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 167页

  • 170.00 KB
  • 2022-06-15 10:50:13 发布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

  • 1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篇一: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经典总结)一***大题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 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 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如秦朝的统一: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思想文化因素—— 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③ 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注意课本内的小字部分。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 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 。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一、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时间:1914~1918年。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三、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2)西汉的“编户制度”。(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4)隋唐的租庸调制。(5)唐后期的两税法。(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四、歌诀记忆法历史年代、历史朝代、 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十国:南、北、汉、闽、楚、吴,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五、趣味记忆法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二、常用术语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 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3、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 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 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特点与特征的地方。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 命所没有的)。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三、经过内容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 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三、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效果、结果、后果效果结果后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 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影响意义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经验、教训、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 则二者兼而有之。四、其他常用术语:1、情况、状况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2、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3、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4、联系、结合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 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5、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6、体现、反映“体现”“反映” 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7、指出、举出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8、基本、根本“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 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9、主要、简要“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何容易!10、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 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怎样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 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12、谁、几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13、哪、哪些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三、选择题解法讲解备考建议:1、不要纠缠太偏太怪的题目2、放稳心态,坚持背书,回归课本。(时间表、知识点对比表)3、错题集(小心陷阱)4、在以后的练习中继续强化标注设问关键词和寻找有效信息(一)、选择题解题过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一、审题(题干):?确定解题范围:注意时间范围、人物属性、事件及答题方向(原因、背景、地位作用影响等),最好把它们圈住,不要在解题过程中被它们跑掉。?二、看选项(题肢):?1看选项表述正确与否,错一句就不选;2看时间是否在范围之内,不符合的不选;3 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只要与题目无关的,比如题目要求答的是政治方面,你答经济方面的,表述正确都不选。?4看是否只是重复或概括题目的内容,也要否。?三、有两项比较难选的,认真分析两项的内容有何关系,与题目要求那一项更贴近,坚持选最佳的(概括最全面、表述更有深度的)(二)常见题型的解法概念型、因果型、比较型、评价型选择题一、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题型特征】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此类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典例分析】例1《说文解字》记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解析例2B.地域C.信仰D.出身“宗,尊祖庙也”,意思是“宗”的本义就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这说明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的。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解析马克思强调启蒙思想家“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这说明“理性”首先是人的思想,不是神的意志。再结合启蒙思想的主张,可以判断“理性”就是“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解题对策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可以排除。(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 迅速解答。(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二、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因果型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类型题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主要是由于”、“决定性因素”、“主要理由”、“主要依据”、“政治因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导火线”、“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等,或出现“为了”、“主要是为了”、“意图”、“动机”等关键词语。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典例分析】例1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主要是因为A.他和牛顿分别在生物学领域和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贡献B.他和牛顿对科学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C.他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D.他和牛顿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解析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在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大综合,使科学 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达尔文的进化论论证了植物、动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给上帝( )造人说以致命的打击。答案例2C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被汉武帝采纳的最主要原因是()A.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君权神授”C.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上的统治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解析案A解答本题用排除法。C是具体原因,是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后所起的作用,B、D不属于原因。答解题对策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③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解答此类选择题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弄清楚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等概念;二是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三、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征】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它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也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典例分析】例1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在于(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C.推翻了三座大山D.都使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解析解答本题用限定词法和排除法。