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4 KB
- 2022-06-15 10:50:1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精品文档学习历史的意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21年1 010月第5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ua fJagicecorl inx ine&Tcnlg rliest noSehooyNoma vriUnyOc.01 t2 ,1No5. 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徐占权 001 摘要: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志着中国南是它标 共产党步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昌起义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8南3年,回想起来,但 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先,须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独立领导;次,须端正党的路线,首必始其必 对国民党反动派坚决实行武装反抗;再次,须坚持武装斗争,先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必率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学习历史的意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21年1 010月第5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ua fJagicecorl inx ine&Tcnlg rliest noSehooyNoma vriUnyOc.01 t2 ,1No5. 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徐占权 001 摘要: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志着中国南是它标 共产党步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昌起义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8南3年,回想起来,但 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先,须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独立领导;次,须端正党的路线,首必始其必 对国民党反动派坚决实行武装反抗;再次,须坚持武装斗争,先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必率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学习历史的意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21年1 010月第5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ua fJagicecorl inx ine&Tcnlg rliest noSehooyNoma vriUnyOc.01 t2 ,1No5. 南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徐占权 001 摘要: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志着中国南是它标 共产党步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昌起义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8南3年,回想起来,但 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先,须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独立领导;次,须端正党的路线,首必始其必 对国民党反动派坚决实行武装反抗;再次,须坚持武装斗争,先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必率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关键词:昌起义;义背景;义经过;义重大意义 南起起起中图分类号:8 A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735I010—003—610—5821)50—090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壮 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志 它标着中国共产党步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 队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又明确提出与以国民党为主的各党派、 各阶级建立“合战线”联的正确主张。1294年1月,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 国民党建立了“合战线”并且帮助孙中山改组了 联,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 国民党。孙中山赞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 政纲.并制定了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至 扶此.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统一战线,中国新民主主义 南昌起义。然距今已经过去了8虽3年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但回想 起来.我们仍感到具有重大意义。 一、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终不渝地坚持党 始的独立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 革命进入国共合作的“倒列强除军阀”打的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历史时期。 在国共两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首先帮助国民 党在广东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并派周恩来、代英、楚女、荣臻等共产党 ,恽萧聂人直接参与办学和一些具体的军事实践活动。北伐 战争之前.广州国民政府陆续将拥护国民革命的原 军阀部队编成8个军,共产党人周恩来、富春、李林 伯渠等先后担任其中7个军的党代表或政治部主 任。1295年l0月,周恩来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在以 始就对建立人民军队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系有明确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认识。1292年,产党制订了自己的最低奋斗纲领,共 并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务、任目标、法、方 步骤等重大问题,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了自己的 政治主张,出了建立中国各革命阶级和政党的“提联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 庆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直接掌握和领导的正 规武装。1296年5月,民革命军以叶挺独立团为 国合战线”进行“合战争”,消除内乱,倒军阀,,联四以打 建立国内和平: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到中华民族 推达完全独立、一、统自由、富强的民主共和国。1293年, 收稿日期:00l—321一10 先锋,从广东出师。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随后,共 作者简介:占权男,徐14一,山西山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在民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主革命时期的军事历吏、泽东军事思想等。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1年 01产党还派出许多干部参加和领导北伐军中的政治工 作,组织广大工农群众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国共 并案”把共产党员驱赶出国民党,,逐步攫取了国家政 权,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建接着,他大开杀戒,始 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297年3月6日, 蒋介石命令驻守赣州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师党代 表倪弼.密杀害了赣州工会委员长、产党员陈赞 秘共贤;3月16日,蒋介石用武力解散了拥护孙中山三 大政策的国民党南昌市党部,解散了江西学联,闭 封两党领导的北伐战争,打败了反动军阀吴佩孚、孙传 芳所部,占领了武汉、昌、南上海、京等地,制了 南控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广州国民政府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随之由广州迁至 武汉。接着,中国共产党中央也由上海迁至武汉,武 汉顿时成为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 此外,产党还先后派遣刘伯坚、志丹、共刘邓小 平等共产党人到冯玉袢领导的国民军联军开展政治 工作,协助办军事学校;周恩来、世炎、赵罗亦农等领 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配合北伐战争。彭湃 还领导广东海丰、丰地区的农民举行过两次武装 陆了左派主办的《彻1报》3月1贯3;7日,介石解散 蒋了九江市党部和总工会;3月23日,蒋介石制造了 安庆事件,捣毁了左派国民党省党部和省总工会,等 等。样,介石从赣州、昌,路杀向南京、海。这蒋南一上 4月12日,蒋介石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 党左派的坚决反对,结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阶级,勾 公开背叛孙中山确定的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政 起义,始在农村中进行建立革命政权的最初尝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开 与此同时,国共产党集中主要精力致力于民 中众运动。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织和武装民众,组壮 大党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12 至97策,悍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狂地镇压共产党 疯人和革命群众。接着,苏、江、徽、建、东、江浙安福广 广西等省的国民党当局,以“也清党”义对共产党 名年4月,国工会会员发展到20万人,民协会 全8余农会员发展到近1000万人;湖南、湖北两省的农民自 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与此同时。北方军阀也遥相呼应,对共产党员和 卫武装也发展到共5000余人枪.汉工人纠察队达 武2000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也由1294年1月的约 50人发展到近58万人。特别是“卅惨案”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 0.五后中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4月61奉系军阀张作霖 3,公然践踏外交惯例和国际公法。逮捕了苏联外交人 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1因 『3。此。国共产党于12中95年9月召开扩大会议,讨论 武装工人阶级的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组织的 有员和在使馆内避难的李大钊等6人。接着,0余张作 霖不顾人民群众的抗议,将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 钊秘密绞死 当时,以说腥风血雨笼罩着中国大地。可5月1 7去预备武装工人阶级中最勇敢忠实的分子”并决 ,定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之下设立军事委员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导全 指日,立第l师长夏斗寅率部进攻武汉,发表 独4师并了反共通电。2 ,军第311湘35军第32团团长许克 党的军事工作,造成一部分真正的国民革命的武装 “势力”。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共中央又作出《事运 军动议决案》明确提出“事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 ,军分”党“民族革命的进程中。该参加武装斗争的 ,在应工作,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助摧 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1[5 祥率部发动叛乱,湖南工农运动顷刻间浸入血泊之 中,史称“1事变”7月1马3。5日,以国民党左派面 曾目出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也在武汉 宣布“共”公开背叛革命,分,实行“宁可枉杀千人,不 可使一人漏网”大屠杀政策。的残酷地杀害了大批共 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著名活动家汪寿华、萧楚 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于幼年时期。理 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明翰、夏郭亮、罗亦农、 向警予、陈乔年等和革命志士先后倒在血泊之中。不 据完全统计,12从97年3月至1298年上半年,被蒋介 石、汪精卫等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 3l万余人,中共产党员达2其.余人。6万共产党党员 人数由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 余人。党的许多组织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遭受严重摧残,工会会员锐减 论准备不足,尤其是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 主义指导下,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在野党”的地位,一 味强调民众运动,主动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 而权.尤其是主动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致 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于1296年3月2 0日,意制造了“山舰事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逮捕了共产党员李之 蓄中,龙。逐了苏联顾问。驱5月,又通过所谓“理党务 他整21正 01徐占权: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南4 1至10余万人,民协会基本上被取缔,民自卫军 农农被解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 实践证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对 在外没有民族独立.内没有人民民主的情况下,对面对 的敌对势力不仅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且还 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 这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因此, 务。 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和共产 国际的意见,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 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批评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中共中央在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国共合作中没有积极地去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没 有坚决地支持农民的革命斗争,没有认识军队的极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的国情,终不渝地坚持党对中 始国革命的独立领导权,尤其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独立 领导权和指挥权。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在中国,开 “离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没有人民的 就地位,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就没有革命的胜利”1[ 6。端重要性。并强调:我们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 民众运动”“,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 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此新 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他要求 。中共中央“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 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 著名论断.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科学总结。是这对于 纠正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 确的斗争方针。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起 “八七”议通过了《国共产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中央执行委员 会中会告全党党员书》等决议案,组成了以瞿秋白、兆 苏征、维汉等9人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李同 他还强调说: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没有人民的 “便一切”。这些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对大革命失败 川是二、须端正党的路线,国民党反动派坚决实 必对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革命的真理。 行武装反抗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杀绝。他们从地 被下爬起来,干净身上的血迹,揩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时决定:中夏、恩来、邓周毛泽东等7人为政治局候 补委员,瞿秋白负中共中央领导责任。议坚决纠正 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 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总方针。并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 了武装的抵抗,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织了人民的 在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 队——中国红军,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 保力量。”1[8 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主要任 务。 1297年7月l2日,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立 成了由张国焘、维汉、李周恩来、立三、李张太雷组成的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3日,中共中央 发表对政局的宣言。厉谴责以蒋介石、严汪精卫为代 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罪行。郑重宣布撤出 并会后.继南昌起义之后.先后组织领导了湘 党又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20余次武装起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0开 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 期。 三、须坚持武装斗争。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必打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壮举。打响 是它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心领导中国人民把反帝 决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下去。接着,中共 中央决定.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集中于江西南 把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 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 队的历史新时期。 昌,准备举行武装起义。8月3日,中共中央颁发《关 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指出中国革命 ,已转向工农民主革命的新阶段,土地革命将占最重 “要的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秋收暴动是实现土地革命的“的奋斗 。新1297年7月中旬,精卫和唐生智控制的武汉 汪国民党当局在公开实行“分共”,时即命令其所控制 的国民革命军第1第2方面军等部“征讨蒋”与 、东,蒋介石、李宗仁集团争夺国民党的统治权和长江下 游地区。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则企 图率第4第l、2南下广东,立山头。第2、1第0军另 的方略”。大纲要求全党“勇往直前的领导秋收的暴 动”以动摇新旧军阀的反动统治.取在湘粤两省 ,争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了秋收暴动 的政策和策略。规定了湘鄂粤赣4省暴动的具体任 4 2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l年 O1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方面军受共产党影响比较深,中,4军第2其第5师 第7、73第5团.1第1军第24师全部和第10师第 30团,中国共产党所掌握:2为第0军军长贺龙坚决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些倾向革命的部队 约占第2方面军的半数。因此,发奎为稳定军队,张 故暂未实行武汉国民党当局确定的“分共”动政 反策。 在此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第4军 参谋长的共产党员叶剑英。把张发奎企图扣押叶挺 和贺龙的图谋透露了他们,并与他们密商对策。从 25日起,叶挺和贺龙所部陆续由九江地区向南昌开 进,准备参加起义。 这时,中共中央接到李立三的报告后,即批准 立了南昌起义的计划,并决定派周恩来、恽代英到南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中央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已经成为新旧军阀争夺之地,产党领导的革命运 共动难以在该地区发展;广东受革命影响较深。而工农 运动基础较好,济也比较发达,地处海口,于 经又便取得国际的援助,利于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因此,有 中共中央决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定将党所掌握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 国民党中央军事 、政治学校学员大队、湖南平江、阳两县的工农义勇 浏队,集中到第2方面军中来,都与党在第2方面军所 掌握的部队一起,下广东,南寻求发展。并决定派李 立三、中夏、邓谭平山、荣臻等到九江。聂与在第2方 面军担任第1军副军长兼第2 l4师师长的叶挺一起,实施上述决定。 这时,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正按照武汉国民 政府的命令,由湖北挥师东进,伐蒋介石。其所辖 讨第4第1军陆续到达江西九江地区,2、1第0军也由 昌,与李立三、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彭周 恩来任书记,具体领导这次起义。同时决定,义时 起对外仍以国民党左派为旗帜.起义军在消灭南昌的 敌军后,即南下广东东江地区。合当地工农革命 立会力量,取国际援助,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后再 争恢尔行北伐。 7月27日。周恩来等在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 并决定:周恩来、恽代英、叶挺负责组织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南昌部队 的起义工作;聂荣臻负责组织驻九江马回岭的第4 军第25师的起义工作;谭平山、麟符负责筹备起 韩义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工作。起义时间定为7月3 0日晚。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2和第1军第 第0军124师全部,4军第2第7、7第5师3第5团,以及以朱 德为团长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南昌市公 安局保安队一部。此外,尽可能争取第l军第l 要10师参加起义 。当时,南昌市驻守的敌军不多.在只有第4集团 军第5方面军各部的少量留守部队和第6军第5 3黄石乘船向九江开进。汪精卫为实现“征讨蒋”东计 划。面劝张发奎共同行动,面催促其在第2方面 一一军进行“清党”。张发奎虽然不愿与蒋介石和李宗仁 作战,同意在其所部进行“党”并计划将叶挺和 但清,贺龙召至庐山,迫使叶挺退出共产党,迫使贺龙率部 与其一同南下广东,如叶、贺不从,将他们扣押,则并 解除兵权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根据上述情况,中共中央要求在九江的 李立三、中夏等:如果张发奎能够不拥护汪精卫。邓“ 团,30人。对于南昌起义军十分有利。共00余这 南昌起义正在加紧准备之时。共产国际致电中 共中央,要求慎重行事,规定:并如无成功把握,则不 准起义。同时。要求在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中的共 产党员全部撤出,派到各地组织领导工农斗争。中共 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后,即召开会议,究分 立研则我们可以与他合作回粤,否则实行脱离关系” 。7月20日,李立三、中夏、邓谭平山、叶挺、荣 聂臻等在九江开会.讨论如何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 析当时的局势,为南昌起义有成功的把握,派张 认并国焘前往南昌,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示。