网搜索(3)小组总结活动评价(本次活动得到什么结论)14 学生抓住研究重点,全身心投入,效率较高备注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我总结表(2013 )届( 2010  )学年(11 )班课题名称  台湾问题的由来指导老师 骈晓总结陈述我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我的贡献情况如何? 负责查资料  没能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是什么?哪些同学值得我学习?为什么? 做的最好的是资料汇总完成不好的是没有很好的跟同学合作  很积极上网可以查到好多资料14 我提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其中,哪些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同?哪些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我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哪些启发?学习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熟练掌握电脑技术  学习过程中,我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许多从前我不知道的事,开拓视野,了解到好多中国的历史。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班级一览表(  2013    )届(   2010 )学年(   11 )班学科课题名称组长成员导师 历史台湾问题由来  许广津姜亚青陈绎同邵琨 吕粟杨楠  骈晓  高艳  周文文左玉秀冯小蒙刘畅王平柏基林    马毓周靖全 王静静徐文鲜张毅力高敏 丁广霞   周月铃 徐升崔文君申倩王海陆周文静邱长群      14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2010    )学年度(1   )学期研究课题名称台湾问题的由来设计者姓名骈晓所在学校江苏省盱眙中学所教年级高一研究学科历史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201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每年9月3日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众望所归,但台湾问题一日不能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就不能完成。台湾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与台湾和香港问题性质一样呢,政府解决它的方针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从历史的渊源中去寻找答案。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14 通过对台湾问题由来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把历史与显示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解历史,预测未来。让学生了解台湾问题的性质,结合中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预测第三次合作的成功率,不仅让学生加深历史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文化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和未来。3、课题介绍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教学目的:1、我们认识到台湾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那么,台湾问题的现状和未来的情况如何呢?如何才能顺利解决呢?我们想通过分析得出结论。2、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人们心目中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和乐观态度。3、开展这次活动,能提高我们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研究精神。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各自作总结和分析,得出各自模块的研究成果。然后由导师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最后汇总成文。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目标:理顺台湾问题的始末,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坚信台湾一定能回归祖国。内容:⑴台湾问题中的由来:①国古代台湾名称及管辖机构②晚清台湾问题③抗战胜利后台湾问题的形成⑵两岸关系阻力及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⑶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模型、标本、作品等)1、调研报告2、展板展出六、资源准备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研讨法14 2、研究途径:(1)上网查找资料(2)设计问卷进行调查(3)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听取老师汇报向同学们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知识,并鼓励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2010.10.20—2010.11.20第二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列举课题名称确定选题和展示内容、方式、分工。2010.1024—2010.102814 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共同的爱好成立课题小组。协调人员分配,选举组长、副组长。实施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制定实施计划,合理分工,制定时间表,细分研究内容,决定展示成果的方式。开展研究。审阅,修改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来展示,根据整个活动过程和小组表现给与鼓励、评价和指导。2010.1030—2010.11.02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文章将台湾问题的由来调查说明,分析存在这一情况的原因,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号召。整体来说,结构是非常完整的,语言也很精炼,事例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4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教案( 2010   )学年度( 1  )学期指导教师骈晓时间2010.10.30地点盱眙中学课题名称台湾问题的由来课题组组长许广津课题组成员姜亚青陈绎同邵琨 吕粟杨楠指导过程简录 确定课题 小组分工 解决疑难      体会和思考14  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兴致很高,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学校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表(  2013    )届( 11   )班课题组名称:    台湾问题的由来                                  指导老师签字:    骈晓       课题组长:    许广津            成员:                          姜亚青陈绎同邵琨 吕粟杨楠                               项目分值说明自评分得分备注结题报告40分内容35字数应在3000字左右,要反映出从选题到结题的整个过程的基本情况,应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过程、成效分析、问题思考等模块。3234 如果只是网络资料的拼凑、汇编,该项不得分。格式5包含标题、关键词、内容简介、正文、索引。 5 4附录25分开题报告10认真填写并及时上交开题报告。 10 10 过程材料15与活动相应的采访提纲、采访实录、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实验、实践研究等其它活动材料。 1413 小组活动过程记录15分次数5活动次数不少于5次 55  记录10活动记录包括文字记录、音像记录等,文字记录以活动记录表为准。10  9 活动心得体会5课题组成员活动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心得体会。5  514 体会与评价15分自评2课题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 22 互评3组员之间相互评价。 33 师评5指导老师的评价。 54 装订规范(5分)5封面、目录、结题报告、附录、过程记录、课题组成员的自我反思与心得体会、课题组成员的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的评语、其他相关资料,用A4纸打印。4 5 总分100  95 94 等级:A 注:等级认定说明:90-100分为A等级,80-89为B等级,60-79为C等级,60以下为D等级。14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当时寓居美国之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之《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袭此一词语,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迄今。但在台湾内部,此一词语反而从未存在;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 此词由台湾外部观点表述关于台湾自身的政治地位及其主权归属的问题,同时也指广义的涉及两岸关系的一切问题,词语及其指涉之概念皆错综复杂而极具争议性。台湾的政治地位问题,在于台湾是应继续保持为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还是应与现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效管辖的大陆区域合并统一,亦或者是应宣布成为一个真正主权独立的国家,即所谓统独问题。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在于台湾的主权是应属于中华民国,或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台湾独立运动人士所支持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今事实存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目前,台湾的主权事实上是由“中华民国有效行使”。同时,台湾问题也涉及到两个中国的问题,即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与控制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空间问题。 中华民国是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但于1949年失去对大部份领土的实际控制,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在此后几十年,中华民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台湾及大陆(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江心坡等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一直宣称要收复大陆。时至今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场自1990年代开始已渐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并放弃以武力收复大陆。不过,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正式放弃对大陆地区的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即台湾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而“维持现状”,既可理解为反对宣布独立(反对实际台独或法理台独),也可理解为反对合并统一(中华民国一直就是主权独立国家,并从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两岸分立分治、互不隶属),当然也可理解为同时反对独立与统一(维持目前的“模糊”状态)。正因为台湾内部以及两岸之间对“现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够接受“现状”,不致冲突。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由尚未正式完结的国共内战所导致,台湾问题得以成形,实际上离不开文化间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以及美国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等原因。台湾问题在形成初期,海峡两岸纠结于“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方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模糊点;同时,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新的统治政权”及“旧中国的偏安政权”在台湾长期威权统治、中国共产党担忧被颠覆而长期闭锁中国边境并进行文化改造,从而使两岸差异、隔阂、误解、乃至仇视日益加深。1990年代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放弃武力反攻大陆。某些人士认为至此以后,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由“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转化为统一与独立之争、专制独裁与自由民主之争、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台湾本土化)之争,并且外国势力的介入从未减轻。除了这种为过于强烈的二分法,也有人认为还有第三种中间路线的存在——采用邦联制或联邦制等来解决,欧盟模式是为典型;同时去中国化也不必排斥中华文化;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 “台湾问题”的称呼,是从台湾外部的视角来讲,是中国大陆与国际上的用法,台湾仅在报道这些外部言论时才使用。在台湾,探讨类似问题的领域分布在:统独争议、国家定位、大陆政策、两岸关系。14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