两种探索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A只符合后者;C只符合前者;D错误,毛泽东探索的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虽然主张共同富裕,但是现在来看,中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答案例2B()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A.①②③④解析B.②③④C.③④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D.①②④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会发现每选项都有④,故④不予考虑。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答案C解题对策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四、评价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结论,运用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去分 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评价型选择题是考查学生评价能力的题型之一。此类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即在知识框架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理论运用的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型选择题日益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评价型选择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典例分析】例1张裕公司由清末著名爱国华侨张弼士创办于1892年,是中国第一家葡萄酿酒企业。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见证。图为地窖“镇窖之宝”,这个酒桶能容纳15吨葡萄酒,号称亚洲桶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张裕公司的评述正确的是(A.其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其创办受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C.张裕公司的创办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D.其创办受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政策的推动解析 解答本题用材料解析法和史实支撑法。本题是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考查,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B答案发生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C;D发生于甲午战争后,不符合史实。A )例2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A正确;“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片面强调钢铁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B、C错误;图示事件并没有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而是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故D错误。答案A【方法探究】解答评价型试题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如国际主义立场,爱国主义立场,民族团结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改革探索、勇于创新的立场。2.坚持正确的标准。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即一切历史活动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应该肯定。3.坚持“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解题对策解答评价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此方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2)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3)史学法。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如一分为二法、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直选法等方法有时也会用到,如解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时常用此法四、记忆的建议记忆的建议:一、自信心(面对新知识,一句话:ICAN)二、合理用脑(文理交替、早上十分钟晚上一点钟,睡前五分钟)三、理解记忆(不理解就想,想不明就问)四、熟悉—默读—书写五、循环记忆(关键一步。)一般而言,新学习的内容应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识记,一周以内应结合单元(或专题)的整理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浏览六、营养补给:青菜、豆类、牛奶、鸡蛋(黄)、鱼、杏仁、木耳七、多借鉴成功学子的经验,结合自己实际,改进记忆、学习方法。 篇二: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哈尔滨一对一天材教育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怎样有效掌握历史概念(一)如何理解掌握历史概念?不同种类的历史概念有不同的结构,如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典籍著述等等,尽管我们都需要研究它们的外部联系,如产生的各种背景要素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性质、作用及影响,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却相差许多。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包括其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即:开始或爆发,挫折或转折、发展或扩展、高潮或低潮、胜利或失败等等。有关历史人物的概念主要指其经历,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某一集团、政党常常经历许多历史事件,(集团与政党有时可看成“事件”概念),因此,应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开阐述他在不同事件中的作用,或者将其一生分成不同阶段来分别阐述。一般情况下,人物概念可包括:出生、成长、经历的重大事件、思想主张、主要著述成就或过失、罪行等等。历史的典章制度涉及内容较广,如政治制度有国家制度、军事制度、官制、法制等;如经济制度有赋税制度、贸易制度、土地制度等。宏观上看经济制度又指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不过这些属于历史理论概念,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此外,还有文化制度,如教育制度、宗教制度、史官制度等等。制度概念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制订制度的目的、原则;制度的主要 上述各类历史概念的外部联系与内部结构要素正是我们思考的途径,我们还可以从这些途径出发思考某一历史概念涉及的全部知识信息。但是,课本涉及的历史概念数量可观,不可能每一个概念都细致分析,因此,还要学会分出重点与一般。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的情况,可以把历史概念分成以下几种情况:2.重大概念。教材编写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组织的,每一章每一节一般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构成这个中心内容的事件,课本常常将它作为本章节的标题写出来,如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等。所有重大概念都是课程标准中的重点知识,都需要全面分析掌握。总复习时可以按每一个时期(古代、近代、现代)将这些重大概念整理出来,逐个弄清它们的概念结构,便可以掌握好每一个时期的重点知识,形成历史知识的总体框架。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人物也是重大概念:如秦始皇、康有为、富?罗斯福等等。3.一般概念。在重点概念之外,还有许多散落在课本各处,支撑课本重点知识的辅助概念。如:“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弄清一节课的一般历史概念有利于全面把握历史知识。4.理论概念。上述四类属于“历史概念”,而理论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历史事实,它是经过概念抽象后产生的。如:生产力、阶级、垄断组织、民族、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概念 天材教育哈尔滨一对一天材教育要弄清其真正含义,尤其是政治课未学过的,看起来又不生疏的概念尤其要弄清楚。如战争、和平、侵略、政变、手工业等等。可以翻阅《辞海》《哲学辞典》、、《政治辞典》等工具书。是否掌握理论概念的自我测试方法主要包括:1解释的对不对、2尽可能多举事例、知道这个概念的类别理解理论概念关系到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应当引3起重视。5.次要概念。与专有名词。这类概念的数目很多,但在课本中常常只有一句话或者在注释中进行简单介绍。如“五?四运动”中的曹汝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租、调”等等。这些概念大多要弄清其实质,往往只有一两句话,而不需要进行完整的概念分析。如曹汝霖只需知道他是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日派”代表人物就够了。掌握这些概念最重要的是对那些较接近的概念进行辨别分析,不能混淆。如:“弗吉尼亚”与“马萨诸塞”、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北宋的“定窑”与“汝窑”“华兴、会”与“光复会”等等。(二)被理解的知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可理解性的知识都有以下四个特点:(1)有良好的内部结构;(2)还有良好的外部结构即:它和与之联系的其它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明确的;(3)这些组成各部结构的要素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4)被理解的知识应当能够运用。依据 这四个特点,我们来分析历史概念,并弄清理解的基本途径。我们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要理解这个概念,应把它看成是一个历史事件概念中各要素的组合。(1)它的内部结构要素包括:战争爆发的时间(开始与结束的年代)、地点(爆发地点及范围)、战争对象、开始、扩展、初步胜利、转折、最终胜利等等要素;(2)它的外部联系应当弄清:1战争爆发前的各种因果关系,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2战争爆发后各种因素关系及其评价,如积极作用,对国内的影响、对国际的影响,性质、特点等等;(3)用规范的序号来表示概念的完整结构,如:一、“背景:(一)根本原因、(二)思想根源、(三)直接原因??二、过程:(一)爆发、(二)扩展及初步胜利、(三)挫折与转折、(四)胜利:1.决定性战役、2.签约??三、后果:(一)性质、(二)特点、(三)作用:1.国内、2.国际??”;(4)整个分析过程最好由自己主动参与,并用这个概念去与其它概念(如拉美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去比较,运用得越多,理解得越深、掌握得越熟练。这四个方面便是我们理解历史知识的路径。总之,理解历史概念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掌握概念要素,学会概念分析方法,就能掌握知识的结构。将各类概念按不同类别串连起来就组成了历史发展的纵横线索。掌握这些线索,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框架,为进一步运用知识创造了条件。