会议认为,时张发奎已经不可能与中国共产 这党合作,党所掌握的部队必须立即脱离张发奎,与贺 龙所部第20军,迅速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织革 组命政府,独立号召人民和国民党左派进行革命。会 后.李立三把在南昌起义的计划报告了中共中央,谭 平山把这一计划通报了贺龙。贺龙坚决表示:拥护 共产党,意参加南昌起义。愿 决定,决心举行起义。但是。张国焘对张发奎存有幻 想,把南昌起义能否成功的立足点放在张发奎是否 参加起义上。7月2日,9他到达九江,即致电前委, 要求等他到达南昌后再决定起义问题。7月3日,0 张国焘到达南昌后,即提出必须争取张发奎参加,否 则必须放弃起义计划。他的这种错误主张受到周恩 来等领导人的坚决反对。7月31日。前委决定于8 21年 01徐占权:昌起义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4 3月1日凌晨起义。 表.廷锴任第1蔡1军代理副军长,德任第9军副 朱军长,克靖任第9军党代表。第2朱0军,由第1第 、2第3师组成;l军,、第l由第l、2、20第4第5师组 8月1日2时,昌起义战斗打响。第2南0军第 l第2第5团在贺龙和刘伯承的指挥下,、、以一部兵 力抢占制高点鼓楼,主力从正面向驻守在藩台衙门 成;9军,第由原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 参加起义的人员组成实个。全军 共23万人,中包括3.其0名女兵。起义军武器装备 比较齐全,团编有重机枪连,些师编有炮兵营,有装 的敌第5方面军警卫团发起进攻,久,其全歼;不将 第20军教导团和第6团,在贺龙和刘伯承的指挥 也下.在大营房和老营房全歼敌第9军留守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队。与 此同时,叶挺指挥的第1军第214师,也兵分两路对 敌发起突然进攻,以第7l团为一路,歼驻守在天 全备山炮和迫击炮。2、2第4第5师是以叶挺独立团为 基础扩建的,中共党员多,队巩固,斗力强。部战 主教堂和匡卢中学的敌第6军第53团:以第72团 为一路,歼驻守在贡院和新营房之敌第3军留守 全部队。随后,2第4师协同第20军,全歼百花洲、 吕8月2日,革命委员会在南昌市贡院召开党政 军民共5万余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并举行了革命委 员会委员就职典礼。 祖祠、升巷、行车站等处敌军。战至黎明,义 高牛起军把驻守南昌的敌军基本全歼,并缴获了各种枪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8月3日,据中共中央的原定计划,义军撤 根起出南昌,道临川、取宜黄、昌,广南下广东。由于撤离 匆忙,队未经整顿,上盛夏远征,仅行军三日,部加“ 5000余支,炮数门,弹7万发。火子0余 是日,聂荣臻得悉南昌起义胜利,即在马回岭 立实力损失已在三分之一以上”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实 。施围堵.义军孤军奋战,后在赣南瑞金、昌和 起先会广东的揭阳汤坑、大埔三河坝等地与优势敌军展开 激战,杀伤了大量敌人。自身伤亡也很惨重。l 虽但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普宁县流沙陷入优势敌军的 与第4军第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和第75团孙 一中按照原定计划,该,率第 73团全部、7第5团3营、7个第4团1连。速由个迅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德安出发,于翌日到达南昌。 这时.原定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国民党中央 军事政治学校学员,以及平江、阳两县工农义勇 浏队,由于正向南昌开进途中,能参加上起义。未 8月1日上午,谭平山按照前委的指示,国民 以党左派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开国民党中央委员、召 重围,最终失败。董朗等人率领余部1030多人向海 陆丰突围。参加当地革命斗争;后朱德、陈毅等率领 另一部转战到赣南,保存下80多人,着又转到湘 0接南地区发动起义,后到达井冈山,毛泽东所部会 尔与师。 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定成立 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宋庆龄、演达、邓张发奎、 谭平山、龙、沫若、代英2贺郭恽5人组成,谭平山任 南昌起义军南下虽然失败,其意义重大。恩 但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来曾说“昌起义功在第一枪”南。即中国共产党打响 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意义重大而深 远。 主席。革命委员会发表了由周恩来等起草和修改的 《中央委员宣言》明确指出国民党南京政府、民党 ,国武汉政府已经成为新军阀的工具,他们“曲解三民主 义,弃三大政策,总理之罪人,民革命之罪 毁为国人”号召全国人民“同努力为革命获一新根据 共综上所述。我认为南昌起义重大意义主要有三 点:第一.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 告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第 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坚持真理,它修正错误, 地”以“中革命势力继续革命”o同时,议还发 .集l。ll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表了《中央委员、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 各会议宣言》 。具有“定信念,坚不屈不挠,于开拓,为人先”勇敢的 彻底革命精神;三,第它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懂得了 与此同时.革命委员会决定:设参谋团,下由刘 伯承任参谋长;义军仍称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起 下辖3个军,贺龙代理方面军总指挥兼第20军军 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彻底纠正了 放弃党对中国革命.尤其是放弃党对军队领导权和 指挥权的错误,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 军队。此,民军队从无到有,从人从小到大,弱到强 从长,乾吾任第2廖0军党代表,叶挺代理方面军前敌 总指挥兼第1军代理军长,荣臻任第1军党代 l聂1地发展壮大起来。据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1年 01政府于1393年7月11日,准了中央革命军事委 批员会于6月30日的报告,定以8月1日作为中国 决1899年8月版,6第1页。 f《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l集,】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899年8月版,49页。第6 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499年,照毛主席的提议,按 中央军委决定:在军旗、军徽上以“一”为中国人 八作民解放军的标志。从此,8月1日南昌起义之日就成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集,5《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899年8月版.2927页。第2、2 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并沿用至今;英雄的南昌市, 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万众瞩目!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毛泽东:共产党人》刊词,毛泽东选集》6】《发《第二卷,人 民出版社19年版.60页。91第1 『]7-东:论联合政府》《泽东选集》三卷,民出t泽《,毛第人 版社1991年版,17第04页。 注 释: 『]8-东:论联合政府》《泽东选集》三卷,民出t泽《,毛第人 版社1991年6月版.13第06页。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集,1《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899年8月版,3页。第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集,2MitnPsijAbtatteNacagUpsn stemanfetfa fteCosrc:h nhn rigih gicn et mmuitPryo hn n h hns epeIfeh i iohnsatfCiaadteCieepol.tidte ritbl h onagratae,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rigtenw edntehsyi hc hns ofs ultOteKumitn ecinrsmakn h epro i h itr nwihCieeCmmui at ea ola retoiionsPrbgnt edtyidpnet rdsrgl n salhdtepol r.tog eNacagUpsghsbe 3ya。isi a nneednyame tgeadetbie epesamyAluht nhn ri a en8 erttlsa lushhhins lhiotn rcia infac.Frto lemutfml rs h hn'ata odtn,adusevnl deet h mpratpatlsicnei fa1cgis.w siygapteCiasculcniosn nwrigyahr ote r ipr'idpnetlaesi;scn,wemutrglt h at'leadrsltl mpen h rdrssac oh ays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needn edrhpeodt s euaetePrysi n eoueyilmetteame eitnet te nKumitn ecinre;ti, s deet h rdsugeadtk h edi h re tgl gis onagonagratashrwemutahr teame tgl n aetela nteaoidormdsurgeaantKumitn ratore.ecinas iKe rsteNacagUpsn;h psn akrudteurigpoesteurigsicneywod:h nhn rigteurigbcgon;h psn rcs;h psn ifac iiiingi南昌起义历史地位述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周年军事历史!""!年第!期南昌起义历史地位述论戴彦清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图分类号:’!$%南昌起义历史地位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腥大屠杀的严重时刻,以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探索土地革命、根据地道路以及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因此说,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开始,标志着开展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新时期其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年上半年,是近代中国社会由革命转向反动的最黑暗时期。蒋、汪集团的叛变及其随后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疯狂屠杀,使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人民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蒋、汪国民党政权,仍然是买办军阀豪绅资产阶级的政权。当时各地的工人在“资本进攻的压迫之下实在没有出路”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广大农民也在豪绅地主的盘剥之下苦不堪言,这样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此时,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是摆在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面前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大革命的失败教育了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血的教训使他们认定,要活命“就得革命,要革命“只有实行斗争之一途”,非暴动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可”。而这时广大工农群众也深信共产党是他们最可靠的引路人,并且“已经在那里要求我们党去领导他们斗争”。中国革命到了新的转折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采取最坚决、最紧急的措施,利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第!方面军东征讨蒋的机会,发动了南昌起义。可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处在危急情况下为挽救中国革命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以武装力量保持革命胜利的尝试”。李立三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动是很重要的时期。”其二,认识到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懂得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一直到)$!*年国共合作后创立了黄埔军校,才“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于是号召全党认识成立军校的重要意义,并要各地选派党、团员报考军校,还派国民革命军-出周恩来等人到黄埔军校工作。)$!&年,个军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又派一些骨干力量到军、师去担任政治和军事领导。但这些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都不是自己搞,而是帮助人搞”,当时除周恩来创建的叶挺独立团外,还没有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的军队武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大批地转化为反革命军队,并且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血的教训才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毛泽东在论述战争和战略问题时就这“样说过: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贺龙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指出: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旗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可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单独地用武装的革命去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造红军新时期的标志。其三,南昌起义贯彻了“八七”会议的基本精神。众所周知,由于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内推行投降主义路线,在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中,自动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大革命惨遭失败。)$!%年%“月,新任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来到中国,%月*日以后……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党中央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组织一个五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政治局职权,成员有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等人,都是主张军事斗争的领袖人物,这&人组成政治局,中国共产党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月),日,&人政治局发表《对政局的宣言》,声讨蒋介石等一些新军阀;揭露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多数领袖公开的赞助反革命军官……公开的准备政变”;宣布“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同时声明“不能放任背叛革命的#!$#军事历史$##$年第$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周年起义军在土地革命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探索着前进,在探索中对中国土地革命的认识更趋深刻,也就更加得到了群众的拥护。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其二,南昌起义开始把武装斗争与土地斗争结合起来,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南昌起义是以土地革命为宗旨的武装暴动,并以军事力量推动土地革命的实现,这是起义前中共中央规定的总方针。起义后南下广东,直趋东江,依靠潮、汕等海口取得苏联的援助,并和东江农民力量相结合,然后重占广州,建立根据地,在进行北伐的预期目的也是明确的。张太雷说:中央决定把部队带到广东去,部队到达广东之后,转变为广东农民起义军进入潮州、汕头,当地起义的组成部分。’月底,“工农纷纷组织“农村暴动委员会”、工农讨逆军”等,夺取地主武装,镇压土豪劣绅,配合起义军攻打潮阳、揭阳、海澄、海丰、陆丰……并纷纷成立工农临时政府,颁布解放工农的各项政令。一时间土地革命的烈火像火山一样爆发起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实已经汲取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试图在新的斗争中使革命军队与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和革命政权等项任务结合起来。虽然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未进行土地分配,也没有找到实现土地革命的科学道路。但南昌起义对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对于开创中国土地革命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三,南昌起义开始了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的结合,为建立新的根据地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建立根据地就是考虑了与东江农民运动相结“合。为什么选在广东,张国焘说:当时认为,东江地区敌人兵力薄弱,汕头在海边,苏联军火好运来,海陆丰农民”运动能支持……因此,在八一前就已经定了下来。叶挺“说:欲维持我们生存,以为革命奋斗,也必须找个内不受军阀的包围,外不受帝国主义所封锁的地方。全国十八个省,唯有广东才适合这个条件,他的地理与社会,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较适合于革命的生存。到了东江以后由于主力失利,设想未能实现。但许多同志在南下的路上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中,认识到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必须深入农村,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如朱德在率部转战湖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要跟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找一个站脚的地方”的思想。后来,南昌起义的余部在农村找到了立足点,第((军第$)师师长董朗和党代表颜昌颐率部撤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师,成为开辟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经过艰苦转战,进入湘南后又开赴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完成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会合后成立红)军。至此,的设想,经过认识和探索,到成功实现的全过程,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综上可以看出,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军人以及犹豫骑墙的政治家”破坏革命。这一宣言给广大革命群众以鼓舞,也正是%人政治局的成立和《对时局宣言》,才结束了投降主义路线,开始了军事斗争,进而发动了南昌起义。此外,在“八七”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会议上作报告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先在武汉参加了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的会议。中共中央当时听取瞿秋白关于发动南昌暴动的提议后立刻表示赞成,并研究决定:筹措所需经费,派更多的党员同志赴九江赞助国民党左派在九江的联合。指定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澎湃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负责领导暴动。罗明那兹支持南昌起义的决策,本来八七会议是定于&月下旬召开的,可由于当时形势紧张没能及时召开,而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是罗明那兹起草的,由瞿秋白翻译,这就说明八七会议的召开,虽然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但是基本精神,在武汉的中共中央常委是知道的,并在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过程中付诸实施。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的起义应是八一南昌起义。二、八一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寻找革命道路的新起点,标志着开始了土地革命和根据地道路的探索在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实行“抓住全部农民”的政策,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南昌起义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一,探讨了土地革命的政策纲领。实行土地革命,起义前夕在九江讨论起义纲领时就是中心议题。起义胜利后的第一个宣言———“中央委员宣言”,又明确宣布了“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的纲领。起义胜利当天成立的革命委员会,也发表了宣言,宣布“第一个使命就是要实行土地革命”,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农工委员会”来开展工作。此后,在南下的路上又多次对土地革命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土地革命,就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土地革命任务的完成意义重大,这一点认识是一致的。但在没收地主土地数量的问题上有些争议和变化,有的同志反映,如依据北伐期间提出的“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的土地”的口号,农民恐怕还是“耕者无田”,土地革命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在南方几乎没有$##亩以上土地的大地主,就是%#亩以上的地主也不多。于是,前委决定改“没收二百亩以上的大地主土地”改为“没收土地”,取消亩数的限制。后来为了不侵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来到上杭后,大家感到中共广东省委送来的土地问题的政纲比较符合农村的实际,这样就采取了中共广东省委的土地政策,把“没收土地”改为“没收五十亩以上大地主的土地”,并写进了修正案中。南昌!"#!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周年指导思想上比大革命时期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了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的阶段”,有了以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思想;中共中央提出了土地革命必须与政权斗争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需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的思想;还提出了“可以上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三、八一南昌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标志着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新时期南昌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是在革命的硝烟战火中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集中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和所影响的军事力量,这些力量起义后在南下的征途中,虽然大多数人牺牲或失散了,但经过战火的锻炼和考验,其余部却成为创建工农红军的中坚力量。此外,重要的是起义军从第一天起,就一直用宣言和行动表明它是在无产阶级的掌握之下为工农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在极端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不断改造和完善的新型人民军队。其一,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是由北伐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些军队,还有一些是同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将领掌握的原北伐部队所组成,从本质上说这支部队还具有雇佣军性质,旧部队色彩很浓。为把这些部队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组织一个前敌委员会,在军中指导一切。”前委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组织起义的,从而使起义由准备到爆发以及后来的南征“完全在党的领导之下”。起义胜利后,前委对!万多人的部队进行了整编,这支队伍置于前委创建起一支拥有$个军的庞大队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领导之下,前委在每个军都设有军委员会、军党代表,军委员会之下设有师委员会、师党代表,师委员会之下,每个团设有总支部或支部,设有党代表,这一建制是人民军队设政治委员制的开端。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由此,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和南昌起义前委作出的“我党站在领导地位”,使起义军“完全在党的领导之下”的决定,以及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制度,加上起义军在南下征途中又进行了几次整顿,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作用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二,明确了人民军队所要担负的主要任务。南昌起义创造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劳苦大众利益而奋斗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其任务就是为劳动者的利益而奋斗。起义当天,叶挺在发表的《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中说:我们的士兵又全都是出身穷苦无告无业被难的工农群众当中,他们明白了为最苦人民教授责任编辑:曹子洋军事历史!""!年第!期的奋斗,也就是为自己利益奋斗。”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起义军始终以开展土地革命为己任。在南征途中,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龙颁布的《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中说: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既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自然就是为解决我们自身问题而奋斗。”事实上,起义军一直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履行自己的使命,支持农民斗争,创建革命政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博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戴。其三,规定了人民军队的革命纪律。一支军队是否具有严明的革命纪律,也是区别新旧军队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昌起义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一定要创建革命军队的严明纪律。(月’日,贺龙总指挥以命令的形式颁布了起义军的行动准“则,要求部队:照得本部各军,富于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务望各安生业,特此郑重申明。”随后在南下途中,根据这个准则又明确要求官兵要“守纪律不扰民”、“不准到乡村中去骚扰”,也不能擅取老百姓的鸡鸭。朱德还在三河坝向群众公开宣布了起义军的几条具“体纪律:不拉夫,不抽饷,不住民房,不住商店;要公开交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希望商店开门做生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等等。这些初期的纪律规定虽不完善,但在探索新型人民军队革命纪律方面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意义重大。其四,培养了一批人民军队的将帅之才。经过南昌起义和南征艰苦环境战斗洗礼的起义官兵,提高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从而为创建人民军队培养训练了一批得力的军事干部,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人民军队的帅才和将才。如新中国成立刘伯承、贺龙、陈毅、聂后授衔的%"位元帅中就有朱德、荣臻、林彪等)人是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从上面可以看出,南昌起义在探索建设人民军队的很多方面是开创性的,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具有很重要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年&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中革军委的提“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制作军旗、军徽,毛泽东指出军旗、军徽上要有“八一”二字,表示%*!&年(月%日是中国人民举行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节日。所以说,南昌起义的伟大历史地位无可替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是一个闪光的、标志性的起点。作者:戴彦清,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教室副主任,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作者:桂玉麟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12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 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以及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组织发动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两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研究这两次各具特色的武装起义,科学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研究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以及对于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无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 发生在1927年夏秋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组织领导、斗争形式与目标、加强军队建设、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创造出类似的历史经验。 1、关于组织领导 无论是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还是9月间的秋收起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共为挽救大革命失败、推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艰辛努力,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 继1927年4月中旬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之后,7月中旬汪精卫在武汉撕开其伪装的面目,公开打出反共反人民的旗帜。蒋、汪同流合污,大肆摧残进步力量,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着蒋、汪之流的嚣张气焰及屠杀政策,代表全国工农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采取有力措施挽救革命的失败。 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果断地作出组织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决定。一方面,将中共掌握、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向南昌集中,发起南昌起义;另一方面,利用秋收季节发动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组织秋收起义。 根据中央的决定,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叶挺等人先后在九江、南昌紧张地进行南昌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负责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与此同时,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前委书记毛泽东,也奉中央之命深入湘东赣西,夜以继日地策划、组织秋收暴动。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从最初的酝酿到实施,从武装暴动的发起到组织领导,从起义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到起义的演变,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结果。 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由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因而获得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获得了深入开展、广泛影响的最有力的条件。 2、关于斗争目标及形式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都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都是以武装暴动来反击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进攻,都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 在筹备南昌起义时,前委书记周恩来在7月21日明确指出,南昌暴动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反对南京、武汉国民政府的中心。随后,7月31日由中共党员恽代英、谭平山及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签署的宣言,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武汉与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成了全国人民之“罪人”。因此,必须奋力扫除“新式军阀及国内一切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与封建社会之势力”。8月1日起义战斗取得胜利后,在前委主持召开的各界代表联席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要继续不妥协地反地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 毛泽东等组织发动的秋收起义,有着同样的斗争目标。还在8月初,毛泽东在提出以湘南为重点的秋收暴动计划时,就强调指出,组织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同反动政府相对抗,发展革命形势。不久,毛泽东参加湖南省委会议时,在谈到秋收暴动目标时,仍然坚决地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1〕,要摧毁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势力。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不仅有着相同的斗争目标,而且采用了相同的斗争形式。组织革命的军队,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展开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构成了这两次起义的又一共同特点。 南昌起义中,受党掌握、影响的军队近2万人参加了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几个小时,起义军就解决了南昌城的反动武装,胜利结束了战斗。秋收起义中,党领导五、六千人的武装力量,在湘东赣西一带向反动武装发起进攻,夺取了醴陵、浏阳、白沙、东门等城镇,给当地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2〕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组织军队举行起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以军事斗争形式发动暴动,是符合中国革命的特点的,是遵循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而,也成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3、关于军队建设 在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中,党都注重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加强军队的建设,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初步摸索了“二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初期加强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 南昌起义大军在举旗南下时,正值盛夏酷暑季节,遇到了种种严重困难。然而,由于加强了思想教育,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了军队的组织整顿,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官员克服困难、胜利前进的信心与勇气。沿途散发了贺龙的《告官兵书》,大张旗鼓地向指战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此外,还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及革命军人大会,作政治上的鼓动与宣传。总政治部还组织了宣传小分队,一路上对各部队开展宣传鼓动。与此同时,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贺龙、郭沫若等一批杰出的先进分子,都是在此期间先后成为中共党员的。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开展武装暴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了党对军队的建设。当时,不仅开展对广大官兵的思想鼓动工作,而且向全体指战员提出不损害群众利益、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要求。所以,部队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与支持。 在我军初创阶段,党在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武装力量的自身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相关工作,为日后的军队建设积累了经验。 4、关于动员民众 工农大众是否积极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决定着革命战争的成败。不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注意到动员民众参与,注意到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7月底,江西省委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各种力量配合南昌暴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当起义战斗取得胜利后,8月2日数万群众在南昌隆重集会,庆祝武装起义的胜利以及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在发动秋收起义的始终,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也积极做好沿途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当地群众不仅采取各种形式慰问、配合起义大军,而且还踊跃参军入伍,拿起枪杆子直接投入战斗。 以土地革命的口号来发动农民群众,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动员民众的又一共同特点。尽管这两次武装起义没有在实践中开展土地斗争,然而,都十分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南昌起义部队草拟了《土地革命宣传大纲》,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对土地革命的决心及政策。湖南省委在讨论秋收起义计划时,也专题研究了土地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既要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也要没收中小地主的土地,以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他还主张,对被没收土地的地主,要给予妥善的安置。 5、关于战术分兵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在军事上都实行了分兵的战术,并由此影响了起义的成败。 南昌起义大军自8月3日陆续撤出南昌后,向南进军广东。起初,部队取得了军事上的一些胜利,先后击败了瑞金、会昌之敌,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部队进入广东后即一再分兵,主力分散在揭阳、潮州、三河坝等地区。结果,形成不了优势,最终被敌各个击破,遭到惨败。 同样由于缺乏经验,秋收起义也实行了分兵的战术。工农革命军3个团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等地举行起义,而不是采取集中兵力的战术。由于兵力分散,彼此之间又无法策应,以致分别被敌击败。仅仅几天时间,全军由5千多人锐减到1千多人,第二团几乎全遭覆灭。由于兵力遭到很大损失,以致进攻长沙的战略目标被迫取消,也导致秋收起义失利。 二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虽然在不少地方存在着一致性,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也还有着不小的差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1、关于举什么旗子 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尽管是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但是,打的却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还在7月底筹备武装起义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前委就决定成立有国民党左派参加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国民党的旗帜来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倒行逆施,来唤起民众的热情。8月1日凌晨结束战斗后,以特别委员会的名义召开了有中共党员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与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之后,革命委员会发布了一批重要任命,还任命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此外,起义部队的称谓及番号,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及其序列。同时,在初期还对国民党新军阀张发奎寄予希望,决定联合由他掌握的军队,增强起义的军事力量。以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来组织武装起义,符合当时中央的政策。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同样的规定。 同南昌起义不同的是,秋收起义打的是共产党的旗帜。当8月18日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行动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党的旗子。他明确指出,不能再照“八七”会议提出的那样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在这之前,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还提到,“国民党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3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秋收起义高举共产党的旗子,处处体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独立组织的原则,甚至连组建的部队也称为工农革命军,以区别于国民党时代的国民革命军。 2、关于起义的规模 就起义规模而言,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大得多。当时,有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有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25两师,有蔡廷锴率领的第4军第10师,以及有朱德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部分学生,共计2万余人参加了武装起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同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规模要小得多。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只有5千多人,且多为工农武装,战斗力较弱。 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首次发动的武装暴动,加上规模较大,又在敌人中心城市举行,因而,它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比秋收起义大得多。南昌起义后,不仅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直至甘肃、新疆、四川、山东、东北等十几个省区及海外代表聚集南昌,而且,汉口、上海、北京等地的国民党报纸连作报道。顿时,南昌暴动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给全国工农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南昌起义也震惊了国民党中央政府,造成统治阶级的极大混乱。 3、关于起义的发展方向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初衷,都是夺取敌人的中心城市,以此来打击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挽救党的革命事业。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南昌起义大军直下广东,然后以广东为根据地举行新的北伐战争。秋收起义部队则把进攻方向指向长沙,以夺取长沙为目的。 虽则这两次武装起义的初衷是相同的,然而,发展方向却大相径庭,有着不同的结果。 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按原计划大举向广东挺进。由于没有同当地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采取了从城市到城市的进攻路线,违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因而,主力部队于9月底、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巨大损失。至此,南昌起义也宣告失败。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当起义部队遭受挫折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攻打长沙的利弊得失。经反复权衡,果断地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把余部集中在湖南浏阳文家市。9月20日,他在说服部下之后又率领这支1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千多人的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于10月底达井冈山。随后,以农村为战略基地,把开展武装斗争同发动农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紧紧地结合起来,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秋收起义部队退兵文家市及进军井冈山,使这支弱小部队转危为安,走上了在农村开展斗争,以农村为依托向国民党反动势力发起新的进攻的正确轨道。从此,沿着毛泽东开辟的航道,这支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也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新的希望。 三 通过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它们两者之间异同点的分析与对比,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的历史经验。 1、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无可争辩地说明,中国革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党的领导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之所以能如期发动、顺利进行,关键之所在是她们都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之下。正因为如此,在大革命遭到惨败的紧要关头,在全国城乡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吹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举起了以武装抗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黑暗势力的鲜艳红旗,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历程中树起了两座丰碑。 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总结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历史经验,弘扬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革命精神,更坚定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的信心与决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创造更加璀璨的明天。 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依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身革命战争,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只有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革命才能深入开展,并逐步赢得胜利。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南昌暴动的领导者尽管也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以及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忽视同江西、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忽视在革命战争中取得广大农民群众更大的支持、配合。结果,2万余人的起义大军遭到了失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秋收起义部队在军事斗争接连遭到失败之后,及时地退却到农村,紧紧依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非但获得了生存的条件,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开创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结果,生动地表明,是否正确地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民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妥善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农村工作平稳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创造至关紧要的基本条件。