高中历史的学习,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 天材教育哈尔滨一对一天材教育这么培养呢?首先你要试着摆正你的心态,不要老是抵触。如果这样,神也救不了你。然后,想想你以前看过的历史剧,让历史好一点的同学,甚至可以找历史老师,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谈谈这个历史剧,你就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你能发现历史并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最后,你再认认真真地去听几节历史课,你就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历史老师上课都还不赖。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爱上历史,但我起码相信你对历史课已经产生兴趣了。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 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 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原文来自:wWW.cDfdS.com池锝范文网: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 天材教育哈尔滨一对一天材教育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8、记忆的方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 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10、复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天材教育 篇三: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一)一、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图文资源,设计富有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动发展形成智能。成功的历史课教学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注重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尤为重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一、尊重历史真实,巧设趣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的问题只有趣味性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情感。如果问题平谈无奇、索然寡味,学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应付了事。在教学《中国历史》(秦汉部分)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一部历史剧中,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 却不符合历史真实。尼姑庵属于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而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显然,他的妻子吕后只能生活在秦末汉初,而不可能活到 西汉末年。二、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人说:“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教学方式则是多变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中心内容,注重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为什么?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起波澜。要根据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问,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必须要注意灵活多样。三、设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在讲《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时,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济南惨案”、“皇姑屯惨案”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于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 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 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该如何理解?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再设问:“ 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 奴隶的命运与牲畜有何本质区别呢?”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二、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实用举例: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 ,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② 《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⑤ 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一、历史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 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二、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三、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一种是信 马由缰、漫天飞舞。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 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一、文字类材料题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摘自《马关条约》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 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分)(2(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日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日”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日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日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第三问要联系中日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三步作答: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②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 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亿斤(1)1949年比较,与1957-198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3分)(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1)和(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 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答: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三、混合类材料题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二、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 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32、傀3儡建”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例4.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林彪吼,38、3拉锯战,40春汪伪成,40下半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变”。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 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三)一、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拟定标题拟定标题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2、组织材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 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3、正文写作、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④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⑤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⑥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4、修改与润饰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些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二、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一、解题方法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 二是审清题目。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 意图。如:(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二、实战练习【例题】(2007·湖北恩施州)据史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尼克松材料三: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世纪30年代,20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解题思路】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解答本题的步骤是首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问题,还原历史,联系所学有关中美历史的知识进行一一回答。【参考答案】(1)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1945年以后)。杜鲁门主义。(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当时北美资 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4)《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2010年中考前历史的冲刺复习首先,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 国史的复习牵联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其次,中考前学生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的线索。