对待农民的问题,也是一个对待群众的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几十年来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紧紧依靠群众的伟力来赢得党的事业的新胜利。 3、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虽则南昌起义的规模、影响要比秋收起义大得多,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的人力投入及寄予的希望,也要远远超过后者,然而,却没有取得胜于后者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秋收起义部队遭到挫折之后,不是一味地继续盲目执行中央及湖南省委的路线,继续盲目地攻打中心城市,而是冷静地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认真地思考保存弱小部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有效途径。在对周围环境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果断地退兵井冈山,在井冈山安营扎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独创性地开拓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也经过艰苦的斗争和认真的思考,在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随后转兵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合。这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也是他们研究中国国情,熟悉并掌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硕成果。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实现了我党第一次大转折,走上了胜利发展的航道。实践表明,这条独特的区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赢得推翻三座大山斗争胜利的成功之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晶。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中国带入更加辉煌的21世纪。 比较与研究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还可总结出其他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两大武装起义所创造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隆重纪念建军70周年以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70周年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珍惜与借鉴。 注释: 〔1〕彭公达《关于湖南秋暴经过的报告》 〔2〕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3〕《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作者介绍:桂玉麟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自然科学论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自然科学论文【作者】桂玉麟【作者简介】桂玉麟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以及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组织发动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两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研究这两次各具特色的武装起义,科学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研究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以及对于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无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发生在1927年夏秋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组织领导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斗争形式与目标、加强军队建设、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创造出类似的历史经验。1、关于组织领导无论是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还是9月间的秋收起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共为挽救大革命失败、推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艰辛努力,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继1927年4月中旬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之后,7月中旬汪精卫在武汉撕开其伪装的面目,公开打出反共反人民的旗帜。蒋、汪同流合污,大肆摧残进步力量,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着蒋、汪之流的嚣张气焰及屠杀政策,代表全国工农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采取有力措施挽救革命的失败。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果断地作出组织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决定。一方面,将中共掌握、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向南昌集中,发起南昌起义;另一方面,利用秋收季节发动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组织秋收起义。根据中央的决定,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叶挺等人先后在九江、南昌紧张地进行南昌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负责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与此同时,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前委书记毛泽东,也奉中央之命深入湘东赣西,夜以继日地策划、组织秋收暴动。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从最初的酝酿到实施,从武装暴动的发起到组织领导,从起义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到起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演变,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结果。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由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因而获得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获得了深入开展、广泛影响的最有力的条件。2、关于斗争目标及形式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都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都是以武装暴动来反击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进攻,都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在筹备南昌起义时,前委书记周恩来在7月21日明确指出,南昌暴动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反对南京、武汉国民政府的中心。随后,7月31日由中共党员恽代英、谭平山及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签署的宣言,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武汉与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成了全国人民之罪人。因此,必须奋力扫除新式军阀及国内一切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与封建社会之势力。8月1日起义战斗取得胜利后,在前委主持召开的各界代表联席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要继续不妥协地反地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毛泽东等组织发动的秋收起义,有着同样的斗争目标。还在8月初,毛泽东在提出以湘南为重点的秋收暴动计划时,就强调指出,组织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同反动政府相对抗,发展革命形势。不久,毛泽东参加湖南省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委会议时,在谈到秋收暴动目标时,仍然坚决地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1〕,要摧毁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势力。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不仅有着相同的斗争目标,而且采用了相同的斗争形式。组织革命的军队,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展开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构成了这两次起义的又一共同特点。南昌起义中,受党掌握、影响的军队近2万人参加了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几个小时,起义军就解决了南昌城的反动武装,胜利结束了战斗。秋收起义中,党领导五、六千人的武装力量,在湘东赣西一带向反动武装发起进攻,夺取了醴陵、浏阳、白沙、东门等城镇,给当地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2〕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组织军队举行起义,以军事斗争形式发动暴动,是符合中国革命的特点的,是遵循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而,也成了重要的历史经验。3、关于军队建设在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中,党都注重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加强军队的建设,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初步摸索了二战初期加强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南昌起义大军在举旗南下时,正值盛夏酷暑季节,遇到了种种严重困难。然而,由于加强了思想教育,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了军队的组织整顿,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官员克服困难、胜利前进的信心与勇气。沿途散发了贺龙的《告官兵书》,大张旗鼓地向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指战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此外,还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及革命军人大会,作政治上的鼓动与宣传。总政治部还组织了宣传小分队,一路上对各部队开展宣传鼓动。与此同时,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贺龙、郭沫若等一批杰出的先进分子,都是在此期间先后成为中共党员的。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开展武装暴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了党对军队的建设。当时,不仅开展对广大官兵的思想鼓动工作,而且向全体指战员提出不损害群众利益、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要求。所以,部队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在我军初创阶段,党在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武装力量的自身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相关工作,为日后的军队建设积累了经验。4、关于动员民众工农大众是否积极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决定着革命战争的成败。不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注意到动员民众参与,注意到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7月底,江西省委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各种力量配合南昌暴动。当起义战斗取得胜利后,8月2日数万群众在南昌隆重集会,庆祝武装起义的胜利以及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在发动秋收起义的始终,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也积极做好沿途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当地群众不仅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采取各种形式慰问、配合起义大军,而且还踊跃参军入伍,拿起枪杆子直接投入战斗。以土地革命的口号来发动农民群众,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动员民众的又一共同特点。尽管这两次武装起义没有在实践中开展土地斗争,然而,都十分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南昌起义部队草拟了《土地革命宣传大纲》,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对土地革命的决心及政策。湖南省委在讨论秋收起义计划时,也专题研究了土地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既要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也要没收中小地主的土地,以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他还主张,对被没收土地的地主,要给予妥善的安置。5、关于战术分兵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在军事上都实行了分兵的战术,并由此影响了起义的成败。南昌起义大军自8月3日陆续撤出南昌后,向南进军广东。起初,部队取得了军事上的一些胜利,先后击败了瑞金、会昌之敌,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部队进入广东后即一再分兵,主力分散在揭阳、潮州、三河坝等地区。结果,形成不了优势,最终被敌各个击破,遭到惨败。同样由于缺乏经验,秋收起义也实行了分兵的战术。工农革命军3个团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等地举行起义,而不是采取集中兵力的战术。由于兵力分散,彼此之间又无法策应,以致分别被敌击败。仅仅几天时间,全军由5千多人锐减到1千多人,第二团几乎全遭覆灭。由于兵力遭到很大损失,以致进攻长沙的战略目标被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迫取消,也导致秋收起义失利。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虽然在不少地方存在着一致性,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也还有着不小的差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1、关于举什么旗子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尽管是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但是,打的却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还在7月底筹备武装起义时,前委就决定成立有国民党左派参加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国民党的旗帜来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倒行逆施,来唤起民众的热情。8月1日凌晨结束战斗后,以特别委员会的名义召开了有中共党员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与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之后,革命委员会发布了一批重要任命,还任命了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此外,起义部队的称谓及番号,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及其序列。同时,在初期还对国民党新军阀张发奎寄予希望,决定联合由他掌握的军队,增强起义的军事力量。以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来组织武装起义,符合当时中央的政策。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同样的规定。同南昌起义不同的是,秋收起义打的是共产党的旗帜。当8月18日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行动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党的旗子。他明确指出,不能再照八七会议提出的那样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在这之前,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还提到,国民党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3〕秋收起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高举共产党的旗子,处处体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独立组织的原则,甚至连组建的部队也称为工农革命军,以区别于国民党时代的国民革命军。2、关于起义的规模就起义规模而言,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大得多。当时,有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有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25两师,有蔡廷锴率领的第4军第10师,以及有朱德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部分学生,共计2万余人参加了武装起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同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规模要小得多。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只有5千多人,且多为工农武装,战斗力较弱。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首次发动的武装暴动,加上规模较大,又在敌人中心城市举行,因而,它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比秋收起义大得多。南昌起义后,不仅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直至甘肃、新疆、四川、山东、东北等十几个省区及海外代表聚集南昌,而且,汉口、上海、北京等地的国民党报纸连作报道。顿时,南昌暴动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给全国工农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南昌起义也震惊了国民党中央政府,造成统治阶级的极大混乱。3、关于起义的发展方向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初衷,都是夺取敌人的中心城市,以此来打击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挽救党的革命事业。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南昌起义大军直下广东,然后以广东为根据地举行新的北伐战争。秋收起义部队则把进攻方向指向长沙,以夺取长沙为目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虽则这两次武装起义的初衷是相同的,然而,发展方向却大相径庭,有着不同的结果。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按原计划大举向广东挺进。由于没有同当地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采取了从城市到城市的进攻路线,违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因而,主力部队于9月底、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巨大损失。至此,南昌起义也宣告失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当起义部队遭受挫折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攻打长沙的利弊得失。经反复权衡,果断地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把余部集中在湖南浏阳文家市。9月20日,他在说服部下之后又率领这支1千多人的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于10月底达井冈山。随后,以农村为战略基地,把开展武装斗争同发动农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紧紧地结合起来,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秋收起义部队退兵文家市及进军井冈山,使这支弱小部队转危为安,走上了在农村开展斗争,以农村为依托向国民党反动势力发起新的进攻的正确轨道。从此,沿着毛泽东开辟的航道,这支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也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新的希望。三通过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它们两者之间异同点的分析与对比,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的历史经验。1、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无可争辩地说明,中国革命只能由中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国共产党来领导,党的领导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之所以能如期发动、顺利进行,关键之所在是她们都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之下。正因为如此,在大革命遭到惨败的紧要关头,在全国城乡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吹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举起了以武装抗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黑暗势力的鲜艳红旗,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历程中树起了两座丰碑。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总结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历史经验,弘扬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革命精神,更坚定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的信心与决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创造更加璀璨的明天。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依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身革命战争,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只有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革命才能深入开展,并逐步赢得胜利。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南昌暴动的领导者尽管也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以及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忽视同江西、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忽视在革命战争中取得广大农民群众更大的支持、配合。结果,2万余人的起义大军遭到了失利。秋收起义部队在军事斗争接连遭到失败之后,及时地退却到农村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紧紧依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非但获得了生存的条件,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开创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结果,生动地表明,是否正确地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民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妥善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农村工作平稳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创造至关紧要的基本条件。对待农民的问题,也是一个对待群众的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几十年来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紧紧依靠群众的伟力来赢得党的事业的新胜利。3、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虽则南昌起义的规模、影响要比秋收起义大得多,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的人力投入及寄予的希望,也要远远超过后者,然而,却没有取得胜于后者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秋收起义部队遭到挫折之后,不是一味地继续盲目执行中央及湖南省委的路线,继续盲目地攻打中心城市,而是冷静地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认真地思考保存弱小部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有效途径。在对周围环境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果断地退兵井冈山,在井冈山安营扎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独创性地开拓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取政权的道路。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也经过艰苦的斗争和认真的思考,在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随后转兵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合。这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也是他们研究中国国情,熟悉并掌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硕成果。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实现了我党第一次大转折,走上了胜利发展的航道。实践表明,这条独特的区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赢得推翻三座大山斗争胜利的成功之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晶。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中国带入更加辉煌的21世纪。比较与研究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还可总结出其他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两大武装起义所创造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隆重纪念建军70周年以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70周年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珍惜与借鉴。注释:〔1〕彭公达《关于湖南秋暴经过的报告》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2〕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3〕《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信》【责任编辑】陈荣华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意义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谈话的主要精神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者。只有深刻领会南方谈话的精神,才能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表明我党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比以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南方谈话益发显示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在我党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1.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到走向成熟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准备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基本形成阶段、经过南方谈话到十四大、十五大的成熟阶段。以南方谈话为根本指导精神的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念,确立了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建立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南方谈话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2.南方谈话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支柱。邓小平理论体系有三个层次,南方谈话在这三个层次中都居于重要地位。第一层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南方谈话所有的理论和观点都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和方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法,进一步夯实了邓小平理论的这一哲学基础。第二层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基础。只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正确确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停留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当作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容易造成忽视发展生产力。这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普遍犯过的严重错误。而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长期没有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从理论上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层次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总体发展战略和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战略。南方谈话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回答:“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要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二、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南方谈话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对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如关于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关于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台阶式”发展理论的论述、关于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论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急待回答的问题,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使它迸一步升华。2.南方谈话给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要的启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国内“左”的势力喋喋不休,这个历史背景下发表的。邓小平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就改革开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它给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学,党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正确回答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否则党就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党的思想理论就不能发展,党的事业就不能前进,党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这就为党继续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开了思想闸门,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3.进一步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物质力量。南方谈话给中国人民以鼓舞,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注意强调要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永不停顿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上,全顽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的步伐迈得很大,在理论上,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步子迈得更大。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之具体化和系统化。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南方谈话大大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南方谈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两大历史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产生了三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就是: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三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宣言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南方谈话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南方谈话虽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个新的阶段,但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依然是一个“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它只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只是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我党面对新世纪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历史难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后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科学阐述它的内涵,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2.“三个有利于”给后人以世界观和方法论启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在理论形成的世社界观、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上是一致的,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也是一致的。首先,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生产力问题当作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此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说到底就是生产力标准。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不仅把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而且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三个有利于”为我们解放思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摆脱那种把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把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不一定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固拒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当好先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放在第一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南方谈话要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不犯全局性的错误。“三个有利于”作为落脚点,就是看“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给后人以世界观和方法论启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强凋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历史,“三个代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见,“三个有利于”是“三个代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思想的重要来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深化。四、南方谈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1.南方谈话是在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发表的。南方谈话从党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和到本世纪末、下个世界中叶的战略目标出发,把第二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路线、积累的基本经验,形成的基本理论作了完整、全面的总结,希望借此次谈话帮助党和人民更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是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面向新世纪,邓小平最为关注的,就是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改变、不能动摇,并把贯彻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这就向世人宣示了21世纪我党要遵循的准则和奉行的重大方略。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2。南方谈话重新界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其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社会主义;再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南方谈话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界定,既带有总结性质,又是今后发展的宏图大略,为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沉着应变指明了方向。3.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建设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谈到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后,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经济上,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求经济发展每隔几年要上一个台阶;要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指出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把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认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这些思想十分深刻,它不仅是党在当时必须遵循的重大方针,而且是党21世纪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五、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1.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三个重大课题:第一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人民去夺取政权,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第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总的说来,基本上没有解决好,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演变就是明证;第三,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人民去夺取政权,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可资借鉴,只能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实践中不停地探索。社会主义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的探索。但在南方谈话前始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确立一种被公认是可行的社会主义道路。2.十月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无疑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政治事件。但十月革命只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这一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数个月前,连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苏联因为找不到这个答案而土崩瓦解,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却早已山河变色。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世界的社会主义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很好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赋予的课题。3.南方谈话是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南方谈话是正确分析极其复杂、极不平常的国际形势基础上发表的,具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及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在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南方谈话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本质的深入的回答,重新构建关于社会主义任务和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填补了第二课题的空白。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关于’三个有利于”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的论述,无一不是对苏联东欧地区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反映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真理。它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和威力。在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期,这一成就给人民以鼓舞和力量、给人民以信心和勇气。邓小平曾经指出:“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能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的成功。当然我们不要吹,越发展越是要谦虚,但是中国稳住了,而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南方谈话从纷繁芜杂的世界演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将发挥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南昌起义参战方:名称:八一南昌起义地点: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主要指挥官:等相关人物:蒋介石、张发奎、汪精卫、朱德起义背景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起义的目的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并不是要通过南昌起义这样的一种起义方式来夺取国民党的政权,共产党的目的是联合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左派,挥师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二次北伐,起义经过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等多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起义目的历史语境的意义作者:陈晓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8期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0-5935(2016)03-0114-07 1956年的“百花齐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推进了美学讨论,这或许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原本是进行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清理,却可以说促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理论批评最具有学理内涵的一次碰撞。虽然关于“唯心”和“唯物”的分歧严重阻碍了学术问题的深入,但也可以显示出中国的理论家们在这两道栅栏之间的艰难行走。 这一场美学大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本文并非清理美学讨论的各种观点的内在逻辑,而是看争论所给予的——从而也是创造出来的学术逻辑,并且与政治纠结在一起的学术逻辑又是如何获得权威性和真理性的。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 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1]。马驰此一观点可能有所偏颇。朱光潜这篇文章还是很诚恳全面地清理了自己过去的思想渊源的,这篇文章如果真的是引起美学讨论的话,那也是《文艺报》编辑部组织的结果,并不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自发地引起了讨论,而这篇文章只是引起讨论的计划的一个引导材料。朱光潜这篇文章前加的“编者按”,就明确提出“为了展开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我们将在本刊继续发表关于美学问题的文章,其中包括批评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及其他讨论美学问题的文章。”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不能看成是由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自发地引起的,而应该看成是《文艺报》有组织的一次学术批判活动。跟踪整个讨论,《文艺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了《美学问题论争集》,其中前四集由《文艺报》编辑,自1957年5月起,直至1959年1月,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五、六集改由《新建设》编辑部编辑,1962、1964年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显然是《文艺报》有组织地展开美学讨论的产物,随后的美学讨论也是《文艺报》自身寻求改版新面貌的努力的结果。据洪子诚先生的研究,在1956年岁末,“周扬等开始积极筹备《文艺报》的改版,指定林默涵、刘白羽、郭小川、张光年等负责筹备工作……周扬等让调集一批得力人员充实、加强编辑部,到改版实现时,编辑部人员达到80人”[2]150。而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发表于1956年6月30日出版的《文艺报》第12号,《文艺报》显然是想就这些文章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体现“双百方针”精神,改版也才有米可炊。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朱光潜总结他过去的思想说:“关于美的问题,我看到从前人的在心在物的两派答案以及克罗齐把美和直觉、表现、艺术都等同起来,在逻辑上都各有困难,于是又玩弄调和折中的老把戏,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如果话到此为止,我至今对于美还是这样的想,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朱光潜说,自己后来又转向强调“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3]朱光潜后来一直试图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观念。他的《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原载《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就大量引证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论述,以此表明自己把立场转向了马列主义,并因此提出一点试探性的解决困难的办法。他的基本论点在于区分自然形态的“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的形象”,也就是区分“美的条件”和“美”。现在,他更明确了自己的看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不过这里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也是统一的。”[4]5朱光潜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那里找到哲学依据,他认为:美学如果接受了在感觉阶段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大原则,承认了美必有美的客观条件,美感必须在感觉素材上加工,它已经就是很稳实地建筑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朱光潜先生似乎颇为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立场,他说道:“我接受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我过去的直觉创造形象的主观唯心主义。