一个聪明的大脑,必须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考生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就可以按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贯穿起来,一为外来列强侵华,二为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可以用这两条线将其自然地贯穿起来。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三,考生一定要在原有复习的基础上再度夯实基础,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中考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肯定会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能够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中考前有着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考生定会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处理中做到滴水不漏。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一、具体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 运用。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二、历史课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练习和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填空不会或不准、直选不对、简答写不出或不完整)2、读图能力差(重要的人物、事件、器具分辩不清)3、不认真读(答非所问或多答或少答)阅读材料能力差不会读(读与分析脱节,不会找中心意思、关键字词、数据等)4、语言表述能力差语句罗嗦书写内容太多、不精炼,不看分值,即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高分准确性差所写内容与材料不太吻合,范围或大或小(问的是经济方面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5、答题技巧差不了解和掌握各类题的要领,表现书写零乱、冗长。6、错别字现象较多要求:关键的人名、地名、文献名、会议名等不能出错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不关注课标及考试方向和要求。表现:只抓课本,埋头苦干,盲目性和随意性强。2、不关注教材的处理不明确各种体例的地位,一把抓或忽视辅助文。表现:不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不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方法3、不关注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对比分析表现:就一个知识讲一个知识,不能把同类知识及时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改革、文件、战争、科技成就、文学作品等)4、不关注学生答题技巧的训练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背会就行,结果学生把启示写成影响,作用写成任务,不条理的现象更不用说。5、不关注重点知识表现:所有的知识抓起来方法一样,没有重点一般难点之分,结果基础知识记不牢,重点知识记不准。三、注意事项1、重视正文,加强基础知识2、重视辅助文,提高学习兴趣3、重视活动课,扩大学习范围4、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5、认真钻研课标及考纲,了解学习方向6、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复习与巩固时的具体要求: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要求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要求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要求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五、时间安排(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月底——四月中旬内容:八、九年级上下册总复习第二阶段:四月下旬——五月上旬内容:七年级上下册总复习第三阶段:五月中旬———六月上旬内容:各类知识归类总复习第四阶段:六月上旬——中旬内容:查漏补缺、综合训练2010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1.规范准确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2.细心审题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回答的内容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 里了。3.筛选要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的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4.简列提纲中考命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5.解决难点考生对问答题的回答,深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高度概括的方法、评论方法、理论认识。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点和重点。第一,关于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用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概括精炼、全面、准确第二,关于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如“杨贵妃题”。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按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离开具体历 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进行空洞评价。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第三,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示题目的结论。6.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2010年中考历史备考复习建议一、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考试考生考前紧张是正常的,考前不紧张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大家都紧张,别人可能比我更紧张。这样想有利于我们消除紧张情绪,做到张驰有度,以平和的心理应对考试。每天的学习要和以前一样,开“夜车” 疲劳作战和提前放松都是不利于考试的。另外,我们要坚信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大部分答案还是能够从课本上推敲和提取出来的,只要平时努力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二、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毕业学业考试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命题的趋势是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让中学生感知沸腾的社会生活。在剩下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今年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例如安倍晋三的中国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对日访问的融冰之旅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的焦点与中日关系的前景;欧盟50年与经济全球化; 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等等。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关注与历史知识直接有关的,更要重视能与当前政治联系起来的问题。四、形成“大历史”观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要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活”历史,提高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史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看到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会从中国历史的复习联系到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文化比较和中外史结合的题目时,才能从容应对。五、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历史试题的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察能力”,这样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图像、图表、新闻图片、数据等。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 图、文物图、漫画、珍贵的历史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六、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考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普遍原因是忽视审题。考生在最后一段时间一定要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做题的良好习惯。不要只求速度,忽视了准确度。只有学会审题,才能规范做答,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都要总结审题能力与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做试卷时,先要看清题目涉及内容的关键词,其次要把握题目涉及内容的时空范围,再次要弄清问题所问的着眼点,即应该回答什么。在审完题后,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内容组织答案,答案的组织必须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七、回顾和揣摩上两年试题的特点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次毕业学业考试,也是全省范围内第一次课改统考(大纲区结束)。经过前两年的尝试,命题形式已经成熟。因此前两年的毕业学业考试试卷是最好的试卷范本,我们要结合今年考试纲要上的样题,认真揣摩前两年的试卷,找出试题的大致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不要再做形式过于老套的试题,以免劳而无功。对于平时我们疏于练习的题型,更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中研究出解答技巧和方法,积累答题的技能。八、精做样卷,提高效率毕业学业考试前学生已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大小小考试,久之形成不良习惯,往往不重视平时的模拟测试,做题总是马虎对付,寄希望中考时能认真做好题。实践证 明,平时马虎,中考也必然马虎。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模拟测试时,应从战术上形成高度重视的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作去认真对待。九、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今年的毕业学业考试延续了以往历史与政治同场开卷的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0分,政治80分,时间是2个小时,折算做历史试卷的时间为56分钟。