我接受了艺术为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为生产这两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原则,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我过去的艺术形象孤立绝缘,不关道德政治实用等等那种颓废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4]54对于朱光潜先生来说,已经不是如何阐明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给先前的理论找到唯物主义的解释。只有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在于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然而,朱光潜先生如何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黄药眠、蔡仪、敏泽、周来祥等就写文章批判朱光潜,依然把他看成是唯心主义。对朱光潜的批判持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朱光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已经转变了立场和思想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蔡仪早在1942年发表《新艺术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出版《新美学》(上海群益出版社)时就提出美在客观说。1948年发表《论朱光潜》(收入《蔡仪文集》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就对朱光潜的美学在主观说展开讨论,批评其为主观唯心主义。蔡仪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由来已久,且几十年经久不变。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蔡仪的美在客观说是最坚定明确的唯物论美学。在诸多对朱光潜的批判中,蔡仪的观点是最彻底和绝对的。在别人那里,都很难分离美与人的主观意识的关系,在蔡仪这里,主客观是分辨得极其清晰的。这在蔡仪批驳黄药眠的那篇文章《评“论食利者的美学”》(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12月1日)中表达得很清楚。朱光潜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发表后,率先起来批判朱光潜的是黄药眠,他的文章(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的题目“论食利者的美学”就有战斗性,对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开篇就大加挞伐,他说,朱光潜的学问看起来很渊博,其实“像用许多破烂的碎布勉强连缀成破布片”。他表示,他不打算用“我们的观点”去批判朱光潜的学说,“只是先用他自己的话来揭露他的学说的虚妄”。 在那个年代,朱光潜这样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山人物,因为被看成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代表,黄药眠就可以指斥朱光潜的学问是“破布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实在令人惊异,政治上的正确占据了真理的地位。这些美学讨论的基础与前提,还是政治批判。黄药眠自以为站在唯物论和劳动人民一边,但在蔡仪看来,黄药眠与朱光潜并无本质区别。蔡仪认为,黄药眠在批判朱光潜的主观唯心主义时,他自己也不能否认美与人的主观原因的决定关系,这就依然落入朱光潜一样的唯心论。黄药眠认为,“美学评价”的根据是“生活理想”,梅花的“美学的意义”则是由于人把梅花作为自己性格的象征,用以借物抒情来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的缘故。既然认为梅花的成为“美学对象”没有它本身的原因,只是人的主观的原因,这就等于说客观事物本身并无所谓美,只是被人认为美才是美的,也等于说美是主观决定的,美是主观产生的。蔡仪由此认为,“在美学思想的基本论点上,黄药眠和朱光潜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蔡仪由此写道:“自然我们也承认人之所以认为某一对象的美,是和他的生活经验,当时的心境及他的思想倾向等有关系。但是对象的美如果没有它本身的原因,只是决定于人的主观,所谓‘美学评价’也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主观的根据,那么美的评价也就只能是因人的主观而异,既无是非之分,也无正误之别,美就是绝对地相对的东西,这就是美学上的相对主义。实质上也就是美的完全否定,是美学上的虚无主义。”[5]8 蔡仪的观点遭到朱光潜的批判,朱光潜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5日)中把蔡仪的观点归纳为三个要点: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一)美与美感是对立的,美是客观存在,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法则,是第一性的,美感是主观认识,是第二性的;美可以引起美感,但是美感不能影响美,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 (二)美的理想,生活经验,心境,思想倾向等等都是主观的,对于人之所以认为某一对象的美有关系,这就是说,与美感有关,与美无关。人可以借物的形象来抒情,但是这种形象是人自己情趣的幻影,不是真正的物的形象。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 (三)承认事物的美有它本身的原因,美的评价才有客观的标准,才有是非之分。 朱光潜对“客观论”有切肤之痛,应该说他对蔡仪的“客观论美学”的概括是很全面和准确的。蔡仪的美学在当时被群起而攻之,被批判为“机械唯物论”,如果按照他的美的客观性如此绝对,那绝大多数人都与唯心主义脱不了干系。这是参与讨论美学的人所不能接受的。朱光潜现在有备而来,他不再是从他旧有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知识体系来批判蔡仪,他也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角度来批判。他肯定蔡仪试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映论作为美学的基础,走唯物的路向,但他指出,蔡仪的看法离真理还有距离,因为蔡仪只抓住了“存在决定意识”一点,而没有重视“意识也可以影响存在”。朱光潜说:“美感和艺术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有它的社会性,所以它的活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活动。”因此,蔡仪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有时不免是“片面的,机械的,教条的,虽然是谨守唯物的路向,却不是辩证的”[6]19-20。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对蔡仪的客观论美学的归纳,朱光潜先生当是最为透彻,只有他能感受到那种客观论的根本问题所在,如果不将蔡仪的客观论定位在机械教条上,那么朱光潜即使强调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美学观点,也没有生存的余地。从这里也可清楚地看出这场美学讨论是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的框架里作茧自缚。其要点不在美学观点的深入或精辟,而在于认定谁是唯物唯心,谁是主观客观。 二对政治语境的僭越:美在主观说 也许最令人惊异或意外的在于,在50年代,还有人公开主张美在于主观的观点。朱光潜的主观论(美在主客观关系说)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难道还有自撞南墙的人吗?吕荧、高尔泰就是这样的代表。1956年的百花特殊氛围当然起了作用,但美学论争的特殊情境也才有可能产生如此胆大妄为的理论观点。也许是因为“美学”才使其政治上的僭越不那么过分。 吕荧早在1953年撰文《美学问题》(原载《文艺报》,1953年第16期),批判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吕荧明确反对“美在客观”的论点。他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7]5“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美的观念因时代、因社会、因人的生活所决定的思想意识而不同。”“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7]61957年,吕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美是什么》一文,又进一步论证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他说:“我仍然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吕荧也并非胆大妄为,他依然是在引经据典,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来论证,他把蔡仪打入折中德国古典唯心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阵营里去。尽管吕荧的理论后盾有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论述,也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经典命题,但吕荧的观点仍然被普遍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吕荧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他还是始终不渝地与他人论战。 吕荧的特立独行和顽强不屈,还表现在他对“胡风案”的态度上。吕荧早在1937年就与胡风关系密切,后来过往甚密,但奇怪的是,胡风集团名单里居然没有他的名字。一般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迎头冲上去。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家协会主席团召开联席扩大会议,郭沫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他做了题为“请依法处理胡风”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报告,第一次公开透露出胡风等人已经遭受的结局。现场700多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举手通过了把胡风开除出文联和作协、并依法惩处他的决议。接着,有20几位代表起来发言,表示完全支持上级的决定。这时吕荧走了上去,他坐到了郭沫若、周扬的中间,对着话筒,振振有词地说,“胡风不是政治问题,是认识问题,不能说他是反……”。吕荧的话未完,会场在惊愕中乱成一团。吕荧此举,与他平时寡言少语相去甚远。捍卫者急忙跳上台,众人发出狂哄乱噪的斥责声,吕荧被带下台去,遭受软禁,一年后才恢复行动自由。这就是主张“美是主观的”的人在另一场景中的表现,敢于持此说法的人,在那个年代,绝非常人。 另一位主张“美在主观”的人——高尔泰,其性格遭际与吕荧相去未远。高尔泰1957年2月在《新建设》上撰文《论美》参与美学讨论,主张美是主观说,因其观点鲜明且敢标举主观说而闻名一时。他认为:“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由此可见,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对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给美以一种客观性的企图都是与科学相违背的。”[8]134-135高尔泰的论美,与其他人的行文文风颇不相同,他不引经据典,通篇没有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语录,只是以他自己的感悟直接表达。高尔泰随后写了《论美感的绝对性》,同样也是自己的直白语言,在这篇文章中,他也提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在生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观点,但他更多的是阐述自己的感悟,尤其是联系艺术创作,他认为艺术中的自然就是人化的自然,艺术的美就是艺术家的主观创造,艺术的美是属于那些能感受到它们的人们的。所以,“人的心灵,是美之源泉”[9]394。高尔泰在80年代出版有《论美》和《美是自由的象征》等美学著作,在青年中影响甚大,一度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齐名,称为现代中国五大美学家之一。高尔泰出国后,自90年代中期在文学杂志《今天》上连载《寻找家园》,其中书写了对家乡高淳的往事记忆,当然,更多写的是自己被打成右派后的劳改经历,那些经历写出一个倔强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专制时代的非人的凄楚境遇,也写出他的不可磨灭的那种生命意志和对人的尊严的坚守。这些散文迅速蜚声海内外,为历史和人性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三超语境的建构:美的客观社会属性 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英姿勃发,以其年轻睿智而又富有思辨的论说令人刮目相看。多少年之后,在整个80年代,李泽厚独领风骚,成为一代青年的思想导师,实属必然。李泽厚以康德的“主体论”作为引领中国80年代的思想解放的理论出发点。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之能显出理论背景的深厚,则在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思想的运用。这就是马克思那部手稿提出的那个著名公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①。李泽厚据此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可理解为“美的本质就在客观社会性”。这就使他与蔡仪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美在客观说”,与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的统一”,以及吕荧、高尔泰的“美在主观说”区别开来。李泽厚的这一解释,似乎使他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学说,又使他最不忤逆审美的个人经验。李泽厚以他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与名师大家论争而能独树一帜,堪称学术神话。李泽厚当时发表一系列重头文章,如《论美、美感和艺术》(原载《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原载《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原载《学术月刊》,1957年第10期),《论美是生活及其他》(原载《新建设》,1958年第5期),《〈新美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李自称写于1959年,公开发表于1980年出版的《美学论集》一书中)以及稍后论“形象思维”的有关论文。 李泽厚讨论美学问题也是从美感入手,这点他与朱光潜先生一样。朱光潜有感于批判者责难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他自己检讨认为,问题出在他讨论美从美感入手。李泽厚则认为,朱光潜的主观论,并不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重在以什么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李泽厚这样就使他的论述也从美感入手具有合法性。李泽厚解释美感的直觉内容具有社会生活的必然内容,他认为美感具有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统一的矛盾二重性。他的理论依据来自马克思的《手稿》的论述:“五官感觉的形成乃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也是80年代美学讨论中的经典名言,李泽厚早在1956年就发现了马克思的这一说法,这当然给他的社会历史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使他突然有了超出政治语境的理论建构。可以说,当时论争的各派,并没有全部吃准李泽厚的理论来路,对李泽厚的“马克思主义”将信将疑,但又苦于没有更为充足的理论准备,能与李泽厚抗衡。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语境是何等单薄!以李泽厚二十多岁的年轻新秀,在理论上就占据了上风。 正是在这样的批判性历史语境中,主观派和客观派都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从马克思的《手稿》中找到理论依据,他把主客观统一换了一种说法,用“客观社会性”来超越主客观的二元对立。如果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以学理的方式展开实践的话,李泽厚参与这次美学讨论或许可以说是成功的一次尝试,因为它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形式规划,而是实际论战的需要。这样的论战正好建构了一种语境,在这样的特殊的语境中,李泽厚形成了美感的“客观社会属性”的观点。这一观点并非是李泽厚单方面的理论臆想,而是依托于那样的语境才有的学理内涵。当然,李泽厚也强调审美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赋予它以社会历史实践的内容,这就去除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甚至自然美也是社会历史实践在起作用。他说:“人对自然的美感欣赏态度的发展和改变,就正是以自然本身对人的客观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改变为根据和基础。”于是他做结论说:“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美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社会属性。美是社会生活中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现实的存在。自然美只是这种存在的特殊形式。”[10]28-29 李泽厚把美的主客观问题,转移到美的社会性上来讨论,他的关键立论就在于美是客观社会性的体现。他说:“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即使这意识这情趣是社会的、阶级的、时代的。所以,就决不能把美的社会性与美感的社会性混为一谈,美感的社会性(社会意识)是派生的,主观的,美的社会性(社会存在)是基元的,客观的。”[11]60李泽厚强调美的社会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李泽厚的社会性还具有历史生成性,因为他要解决社会历史的审美经验的可继承性问题。他在这一观点上的理论依据,则是马克思《手稿》中所说的:“对象的现实处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都是人的现实……对于人来说,一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11]61。李泽厚后来从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的学说中延伸出他独特的审美“积淀说”②,既然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历史实践具有延续性,具有历史发展的生成性,对象化本身是具有成果积累的生成史。这样,人的实践的社会性,就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的双重特征,这就达成了主客观在社会性上的统一,在历史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所含有的主要的缺点,就在于把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方面和从直观方面加以理解,而不是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不是理解为实践,不是从主观方面加以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能动的方面竟是跟唯物主义相反地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被它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有真正现实的活动,真正感性的活动。”[12]122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几乎是李泽厚解释主客观在社会实践中的统一根本论点的理论出发点。也正因为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掌握,李泽厚才能强调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说穿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其实最接近朱光潜,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李泽厚把朱光潜的主观性改变为社会性。朱光潜与李泽厚都是强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朱光潜不愿把他的主体能动性社会功利化,而强调直觉,强调个体的心灵创造;李泽厚则要赋予个体经验以更为广大深厚的社会实践功能,并因此与客观物质世界达成统一。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今天看起来,李泽厚当年因强调社会性而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李泽厚的社会性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甚至包罗万象,这点肯定没有错,越是在复杂的结构中来讨论美的本质或属性,其涵盖面越广,内涵越丰富,当然也就更能立得住脚。美确实与主观有关,与客观也有关;与个人心灵创造有关,也与劳动实践有关;与当下的时刻有关,也与历史延续积淀有关。如此看来,美的属性关涉面太多,偏向哪一方面,都会出现例外,甚至,它总会有不可穷尽的例外。李泽厚的问题在于,他试图用社会性替代一切,涵盖一切,社会性过于强大,实际上压垮了或者去除了更为单纯的个人经验,去除了更为纯粹的心灵创造。他的“社会客观性”最终只剩下普遍性和历史性,它建构了一个审美的场所——实践,而无法对个体的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做出有效说明。社会性并不能统摄一切,还有不能被社会性统摄的方面,它还有必须分离出去的个别性、当下性和主观性。只是在五六十年代,李泽厚当然不能肯定这些方面的属性,这样就与资产阶级唯心论同流合污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美或许是不可定义的,因为它包含的方面极其丰富多样而又千变万化,任何一个定义都不可把它本质化和固定化。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在那个时期,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烙印,与劳动、与人民性、与现实生活都建立了直接的阐释关系,使得李泽厚的美学理论既具有政治上的相当的安全系数,又有相当强的阐释能力。当然,李泽厚的社会实践派的美学理论确实是极大可能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本土化最有效的学说。但李泽厚的学说具有左右的双重性,向右,他立即就越过马克思主义的边界;向左,则也容易被庸俗化和功利化。李泽厚因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力和康德的后盾使他的论述始终有一种哲学厚度,而在别的论者试图强调审美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就会有别样的效果出现。姚文元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也有引人注目的表现,他的《照相馆里出美学》(载于《文汇报》1958年5月3日)就突出普通群众的审美情趣,当然也使美学讨论沾染上庸俗社会学的色彩,由此往前走一步,美学就变成阶级斗争的学说。 50年代的美学讨论,因为政治化的语境,使学术讨论不能在学理的层面有效深入。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为了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朱光潜先生几乎可以说是作为引发争论的靶子,他的自我清算和对他的批判,都被政治声讨所扭曲。在那个时期,“资产阶级唯心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帽子及政治上的非法性,成为学术论争严重的障碍;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却又使论辩双方过分依赖经典语录,并不能越雷池多远,这些都深重地限制了学术的广度、厚度和深度。但不管如何,即使在这样的语境中,在这些束缚下,我们依然看到,中国的美学家们展开了积极的争论,在学术与思想相当封塞的情形下,在把审美的问题提出这一点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这些讨论的观点既依托于政治,也具有学理自身的实践性逻辑。为了批判朱光潜的主观论,于是有了蔡仪的客观说,为了反对蔡仪机械的客观说,因此有了吕荧、高尔泰态度鲜明的主观说,为了超出主客观,因此有了李泽厚的客观社会性的理论。如此紧凑的逻辑虽然未必是那个时候的应急式的论辩产物,有些观点在论争前就有酝酿,但这样的语境促使这些理论结成一个整体。当然,在这场讨论中,在政治压力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讨论中把审美的问题与个体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尝试。那些试图解释主观心灵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解释自然美与不同的阶级的普遍经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验结合的努力,都可以反映出那场讨论中的多样性。80年代的美学热,就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培养了一大批的美学家有关,也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理论的积累有关。 从总体上来说,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几乎承袭了五、六十年代的命题,从现实主义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道主义人性论、美学问题……到由此引申出的“人的解放”和“主体论”的时代命题,都可以看到80年代与五六十年代的直接呼应。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五六十年代,何来80年代?只是前者遗留的论题,在后者那里有了批判性的含义。而且批判性过于拘泥于对“极左”的对立面的反思,而并没有真正从知识上加以超越,实际上学术的进步,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如《手稿》)的解释;不再把唯心主义看成原罪的思想。80年代中期,李泽厚就主张要通过大量翻译西方当代学术成果,通过知识的更新来推进学术思想的进步。学术的进步,并不能仅依赖于“翻烙饼”式的(二元对立式的)批判,更重要在于知识更新基础上的批判与阐释共同建构起来的新的论域,由此才有学术真正的提升。 收稿日期:2016-12-21 注释: ①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参见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51页。《论美、美感和艺术》这篇文章附录有“补记”,李泽厚写道:“在国内美学文章中,本文大概是最早提到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企图依据它作美的本质探讨的”。 ②李泽厚在80年代写作《美的历程》提出“审美积淀说”,此说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但李泽厚的观点更主要的是来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而李泽厚对此的理解,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就初露端倪。李泽厚后来也十分强调“积淀说”,这与他在50年代美学讨论中的“积淀”不无关系。作者介绍:陈晓明(1959-),男,福建光泽人,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的研究。“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作者:汪敬虞中国经济史研究xx年02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 不久以前,作者收到伦敦大英博物馆钱币分馆高利辰先生惠赠他所编著的一部大型的香港回归中国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和汇丰银行发行的各种货币的历史图谱。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专著。它搜集了香港汇丰银行货币收藏处历年收集的、在香港以及中国其他各口岸发行的各种货币。在这里,高利辰先生除了对每幅图录作了详尽的说明以外,还对中国的货币沿革、特别是中国银两和外国输入中国的各种银元以及国内自铸银元的历史,作了系统而扼要的叙述。其中有许多货币可能是第一次公诸于世的。本文所要介绍的“同治银币”,就是其中之一。 “同治银币”是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而拟定的名称。它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间,英国本国政府和香港殖民地当局为了统一香港和中国币制在进行活动中所设计的多种银币。但是所有的“同治银币”并没有正式发行和流通。它的出世,只是昙花一现。从它的影响看,可以说是十分微末。毋足轻重,不值一提。那么,为什么我单单要挑出这个没有发行、并无实际影响的银币来加以介绍呢?是不是有点出于猎奇的动机呢?应该承认,有关“同治银币”的图案,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过去自己也没有看到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现在对此作一些介绍,也可以说是我写这篇短稿的动机之一。但是我之所以起意作一点介绍,正如本文的标题所示,是想通过“同治银币”计划的出笼和夭折这一件具体的事实,说明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写这样一段短短的叙述和分析,多少有一点见微知著的目的在内。如果“微”是指“同治银币”的影响,那么,这个“著”,我以为就是它的历史意义。 一 “同治银币”计划的出笼,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的1866—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1867年间,也就是同治皇帝登基以后五、六年的光景。主其事者,先是香港殖民当局通过北京英国使馆的引荐而进行的试探;后是英国使馆的直接发动,出面的是当时使馆汉文正使,后来为中国大名鼎鼎的威妥玛。 香港英国当局的活动,开始于1866年。这一年的5月7日,经过两年半筹备的香港铸币厂正式开工。工厂除了铸造在香港一地流通的银元和辅币以外,还开始试制以银两为单位的银币。开工3个月,就试制出来这种银币的样品,8月20日,通过北京的英国使馆,这种样品就选到了清朝政府的面前,并且主动作出继续提供这一项服务的表示。但是这个要求,立刻受到清廷的拒绝。银币的设计图案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然而香港当局并不死心。就在这年年终之际,他们又炮制了两套银币图案,并制成样品银币,再一次送到北京。这两套图案,都出现在高利辰先生的谱录中。第一套正面是“纹银壹两”四个中文字居中,周围是英文字“OneTael·Hongkong·1867”;第二套将“纹银壹两”改为“上海壹两”,并摆在四周,中间换成象征清王朝的一条盘起来的蟠龙。两种钱币的另一面,一个铸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一个铸上了英国皇家的甲胄和勋章。样式如下: 可以看出,这两套图案,都表明有迎合清王朝心理的动机在内。它们都以中文标明单位是银两,“这是要与中国的货币体系保持一致,希望中国人更愿意接受”。而第二套将“纹银”改为“上海”,更表明这是中国的货币。至于巨龙的设计,自然更是为了取得清王朝的好感和认同。而设计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和英国皇家的甲胄勋章,虽然有取得“中英平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因素在内,但也可能理解为中英亲近和合作的表示。总之,两套设计都是力图“说服中国政府使用这家铸币厂的产品的”。然而他们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这一企图的失败。 尽管香港铸币厂出师不利,英国的后续行动并没有就此停止,前面已经提过。这一次是北京英国公使馆的直接发动,出面的人物是它的汉文正使威妥玛。 威妥玛这个人,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者而言,是人所共知的。他是一个善于揣摸对方心理的交涉者。他既善于以此威胁清廷,又善于以此迎合清廷。也就是说,在好威胁的场合,就出之以威胁;在不好威胁的地方,则出之以迎合。 他在1876年代表英国政府为马嘉理事件同中国政府进行交涉时,在提出许多要求之中,有一条是中国皇帝下的谕旨,凡遇到“英国”二字时,必须抬头,“如不抬头,即为轻谩英国”。这一要求是清朝皇帝所最忌讳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不过是借此给清朝皇帝一点颜色看看,以便达到他真正需要达到的目的。在以后签订的烟台条约中,并没有这一要求的条款。但在第一端第六条中,却暗含此意,保持着威胁态势。也就是说,他善于使用威胁的手段。 同样,为了达到他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他也善于使出迎合的手段。眼前他所设计的银币图案,就是一例。拿威妥玛和香港铸币厂设计的两个图案一比,就一目了然。 首先,他取消了原设计中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也取消了英国皇家的甲胄和勋章的图案。一边倒,不要“平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其次,他取消了银币上所有的英文字码,使银币上是清一色的汉字。甚至行文的由右及左或由左及右,也表明他注意到了中国的行文习惯。第三,在取消女王头像和皇家甲胄勋章的图案以后,换上了双龙和八卦的图像。这是对清王朝最明显、最直接的迎合。以后,又作了一些改动,但主体部分,没有改变。这是改动以后的图案。参阅高利辰,上引书,第35页。) 尽管如此,威妥玛的计划,最终也没有得到清廷的认同。这不但使这个计划从此束之高阁,而且也使成立不到两年的香港铸币厂,由于少了这一笔满怀希望的生意而亏折,不得不停产关张,最终全部机器卖给了日本。 威妥玛之所以如此费尽心机地迎合清王朝,首先是为了英国在华势力的利益。为了扩大英国的对华贸易,从事这种贸易的英国商人要求有一个“能通行全中国各行各业的、可信赖的通货”,以取代换算复杂的银两制度。他们不相信中国政府会主动改变那种落后的银两制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朝野上下主动由政府铸造银币的酝酿时,他们还没有从以前遭受的挫折中醒过来。在威妥玛计划碰壁之后不到十年,上海英国商人就对中国建立铸币厂的议论,来了一个180°的转变。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认为替中国政府铸造银元,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他们只想“英国造币厂发行的银元能够进入它所能进入的各个港口通用,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诱使中国政府把它推广到中国内地使用。”而对“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由中国政府建立造币厂,或在中国政府管理下的造币厂在中国通商口岸发行法定铸币的任何建议”,都“不认为是适当的”。 当然,应该看到,外国商人的这种转变,是在中国政府不能“改变交易媒介混乱”的条件下。在这一点上,高利辰先生特别指出:“通常人们都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反对这一上海银两,乃由于它是英国人设计的。但实际上只是中国政府在此时对铸造银币不感兴趣”。清王朝对“英国人的设计”,不能说没有一点警惕。也就是不能完全“主随客便”。但是,从根子上说,清王朝“不感兴趣”,击中了问题的要害。这从历史的实际发展中,可以得到证实。 在中国货币的流通上,用银的历史,由来已久。历史记载中的银饼、银锭、银铤、银豆、元宝、锞子等等,都是银币的名称。它是有别于当时外国流行的银元,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中国货币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银元,是来自国外的舶来品。开始于15世纪末的银元流通,一是来自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二是来自与澳门葡萄牙商人有交往的日本。这方面的情况,过去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人们都已熟悉,这里就不去多说。应该指出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对入主中国的满清而言,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很自然地被看成是不合“祖宗成法”的“夷钱”。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的1833年,一位有心放眼看世界的先进者林则徐,在他的请自铸银元的奏疏中,不得不拐弯抹角地说:这是“推广制钱之式以为银钱,期于便民利用,并非仿洋钱而为之。”不敢明言“摹仿夷钱”,改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祖宗成法”,自取罪戾。尽管如此,他的主张还是被户部“议驳不行”,并且获得了道光皇帝“太变成法、不成事体”的指斥。 当然,对清王朝而言,也有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政策的一面。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各省地方公铸和私铸银元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到了19世纪末叶,社会的激烈变动,逼着清王朝不变也得变。当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厂用机器自铸银元上市,“与洋银一同行使”时,朝廷中与社会上已经看不到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了。进入20世纪以后,在外国的压力下,清王朝在辛丑和约的中英后续商约交涉中,终于同意“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中西矛盾,暂时趋于统一。 二 在香港的币制问题上,不仅存在中、西的矛盾,而且在英国内部、在英国本土政府和香港殖民当局之间,也有一个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而这一矛盾,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这里接着提出一点个人的初步认识。概括地说,这一对矛盾,又和中英之间的矛盾密不可分。这仍然需要从威妥玛的活动说起。 为什么威妥玛对“同治银币”如此热衷呢?作者认为,它“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不仅说明英国力图改进中国的币制,以适应其在中国经济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货币制度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经济结构对外来的资本主义势力的难以协调。这种磨擦和抵触,导致英国在它殖民统治的香港,不得不延用银元而不能实行母国的金镑货币制度。” 从历史上看,中国和英国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货币制度。英国在1816年实行以金币作为单一主币的金本位制,是资本主义世界首先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中国则基本上实行铜、银并存的货币制度。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虽然有以“金”字来表示价值,甚至可以作为某种支付和贮藏手段的记载,但作为流通手段这一货币的主要职能,黄金是不具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黄金还不是货币,至少不是“十足的货币”。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银本位本身,又有它的极端复杂性。以银两为单位的银锭,在秤、色两方面,都存在繁琐复杂的标准。既有诸多不同的秤砝,又有各种繁复的成色。特别是在16世纪下半期,以西班牙银元为主体的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流通领域以后,又多了一重换算的障碍。当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早期的明朝万历年间,在中日海上贸易中,就曾经有过中国商人将出敏丝绸所得之倭银,令银匠在船倾销溶化,为此,船中设有炉冶、风箱、器具等,“各商觅聋,多至数倍”。居于次要地位之中日海上贸易如此,占居主流地位,通过菲律宾开展的中国—西班牙之间的贸易,想来也不会例外。正如高利辰先生所说:“进入中国的银元,绝大多数都熔化为银锭”。“局外人看起来,好像是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银币,实际上他们不过是采用银元作为银锭的另一种形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至少在外国银元进入中国的早期是如此。 可以一目了然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威妥玛设计的“同治银币”所要清除的障碍。因为19世纪60年代的大英帝国,已经不复是16世纪的西班牙,更不要说东方的日本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为大英帝国扫除中英贸易障碍的威妥玛计划,却没有得到它本国顶头上司的认可。这一意见的对立,出现在伦敦英国政府的殖民部和财政部与香港英国殖民政府以及随之出现的大批殖民地银行之间。意见的不同,来源于双方视角的各异。香港面临的是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联的中国广褒市场,它的目标集中于中国一地;而伦敦面临的是大英帝国旗帜不落的整个世界,它的视线放眼于全球。 这一分歧的产生和演进,实际上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当英国占领香港之日,登上这个小岛的第一批英国商人和殖民者,在他们同中国人做买卖、谈生意的时候,第一关就是要丢开他所熟悉的英镑、先令和便士,去见识见识在银戥子上称银锭的本领。他必须扔掉“大不列巅的记忆”,换上中国市场成规的学步。 然而,在大英帝国伦敦总部最初的心目中,“大不列巅的记忆”,是万万不能丢掉的。中国的习俗固然要照顾,但那是第二位。举一个和中国皇帝行为相类似的例子吧:1844年香港出现了伦敦皇家铸币厂铸造的两万枚皇冠银币,规定一个银币相当于4先令4便士,付款可以用银元,但计价得按英镑合算。这看起来好像是自找麻烦,而这正表明“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英国政府的坚定意图是:香港的货币制度必须建立在英镑、先令和便士的英国体系之上。”正如1844年11月28日女王发表的诏书所要求的:“香港的法定货币和价值标准,必须与英国的其他海外属地相熔合,同为一体。” 但是,形势比人还强。现实的要求也不是一纸女王诏书所能阻止的。“大不列颠的记忆”敌不过“中国的习俗。”到1859年罗士敏出任香港总督时,新的大局已经形成并且稳定下来。在这个后来被尊称为“香港通货之父”和“改革的倡导者”的努力下,英国政府终于在1862年同意这个殖民地单独使用银元,也就是正式建立银本位制,放弃金镑制的使用。银元终于正式成为香港的法定的通货单位,亦即法定的记账单位和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密切相关的两件大事,都在这位革新者任期之内先后出现的。他是英国派出的香港总督中第一个把视线移向中国商业利益的“先见之明”者。这两件大事,一是执香港金融牛耳的汇丰银行的成立,一是“出师未捷身先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香港铸币厂的短暂存在。 汇丰银行的出现,是独立的香港货币体系最终完成的一个标志。它是众多的以英镑为资本单位的英国在华的汇兑银行中第一个以银元为资本单位的首创者。在汇丰银行1864年的注册执照中,特别规定银行有发行钞票的权力。1865年一开业,香港总行就立即发行以银元为单位的钞票。从1867到1874年,七年之中,汇丰银行的钞票由120万元上升到220万元。它在华南一带,得到广泛的流通。1874年丽如、麦加利、有利和汇丰四大英国银行的钞票发行额,汇丰一家占51%以上。有三十年发行历史的丽如银行,反不及汇丰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在1864年汇丰银行的发起书中,有一段恰当的解答: “在这个殖民地[香港]筹建一家地方银行,连同在中国最重要的[口岸]地区设立分行,是很长很长时期以来的一个试图进行的计划。” “目前在中国的[外国]银行,只是总行设在英国或印度的分支机构。它们的主要目的,局限于本国和中国之间的汇兑活动,很难满足本地贸易的需要。而这种贸易,同过去几年比较,已经变得这么样地广泛和多样。” “汇丰银行的成立,在于“满足这一项绝对的需要”。当时间进入90年代以后,汇丰银行包揽了外国殖民地银行在中国的汇兑、存款和商业放款的绝大部分,包揽了发钞业务的绝大部分,还包揽了中国政府外债发行业务的绝大部分,以后又陆续包揽了中国关税和盐税的存放业务。也就是说,它在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市场以外,又进一步涉足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的控制。一句话,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定向的外国银行。 当然,汇丰银行营业环境的顺利,营业实绩的繁荣,从根子上说,是脱离不了大英帝国背景的。“汇丰银行是在两个世界生存并且昌盛起来的。一个是中国和白银的世界,另一个是伦敦和金镑的世界”。而且“伦敦和金镑的世界,”说到底也是支持汇丰银行这一活动的。不过十年的时间,我们就开始看到风向的转换。这时香港铸币厂是早已不存在了。但是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英国[皇家]铸币厂发行的银元将取得使用它的每一个人的信任。”人们都“无限期望看到英国[皇家]铸币厂发行的银元能够进入它所能进入的各个港口通行通用。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诱使中国政府把它推广到中国内地使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写到这里,我们需要回头看一看为什么香港铸币厂取得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局。 前面提到,香港铸币厂是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工的。开工不到两年,便于1868年4月停工。在接任的总督麦当奴和英国政府的共同指使下,全部机器,以六万银元的价格出卖给日本政府。它的昙花一现,从事情的意义和影响看,却很值得多说几句。 香港铸币厂之所以停工以至最后出卖给日本政府,从当时主管这个铸币厂的香港殖民当局的议论中,可以看出:这是由于铸币厂不能给香港殖民当局带来他们原来期待的利润。我们在上面说到:明清之际外国银元之进入中国,与其说是货币的流通,不如说是银块与中国出口商品的交换。中国出口商人计算盈亏,不在银元的多少,而在银元所含白银的多少。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中国对日贸易的商人之所以熔化银元为银锭,也就说出了这个道理。对于这一点,香港殖民政府是视而不见的。他们不懂得中国社会对传统银锭的偏好,只知道在银元的外表形式上下功夫,以为这样中国商人一定乐于使用。以为香港铸币厂的银元一出,当时在香港货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墨西哥银元就会被赶出香港,退出流通领域。他们完全忽略了银元的含银量这关键的一着。尽管银元外表好看,但每一个银币的含银量却较墨西哥银币少了三英厘,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当墨西哥银元出现升水之时,香港铸币厂的银元,“仍只能折扣行用”。在这种形势之下,香港铸币厂只得关闭出卖。 以“中国定向”的汇丰银行,洞察到这一点。它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银元制的重要。在1864年的发起书中,就特别提出在香港设立铸币厂的问题。要“以合法的货币的适当供应,使一个地区的银行中介有效地完成它的活动。”它一方面反对不顾历史和其它方面的条件在香港实行中国历史传统积留下来的陈旧繁复的银两币制,另一方面也反对不顾地理和其它方面的条件在香港实行英国本土的金镑币制。它在实行币制上体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有效地适应香港这个殖民地的环境,最顺利地开展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从而最迅速地发展和提高自己在香港的经济,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地位。 当然,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世纪80年代起,一直到20世纪初叶,由于世界白银产量的相对增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全球银价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使得香港的一些商人,面临一个极其不利的环境。和银元本位决裂的呼声,在香港一部分商业界中间,又响了起来。1903年2月,以香港九龙码头及货仓公司为首的一部分商人直接向香港总商会反映,要求香港的货币与中国的币制彻底“决裂”,而把“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金镑作为这个殖民地的法定货币”。但是这时反对的声浪,迅速被矛头指向反对者的更大声浪所掩没。这时站在反对者面前的,已不止是汇丰银行一家,而是在汇丰之外,还有有利、麦加利、道胜、横滨正金等大银行的联合阵线。而接受他们提议的香港总商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也站在他们的反对方面。 高利辰先生说得好,“在中国货币使用的混乱中,香港选择了银元作为它自己的货币体系的基础,这是十分明智的。这个殖民地只能选择与中国通货有直接联系的货币制度,因为同中国的贸易联系,带来了香港本身的存在。当然,由于选择了银元并且与之紧密结合,这也使得这个殖民地和它的银行碰到一些新的问题。但是它能由此避开在本世纪的前进中,中国的货币制度被迫掉进去的无底深渊。” 三 以上我们从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和英帝国内部、即殖民地母体的伦敦和殖民地香港之间的矛盾。从上文可以看出,英帝国内部的矛盾,是比较容易解决和取得一致的。而中英之间的矛盾,则呈现出十分复杂而长期难以解决的形势。就拿刚刚提到的汇丰银行的发起书来说吧,我们引用的那一段话,实际上并不完整。因为下面还有一个子句,我们在那里予以省略,没有翻译出来。那就是有了银元这一合法的货币,“还可以使现存的买办制度,至少就和货币有关的方面而言,不再存在,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这样也就保证银行逐渐成为和贸易有联系的货币运作中的唯一中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从这一段话看,外国企业和中国买办之间,显然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就汇丰银行而言,它认为自己就是“唯一”的“中介”,不希望买办再参预其间。有的外国在华商人指摘中国买办,简直就是“暴君的统治”。 这是从何说起呢?买办不是为外国资本和资本家服务的吗?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不是谁也离不开谁吗?怎么外国商人倒反对起买办制度来了呢? 不能说这不是他们的真实态度。他们吃尽了中国当时币制的苦头,受尽了各种银两成色定和换算的困扰。19世纪60年代以前,外国商人“对中国银块知识的缺乏被认为是他们依靠买办制度的原因”,同时也是当时不能直接同中国华北[口岸]开展贸易而必须间接通过上海去做生意的困难所在。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命运,可以说是掌握在这些中国买办和看银师的手里。他们同中国买办和看银师的矛盾,是客观的存在。 然而,他们之间利益的一致,也是客观的存在。当中国币制的现状未能改变之时,外国商人离开了买办和看银师,就寸步难行。这时令他们头痛的买办,又是他们不得不多方维系的合作者。汇丰买办在银行中的地位,由一个下级的雇员可以上升为一个实质上的平等“伙伴”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乃至企业的共同经理。它的上海分行第一任买办王槐山在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中,因尽量缩小银行的亏损而受到董事会一万元的巨额奖励。他在汇丰银行的股份,是350股的大户。与分行经理麦克莲、嘉谟伦在一个水平上,他在汇丰上海分行中的地位,相当于洋经理的地位,至少是接近于这个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横在汇丰银行面前的中国币制,可以产生多么大的作用。当他们寄希望于币制改革之时,买办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凶恶的暴君;而当他们面临币制改革无望的局面时,买办又一变而为不可或缺的伙伴。外国商人在他们刚进入中国的19世纪60年代以前,口口声声地喊冤诉苦,拆穿来看,原来就是这样。 中国方面,同样也有可加以解剖透析之处。 我们在上面曾经指出:入主中国的清朝皇帝,对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认为是不合祖宗成法的夷钱。只有银两制才是合乎祖宗成法的币制。因此,尽管银两制存在许许多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弊端,第1卷,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31页。)却一直延续下来,不许有丝毫的改动。类似这种不合祖宗成法的事由,可以说俯拾即是。铁路的不许兴建,最初就是以妨碍祖宗坟墓为借口的。一直到外国铁路引进中国15年之后,唐胥铁路临近开办之时,清延上下仍有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为由,反对蒸汽机车运行的保守势力的存在。直到换蒸汽拖动为驴马拖载,始得邀准运行。铁路的引进如此,其它新生事物的引进,都会程度不同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局面。 然而,祖宗王法也好,祖宗陵寝也好,这些引以为行动的口实,其实都是一层幌子,它掩盖了事物的真像。 清王朝为什么到了形势已刻不容缓,却仍要坚持那一套落后的银两制度呢?真实的原因何在?它的着眼点,其实不是要维护什么死过去了的祖宗的王法和陵寝,而是要维持活生生的王室赖以生存的赋税。清王朝越是手头拮据,就越是需要在赋税收入上打主意,越要千方百计维护那早已过时、却仍然有利于维持王室收入的银两制度。 银两制加重老百姓的交税负担,这一大弊端是尽人皆知的。不但身受其苦的中国民人有切肤之痛,就连稍有留心的外国人对这一弊端也洞悉会遗其内幕。熟悉中国内情的英国人马士举了一个有名的例证,很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道:“中国白银货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国不下有几百种标准,就在一个地方也会有十几种标准,彼此相差数额可以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甚至库平银,也仅在帝国国库方面使用,它在国内其他各地只是一种会计上的货币。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库平银折合铜钱的兑换率是每两2600文,从铜钱再往回折合库平银的兑换率却是文,因此,一笔两的税款,经过折合就要交纳两。”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原来祖宗王法遮盖了这样大的经济实惠。那些不争气的子孙,自然是不会轻易松手的。 然而形势总是比人还强,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在举国上下、朝廷和民间经过频繁的争论和试行的过程中,两广总督张之洞终于在1887年奏准设立使用机器生产的广东铸币厂,并于1889年开始铸造银币,次年流通于市场。这一点,上面也已提到。 尽管如此,银两制的弊端,并没有随之得到解决。 当官铸银币上市之初,朝廷也曾寄予很大的期望。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就说:“粤铸银元津市一律行用,与英洋不殊。想沪港各口岸,亦当通行无滞矣”。此后不久,湖北、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纷纷仿效。京师则“饬下户部购买极大机器”,鼓铸银钱。“用粤、鄂铸成之式,铸成以后,颁发各省,特谕天下,一体通行。各省亦一律鼓铸,以资利用。”官铸银元,一时成为风气。然而弊端亦由此而起。 首先,各省之所以纷纷仿铸银元,口头上都是为各自一方的“便民”着想,实际上促使他们竞相出场的动力,四个大字便可以概括,那就是“铸造余利”。在19世纪90年代之初,热衷于此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说道:他之所以要多购机器,兼铸银元,目的是“庶以制造银元之盈余,补鼓铸制钱之亏耗。”同一时期,北方的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则说:他营建的铸币厂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铸出大小银元十四万元,通盘勾稽,”不但“不致亏折”,且“尚有盈余”。