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安徽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尽管毕业学业考试相对于过去的中考,难度系数有所降低,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56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由此可见,我们要系统化和整合基础知识,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依据考试纲要,结合教材等确定基础知 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有的放矢地进行梳理、整合。② 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考试的针对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③实行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法。根据前两年的学业考试题、考试纲要、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④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性特征。2010年中考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一、两种思路结合法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 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A[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二、背景切入法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答案:B[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三、参照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答案:B[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四、限定语突破法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 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答案:B[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因为现在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 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二、历史解题方法(一)单项选择题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如何分析材料?我们现在的材料大致有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文结合型材料题、表格型材料题。(1)文字型:找层次性的标点符号,如句号或者分号,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句话,总结出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最后总结每一个材 料的中心意思。(2)图片型: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看到图片应该想到跟图片相关的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影响等等相关的内容。不能只看图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图片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3)表格型:主要是比较数字的变化,要透过数字看到背后的历史信息。主要是横比和竖比资料的变化。(4)通常每题的最后一问是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遇到诸如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者认识的,一定要回过头看看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答题.遇到我们中学生怎么做的,通常是从我们怎么想和打算怎么做的角度答题。一定不能脱离材料,同时每题的前言也会对此类题目有提示作用。▲问答题解答思路和方法1、审题是前提明确题目要求,注意题干和设问的限定条件。2、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问答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3、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有的答案。4、因为是使用答题卷,答题下笔前一定要看清答题的区域,不要超出规定的答 题区域范围。字一定要写工整、清晰。友情提醒:遇到棘手的不要气馁,容易的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以平常心对待!!追问谢了一、选择题1、总体思路:明(明中心)→→划(划关键词)→→分(分题型)→→寻(寻方法)2、题型及方法:(1)识记理解型:例:07年广东高考1、2、4、11、12、20、25等(2)材料理解型:关键要理解好材料)07年广东高考7、18、(例:10、21——23等(3)题眼型:(题干中关键词为题眼,尤其是时间点或限定语等。通常用挂靠法或踩点法)例:07年广东高考3、6、8、9、13——17、24;又例: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主要是因为(A):A、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B、它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忘的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B)(4)热点感悟法:(考试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对当今有重大借鉴意义的热点)例:07年广东高考5、19中的答案项(5)组合型:(排除法,先找出自己最能判断的项,然后进行排除,尤其是涉及到时间、地点的顺序排列题,一般先确定两头就基本可以了)例:07年广东高考4(6)根因或主因型:(主因是由事物的本质属性引起的,具有必然性;根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源,具有偶然性。高考一般不要求作过高的细微区别)1)常规法:从经济、自身(主观)思考。例:07年广东高考192)寻源法:推敲比较自己难以确定的几个选项间的关系,若存在B决定A的关系,则选择B例:新航路开辟的根因:A、寻找黄金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因存在B决定A的关系,故根因选择B) 3)原理法:(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例:19世纪前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因:A、完成了工业革命B、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不断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A为生产力,B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 择A4)特殊法: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因通常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赋税制度的变革(但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主因都是生产力或生产工具、技术的革新)②决定改革或革命成败的因素:A、根因(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B、主因(双方的力量对比)(7)目的或意图型:1)阶级分析法:例: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的根本目的是:A、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巩固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2)原理法:(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例: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本目的: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8)实质型:(要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制度、规律、趋势等内在方面分析)例: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A、分封制的瓦解B、楚国势力的强大(9)常识型:(根据生活常识,答案要合情合理)例:一幅反映文革时期的漫画(一个农民坐在十多米高的梯子上摘棉花)说明了当时:A、农业经济的发B、左倾思想的泛滥展文综试题解题技巧审题:审题型。包括政史地大综合还是政地、政史、史地综合;大综合,审题:①审题型。包括政史地大综合,还是政地、政史、史地综合;综合性还是开放性;叙述、比较、评价、分析原因等。审关键词。综合性还是开放性;叙述、比较、评价、分析原因等。②审关键词。开放性 主要关注题目的解答方向、发生领域、时代特征和理论层面等。主要关注题目的解答方向、发生领域、时代特征和理论层面等。③审时空范围。审综合角度和侧重点。这样解题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时空范围。④审综合角度和侧重点。这样解题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目的性不会误入歧途。⑤审提问与课本的关系。不会误入歧途。审提问与课本的关系。误入歧途答题: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题:①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案分几思路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②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注意:A.行层次清楚,文要有顺序,可按时间、空间、学科、逻辑顺序;B.层次清楚,要 文要有顺序,可按时间、空间、学科、逻辑顺序;点明确,做到“三化”即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要简洁,点明确,做到“三化”即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C.要点要简洁,主次要分明;D.语言要规范;E.书写整洁,字迹清楚。主次要分明;语言要规范;书写整洁,字迹清楚。46回答时间:回答时间:2011-5-3107:53|我来评论向TA求助回答者:风平浪静1997|三级采纳率:31%擅长领域:幽默滑稽情感情绪中考生活常识职业培训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篇四: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总结万丈高楼一定会有一个结实的基础,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打好历史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 ,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 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 内容那就更好了。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 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一定要谨记上面介绍的建议,同时建议各位考生在考试以前多做一些题目,顽固自己复习的内容,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 篇五: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一)一、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图文资源,设计富有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动发展形成智能。成功的历史课教学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注重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尤为重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一、尊重历史真实,巧设趣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的问题只有趣味性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情感。如果问题平谈无奇、索然寡味,学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应付了事。在教学《中国历史》(秦汉部分)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一部历史剧中,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真实。尼姑庵属于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而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显然, 他的妻子吕后只能生活在秦末汉初,而不可能活到西汉末年。二、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人说:“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教学方式则是多变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中心内容,注重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在讲授如:《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为什么?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起波澜。要根据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问,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必须要注意灵活多样。三、设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在讲《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时,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济南惨案”、“皇姑屯惨案”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于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 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 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该如何理解?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再设问:“ 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奴隶的命运与牲畜有何本质区别呢?”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二、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实用举例: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 (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 高。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二)一、历史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 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二、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 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三、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 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摘自《马关条约》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日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日”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日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日本”对“ 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第三问要联系中日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三步作答: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②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亿斤(1)与1949年比较,1957-1985 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3分)(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1)和(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答: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三、混合类材料题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 料结合起来。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二、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 ,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32、3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例4.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林彪吼,38、3拉锯战,40春汪伪成,40下半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变”。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三)一、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拟定标题拟定标题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2、组织材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 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3、正文写作、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④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⑤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⑥ 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4、修改与润饰、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些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二、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一、解题方法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 材料;二是审清题目。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 考查意图。如:(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二、实战练习【例题】(2007?湖北恩施州)据史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尼克松材料三: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 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解题思路】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解答 本题的步骤是首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问题,还原历史,联系所学有关中美历史的知识进行一一回答。【参考答案】(1)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1945年以后)。杜鲁门主义。(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当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4)《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 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2010年中考前历史的冲刺复习首先,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牵联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其次,中考前学生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的线索。一个聪明的大脑,必须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考生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就可以按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贯穿起来,一为外来列强侵华,二为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可以用这两条线将其自然地贯穿起来。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三,考生一定要在原有复习的基础上再度夯实基 础,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中考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肯定会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能够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中考前有着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考生定会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处理中做到滴水不漏。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一、具体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二、历史课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练习和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填空不会或不准、直选不对、简答写不出或不完整)2、读图能力差(重要的人物、事件、器具分辩不清)3、不认真读(答非所问或多答或少答)阅读材料能力差不会读(读与分析脱节,不会找中心意思、关键字词、数据等) 4、语言表述能力差语句罗嗦书写内容太多、不精炼,不看分值,即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高分准确性差所写内容与材料不太吻合,范围或大或小(问的是经济方面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5、答题技巧差不了解和掌握各类题的要领,表现书写零乱、冗长。6、错别字现象较多要求:关键的人名、地名、文献名、会议名等不能出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不关注课标及考试方向和要求。表现:只抓课本,埋头苦干,盲目性和随意性强。2、不关注教材的处理不明确各种体例的地位,一把抓或忽视辅助文。表现:不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不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方法3、不关注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对比分析表现:就一个知识讲一个知识,不能把同类知识及时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改革、文件、战争、科技成就、文学作品等)4、不关注学生答题技巧的训练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背会就行,结果学生把启示写成影 响,作用写成任务,不条理的现象更不用说。5、不关注重点知识表现:所有的知识抓起来方法一样,没有重点一般难点之分,结果基础知识记不牢,重点知识记不准。三、注意事项1、重视正文,加强基础知识2、重视辅助文,提高学习兴趣3、重视活动课,扩大学习范围4、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5、认真钻研课标及考纲,了解学习方向6、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复习与巩固时的具体要求: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要求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要求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要求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五、时间安排(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月底——四月中旬内容:八、九年级上下册总复习 第二阶段:四月下旬——五月上旬内容:七年级上下册总复习第三阶段:五月中旬———六月上旬内容:各类知识归类总复习第四阶段:六月上旬——中旬内容:查漏补缺、综合训练2010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1.规范准确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2.细心审题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 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回答的内容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3.筛选要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的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4.简列提纲中考命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 明了即可。5.解决难点考生对问答题的回答,深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高度概括的方法、评论方法、理论认识。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点和重点。第一,关于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用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概括精炼、全面、准确第二,关于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如“杨贵妃题”。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按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进行空洞评价。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第三,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 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示题目的结论。6.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2010年中考历史备考复习建议一、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考试考生考前紧张是正常的,考前不紧张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大家都紧张,别人可能比我更紧张。这样想有利于我们消除紧张情绪,做到张驰有度,以平和的心理应对考试。每天的学习要和以前一样,开“夜车”疲劳作战和提前放松都是不利于考试的。另外,我们要坚信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大部分答案还是能够从课本上推敲和提取出来的,只要平时努力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二、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毕业学业考试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 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命题的趋势是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让中学生感知沸腾的社会生活。在剩下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今年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例如安倍晋三的中国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对日访问的融冰之旅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的焦点与中日关系的前景;欧盟50年与经济全球化;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等等。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关注与历史知识直接有关的, 更要重视能与当前政治联系起来的问题。四、形成“大历史”观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要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活”历史,提高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史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看到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会从中国历史的复习联系到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文化比较和中外史结合的题目时,才能从容应对。五、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历史试题的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察能力”,这样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图像、图表、新闻图片、数据等。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珍贵的历史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六、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考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普遍原因是忽视审题。考生在最后一段时间一定要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做题的良好习惯。不要只求速度,忽视了准确度。只有学会审题,才能规范做答,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都要总结审题能力与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做试卷时,先要看清题目涉及内容的关键词,其次要把握题目涉及内容的时空范围,再次要弄清问题所问的着眼点,即应该回答什么。在审完题后,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内容组织答案,答案的组织必须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七、回顾和揣摩上两年试题的特点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次毕业学业考试,也是全省范围内第一次课改统考(大纲区结束)。经过前两年的尝试,命题形式已经成熟。因此前两年的毕业学业考试试卷是最好的试卷范本,我们要结合今年考试纲要上的样题,认真揣摩前两年的试卷,找出试题的大致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不要再做形式过于老套的试题,以免劳而无功。对于平时我们疏于练习的题型,更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中研究出解答技巧和方法,积累答题的技能。八、精做样卷,提高效率毕业学业考试前学生已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大小小考试,久之形成不良习惯,往往不重视平时的模拟测试,做题总是马虎对付,寄希望中考时能认真做好题。实践证明,平时马虎,中考也必然马虎。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模拟测试时,应从战术上形成高度重视的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作去认真对待。九、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 今年的毕业学业考试延续了以往历史与政治同场开卷的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0分,政治80分,时间是2个小时,折算做历史试卷的时间为56分钟。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安徽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尽管毕业学业考试相对于过去的中考,难度系数有所降低,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56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由此可见,我们要系统化和整合基础知识,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依据考试纲要,结合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有的放矢地进行梳理、整合。②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考试的针对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 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③实行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法。根据前两年的学业考试题、考试纲要、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④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性特征。2010年中考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一、两种思路结合法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A[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二、背景切入法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 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答案:B[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三、参照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 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答案:B[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 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四、限定语突破法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