他认为“东三省地方辽阔,如能川流行使,获利无穷。”至于张之洞首创之广东铸币厂,在最初的17年中,包括银币、铜币在内,共获利775万余两,盈利之多,为各省冠。 1894年御史易俊奏请于商贾辐辏之区,招集股分,购置机器、官督商办,以济圜法之穷。朝廷命南北洋两总督刘坤一、李鸿章发表意见,提出应对措施。刘坤一原来是“专主官办、不主商办”的,认为“事关国家铸币大政,断难假手民间,致滋流弊。”此时却派专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在沪部署一切,议有章程十条”,其中第一条就是“议定筹集商本三千股,每股计银一百两,共集股本三十万两。”所有局务“拟归商办”。至于李鸿章,他原来就不反对民间资本的筹集,此时更“禀定集股三十万,在津建厂置器设局开办”。入股者“除按年照取官息一分外。再行照股分红。”所有这些,都是在“济圜法之不足”的名义下公开进行的。 这样的一轰而起,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张之洞是银元制取代银两制的首创者,1904年在批评银两制时,他曾说过:“中国向来官民行用,俱系生银,各处平码参差,并不一律。遵用库平,其成色纷歧,名目繁乱,以致钱商市侩得以上下其手。操纵渔利,于商民均有窒碍。”这里的批评重点似乎摆在“官民行用,俱系生银”上面。然而不过一年,办理财政事宜的军机大臣庆王奕劻却说:各省“所铸银元规模绝异,成色分量又不免各有参差,以致民间显分畛域,此省所铸往往不能行于彼省,仍不如墨西哥银元之南北通行。”这里又把批评重点,移至各省新铸银元成色分量的各有参差上面。中国的一位已故货币史专家魏建猷先生在将近半个世纪后写的一本专著中带有总结性地说道:“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清季银元的铸造权始终是分属於地方封建势力的各省督抚。各督抚自由设局铸造,中央政府无力过问。各督抚为着自身一时的利益,不惜减低成色大量铸造。所以数量既无限制,成色尤不能一致。因此币面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很大的差额。清代自铸的银元可以说始终没有照币面价格行使过,在计算的场合和生银并没有什么差异。”“银元制度要达成它的历史任务,自然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魏先生指出清末各省当局的权轴自为,这是独到之见。但封建势力之不限于地方,对中央政府不作分析,则是其所短。倒是远离中国的高利辰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要言不繁,说到了是处。他在其大著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一直到1950年代,当人民币这一人民的货币确立之前,中国始终缺少一个统一的国家货币,尽管在1935年,[中国政府]曾经作过巨大的努力。”这里的“巨大的努力,”指的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法币政策”,“努力”的结果,是法币的发行,最后达到天文的数字,法币本身变成废纸一张。 总起来说,货币制度反映了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而政策措施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晚清以至民初,中国面临落后的货币制度,谈到底是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反映了落后的经济基础。当中国的社会经济还处在落后的状态时,要改变这种状态,不但面临崩溃的封建王朝和分裂割据的军阀统治无能为力,就是入侵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最初多半也要经历一个适应甚至可以说是迁就的过程。刻着蟠龙、八卦和“中华通宝”字样的同治银币,就是一种迁就。同样,不用蒸气而套驴马牵引铁路车箱,这也是一种迁就。明明是银元,却硬要标上“银壹两”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因为只有这样货币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明明有铁轨,又硬要套上牲口去拉车箱,因为只有这样货物才能在轨道上运转。即使这样迁就,过程还是不那么顺利、通畅的。货币方面,同治银币的结局,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这里再补充说几句铁路方面的遭遇,它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主题讨论的认识。 清末光绪初年,亦即1880年代之初,由于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请筹造清江浦至师京的铁路,在清廷上下引发了一场有关铁路修建问题的争论。在这场相当火热的争论中,一位曾经“出使西洋”,但却坚守中国传统的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站在反对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兴办铁路“计势之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的长篇大论。这25条反对意见,有许多迹近天方夜谈。如说外国“洋兵水瓢药袋与其所持器械,旦晚恒附于身,虽家居寝食而不废。此外无所谓军装,即远出战攻,亦露处而无须帐幄。是以一火车辄度百余人。华兵固不能如其简便也。”把这一点也作为修铁路不可行之一条根据,真是亏他想得出。但是,从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问题这一角度上看,这三个方面至少各有一条值得提出来,议论一番。这里也不妨录出原文,供大家共同赏析。 在不可行者八条中,有一条原文是:“西洋铁路既由商民凑股为之,则在事之人,莫非自治其事之人。修途造车,在在结实。与中国之付诸委员吏役视为官事而徒存其状貌者不同。”“矧火车机器购自外洋,道远而无从稽核,其不以一报十者几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盖方今所谓制造,若此其不足恃也,岂火车铁路一事独能有实际乎?” 在无利者八条中,有一条原文是:“或曰:‘中国业已开矿,无火车则盘运艰难,罔以济用,盍谋所以便之’。不知中国开矿,非自今始也。周官仆人,掌金玉石锡之地而为厉禁,以时取之。汉有铁官者丸四十郡,唐初银冶五十八家,宋初金冶十有一,银冶八十有四,明代陕西、浙江、福建、湖广、云贵皆有炉冶矿场”。“然未尝藉火车以致之也。使因开矿而造火车,则是耗无穷之资财,博有限之矿课,其利安在?” 在有害的九条中,有一条原文是:“乡僻小民百亩之入以养十数口,犹有余财。其居近城市者,则所入倍而莫能如之。通都大邑则所入数倍而莫能如之,何者?商贾所不到,嗜欲无自生,粝食粗衣,此外更无他求也。今行火车,则货物流通,取携皆便。人心必增奢侈,财产日以虚糜。”“中华以俭为宝,自火车既行,西洋各货流入内地。人虽知其无当日用,而心好之,遂以穷匮。是流通之弊得铁路而益助以为虐。” 停留于原始,停留于落后,停留于“付诸委员吏役视为官事”与衙门一体看待的工厂;停留于火车铁路之不能“独有实际”;停留于宋、明之手工矿业、停留于唐之银冶、汉之铁官、乃至“掌金玉石锡之地而为厉禁”的周官仆人;停留于“粝食粗衣”之“乡僻小民”生活水准;拒绝“货物流通、取携皆便”之现代交通。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受到刚刚“出使西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归来的政府大员的称赞。而正是受到像刘锡鸿这样保守分子称赞的社会,使得19世纪末叶走投无路、面临崩溃的清王朝,不但在1880年代不能接受刘铭传提出的清江浦至京师的铁路计划,也使得它在此之前十年,不能接受威妥玛提出的“同治年铸、中华通宝”的银元币制。 归根到底,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展生产力以改变落后的经济基础,这是昨天的中国奋起以追,然而实现无由的道路,也正是今天应该加快步伐迎头赶上的道路。 最后,说一点题外的话。这篇短稿,只是就高利辰先生全书中很小的一件事情谈谈自己读书得到的一点启发。它远不足以介绍本书的全部内容。而本书的内容,极端丰富。正如著者在引言中所指出的,“它的目的,是就所提供的资料,既阐述货币在汇丰银行史上的地位,又阐述汇丰银行在货币史上的地位。”它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讲述货币在远东的发展”。因此,我的介绍,对应本书的内容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不言而喻,我个人期待有更全面的介绍和阐发,以引起学术界对这一下了很大力气的著作的重视。作者介绍:汪敬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作者:郭杰文学遗产1999年07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 细心阅读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可以发现,对话问答之体,是其中并不罕见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对这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表现方式,历代学者尚未作过比较集中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诗经》研究中一个有待弥补的缺憾。本文试图承担起这项任务。 通过两个人之间彼此对话或相互问答的对唱来抒发情感、表达意思,本是民间歌谣中经常采用的韵味隽永的艺术方式,这在古今中外带有普遍性,而在生活方式相对原始的民族则更具典型性。据典籍载述,中国古代保存较多氏族文化遗俗的苗人,“未婚男女吹芦苼以和歌词,谓之跳月”;“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又谓跳月”。这种对话问答、互歌对唱的民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并且被人类学家真实地记录下来:“‘先基’广泛地流传在阿细人民口头上,传统的表现形式是对唱。”“村寨里,山林间,男女一对或成群的相对了,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或灵感,他们带点比赛性质似的运用他们的才智,汲取悠久的民族的记忆,唱个不休,达到互相求爱的目的。”如果说,诗歌——其初始形态当然就是原始时代的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那么对答之体则显然是诗歌艺术中最古老的表现方式之一,正如金克木先生在对古印度史诗中对话体作精辟分析时所说:“从文学形式的发展来看,对话体是很早就被应用于文学方面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由此可见,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普遍性质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也许人们禁不住要问,原始的歌谣,何以会如此广泛地采用对答之体作为一种主要的表现方式呢?这里,我们至少可以举出两点原由:首先,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歌谣原本诞生在早期人类基于生存实践所必需的交往活动中。《淮南子·道应训》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段话虽然指明汉代之“今”,但却揭橥出诗歌起源的一般规律,所以众多文学史著作以此为例来说明原始歌谣的起源。其中“前呼邪许,后亦应之”二句表明,就其内在生成机制而言,歌谣应该是彼此交流的“对话”,而不是沉思默想的“独白”。其次,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早期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对话问答的过程中进行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问和答,是最初的思维活动。在原始时,要思维,就必得有两个人。……在一切古老的和感性的民族那里,思维和说话是一回事;他们只有在说话时才思维,他们的思维,仅仅是交谈罢了。”这段论述是令人信服的。如果还允许略作补充的话,那么我想说,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对话问答,据大量人类学资料证明,其实主要是靠“唱”的方法,即以歌谣的形式来完成的。以上两点,为我们透彻地理解对答之体在原始歌谣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提供了历史的和逻辑的依据。 虽然《诗经》自汉代起就被尊奉为“经”,以致形成“《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说法,但实际上其中却保存着大量出自民间、成于众口的歌谣。朱熹在《诗集传序》中曾正确地指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即使大、小《雅》中那些明显出自上层贵族之手的诗篇,在表现方式上所受民间歌谣的影响也是昭然可见的。《诗经》作品不仅有许多采用了民歌常用的对答之体,而且还有一些直接反映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相互对答唱和的实际情形,这在作品本身和对唱习俗的双重意义上,成为研究上古诗歌的可贵历史资料。让我们且看《郑风·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关于这首诗,《诗序》认为是讽刺“君弱臣强,不倡而和”的现象;毛传也认为诗中反映的情况有悖于“人臣待君倡而后和”之礼。虽然他们都注意到诗中相邀唱和的特征,但误将唱和双方当作君臣关系,犯了汉儒说诗牵强附会的通病。倒是朱熹别具只眼,他在《诗集传》中径称“此淫女之词”。撇开其道学腔调不论,他关于本诗内容的把握可谓一语中的。这确乎是一篇表现男女情爱内容的诗歌作品——一位热情坦露的女子请求心上人儿与她共唱恋歌。此诗本身虽不是对答之体,它却反映出《诗经》时代的人们曾广泛采用彼此唱和、相互对答的形式,以表现身边的生活、抒发心中的情感。而这与前述苗族民间男女对唱的“跳月”习俗,又是何等的相似。《陈风·东门之池》也属于同类的作品,其首章云: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朱熹认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此亦男女会遇之词”,也是非常精当的。诗中“晤歌”一词,据郑笺云:“晤犹对也。”亦即“对歌”之意。不过与《郑风·萚兮》有所不同,此诗中希求对歌的却是一位男性,他深深爱慕着那位美貌端行的淑女,切盼与之对歌一曲,相诉衷肠。 如果说《萚兮》、《东门之池》等篇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答唱和的实际情形,那么《诗经》中还有一些作品,则在不同程度上具体采用了对答之体的表现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中,有的通篇记述了彼此对答的原词,也有的只是把对答作为叙事过程中的局部插曲;有的像苗族“跳月”那样侧重表现男女情爱内容,也有的则由此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它场合之中,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对答之体的表现功能。例如《郑风·女曰鸡鸣》,就是通篇记述男女对答之词的典型作品: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序》云:“《女曰鸡鸣》,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郑笺云:“此夫妇相警觉以夙兴,言不留色也。”他们虽然承认这是男女对答之词,但为“温柔敦厚”的诗教所蔽,硬将诗篇与本不相干的“好德”还是“好色”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这个孔子当年提出的矛盾问题牵扯到一起,使之在夫妇关系以外,又凭空蔓生出士大夫及其宾客的关系,从而涂上一层神圣却不真实的伦理色彩。而朱熹对此也基本沿袭旧说,未能提供新解。比较看来,还是现代学者关于此诗的诠释更加透彻合理。余冠英先生指出:“这篇是夫妇的对话。第一章妻说:鸡叫了。夫说:天将亮未亮。妻说:你起来看看天吧,启明星那么亮。夫说:那我要去射凫雁了。第二章妻说:射得凫我为你制肴下酒。愿我们和乐偕老。第三章夫答:我知道你是和我同心,衷心爱我的,我将这杂佩送给你,表示我的报答。”此诗不是未婚男女的对唱之词,而是已婚夫妇的对答之语,所以严格地说,它与苗族“跳月”式的作品并非完全同类。但从其中通篇对答的体制和男女两性的人物来看,它应当是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情歌对唱、并在此基础上孽生演变而来的。就诗歌艺术而言,这种来往对答的表现方式,使作品以流畅自然的格调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生活的真情实景,富有纯厚而悠长的韵味。而这恰是民间歌谣的基本特征。与《郑风·女曰鸡著有《屈原新论》等。鸣》相比较,则《齐风·鸡鸣》不仅题目巧合,在夫妇生活的内容和彼此对答的方式上更是如出一辙。其诗云: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余冠英先生认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这诗全篇是一夫一妇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笫,妻怕他误了早朝,催他起身。””今从或说。)这比起古今许多学者将诗中男女定为君妃的说法显然要稳妥得多——因为尽管诗中出现了“朝”字,却难以由此确证其主人公一定是临朝之君,而不是赴朝之臣。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比《郑风·女曰鸡鸣》来得更加爽快,索性连开篇的“女曰”、“士曰”等提示语也一概略去,而径直以夫妇对答之语贯穿全篇。至于其文体渊源,则显然与后者一样,也是从上古时代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演变而来。这表明,即使像《诗经》这样古老的诗歌作品,也并非空无依傍,而是以更为古老的歌谣为蓝本,进行其历史继承的。其实,这也正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这种贯穿全篇的男女对唱,还体现在《邶风·式微》中。 关于此诗的内容与结构,孙作云先生指出:“这一首诗的每一章皆分成两截;前两句是男子之词,说:‘天黑了,您为什么还不回去呢?’……下两句为女子回答男子之词,说:‘若不是为了您,我哪里会在露地里呆着呢?’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完全把男女燕昵之情烘托了出来。”孙氏一反传统经说的迂腐之见,结合上古民俗的丰富史料而提出新解,是极有说服力的。 如前所述,《诗经》中不仅有贯穿全篇的彼此对答,也有作为叙述手段、限于作品局部的彼此对答,后者可以《郑风·溱洧》为典型代表。其首章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此诗,汉代学者已经作出了比较恰当的解说。《诗序》云:“《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盛,莫之能救焉。”实际上,此诗并无讽刺之意,与所谓“兵革不息”的战乱也根本无关,而完全是反映了青年男女之间戏谑的言辞、欢爱的情景。据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可见,这在当时的郑国乃是一种古老而广泛的民间风俗,甚至可能就是氏族时代群婚制的遗俗。既然这种性爱关系发生于非婚男女之间,那么按照汉代以来的道德观念和语言习惯称之为“淫”,倒也名符其实,所以鲁诗云:“郑国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询訏之于乐、勺药之和。”郑笺亦云:“男女相弃,各无匹偶,感春气并出,托采芬香之草,而为淫泆之行。”“士与女往观,因相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千百年前曾经出现过的民间风俗,无论在事实认识的层面否认它,还是在价值判断的层面否定它,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从民俗的角度揭示其历史来源,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其审美价值,才是一项更有意义的工作。此诗在内容上表现未婚男女相互戏谑欢爱的对答之词,明显带有氏族文化遗俗的色彩,这与后来的苗族“跳月”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极为相似;此诗在写法上对答之体只限于作品的局部,另需客观的叙述来加以补充,则与“跳月”之类颇为不同。这里曾产生一个值得思考的争论:究竟如朱熹《诗集传》所云“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呢?还是如张彩《传说汇纂》所云“此篇曰士曰女,皆旁观而述之之词”呢?现代学者多从张彩之说,如余冠英先生认为:“全诗属旁观者语气,不是诗中人物自作。”陈子展先生也认为:“谓此淫奔者自叙之词,亦颇有误。”我却认为,此诗应看作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产物,是群体情感表露的形式,其创作者亦即其传唱者,当为复数而非单数,虽然未必是诗中的主人公,却也决不是事外的旁观者,确切地说,他们是当时郑国民俗的众多参与者。在这个意义上,朱熹之说至少也有部分的道理。 作为上古歌谣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对答之体虽然最初多用于男女情爱的歌唱中,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诗歌艺术的发展,其功能也不局限于此,而在更广泛的生活场合中得以体现。如《大雅·江汉》,“叙写周宣王命令召虎领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因而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及圭瓒秬鬯等,酬答他的功劳。召虎乃作簋,铭记其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此诗语言典雅,格调庄重,除开头两章叙述原由外,其中周王册命之词将近三章,召虎拜答之词一章有余,两相结合,看似一篇结构完整的对答体叙事诗。它明显是贵族之作,表现的又是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当然与来自民间的情歌对唱之类迥然不同,但其对答之体是否与上古歌谣之间存在着某种间接的渊源关系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左传》曾记载上层贵族与下层民众对歌的史事。宣公二年,宋将华元对楚战败被俘,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将他赎回。后来宋国筑城,华元为总督,役人们便唱歌嘲笑他:“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命其骖乘对唱辩解:“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们又唱:“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只好狼狈而去,还自我解嘲说:“夫其口众我寡。”这件事情发生在《诗经》时代的末期,它表明,当时贵族对民间对答歌唱的形式早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诗歌创作与其它精神活动一样,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中国诗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上层文人在创作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汲取和借鉴民歌的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表现方式,《江汉》提供了一个早期的例证。不过,它在采用对答之体时,变民间的活泼为贵族的庄重,继承之中有所开拓,也是颇具特色的。 对答之体,顾名思义,当然应是双方之间的对话问答。但是,我们在《诗经》中还能发现一种与前述各篇有所不同的特殊现象,即诗中仅述单方的话语,而对方的意思已经隐然包括其中,无需另作陈述了。这可以说是对答之体的变型。如《召南·野有死麕》叙述在春天的田野里,一位美貌“如玉”的女子与一位英俊的猎手邂逅相遇,并且一见钟情。小伙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便想动手动脚地表示亲昵;姑娘虽然怀着同样的渴望,却又惮于礼法和人言,于是含羞说道:“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是诗篇的第三章,意思是:“慢些儿轻些儿来哟,莫碰掉我腰间的佩巾哟,莫惹得狗儿叫起来哟。”至于小伙子起初有何挑逗的言词,后来又说了哪些话让姑娘消除顾虑,而终成其云雨私情,则诗中虽未明言,但我们却从女方话语中,似乎隐约能听到男方的滔滔劝说或娓娓恳求,能感到他们二人言语的交流和心灵的融汇。含而不露,余味悠长,这是对答体之变型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再如《魏风·陟岵》叙写一位奔走行役的征人深深思念着家乡的父母兄长,也同样是仅述单方之言,隐括对方之意。其首章云: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诗中叙写主人公“行役不忘其亲,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因想象其父念己之言”。后二章“母曰”、“兄曰”,结构与首章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满腹思亲之语、望乡之情,乃是隐含于想象中的远方亲人对自己的殷切叮咛之中,不必明白道出,更觉意味深长。正如沈德潜所云:“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钱锺书先生则从理论上加以阐发:“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交互以为层累也。”这种写法,在中国诗歌史上,实由《魏风·陟岵》首开其端。对答体之变型的艺术妙用,据此可见一斑。 《诗大序》云:“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后人探讨《诗经》的艺术特征,多从赋、比、兴等方面进行概括,至于对答之体,则不过随文标出而已,极少予以特别的注意和理论性的总结。当然,对答之体在全部《诗经》作品中的运用,毕竟数量不算甚多,但其历史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不仅以更古老的民间歌唱形式为基础,显示出上古诗歌表现方式的嬗变之迹,而且被后人广泛采纳,对中国诗歌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的影响。据《国语·楚语上》记载,先秦时代楚国教诲太子,曾有“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的说法。《诗经》作为楚国贵族阶级必修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教科书,被屈原、宋玉等诗人所学习和借鉴乃是非常自然的。楚辞对《诗经》对答之体的采用,既有彼此的对答,也有变型的对答,前者由于《卜居》、《渔父》的出现而达到艺术的高峰。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卜居》、《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两篇作者当为战国末期熟知屈原生平思想的诗人,其共同特征即是“假设问答”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卜居》叙述屈原与太卜郑詹的问答对话,表面上屈原以两句为一组相反而对应的问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实际上他却是以问代答,宁取前者之廉洁正直、不取后者之同流合污的态度是明朗而决绝的。《渔父》叙述屈原与渔父的问答对话,显示出坚贞不屈与随世俯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其实是把《卜居》中每组的两问,通过两个人物的对答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我曾指出:“如果说,《离骚》、《招魂》还只是或多或少地在部分篇幅中运用对话问答形式,那么在《卜居》、《渔父》中,此种形式的运用或可以说是从始到终贯穿全篇了。”而这一切,当然是与《诗经》的影响分不开的。此外,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散体赋,》赋残篇,体制正与上述宋玉作品相同,足证此种文体确实出现于战国时代,而宋玉的著作权也是无可怀疑的。详见饶宗颐《唐勒及其佚文——楚辞新资料》,《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中华书局1993年版;谭家健《〈唐勒〉赋篇考释及其他》,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李学勤《〈唐勒〉、〈小言赋〉和〈易传〉》,载《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楚辞,却也通篇采用对答之体,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传诵千古的精品佳构。 其次,看《诗经》对答之体对汉赋的影响。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原是一种以铺陈为特征的表现方式,后经逐渐演进,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至汉代则成了称雄一代的主要文体。考其渊源,正如班固所说:“赋者,古诗之流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但是,汉赋之于《诗经》,却并非直接继承,而主要是经过楚辞的中介环节的间接继承。关于这一文体的嬗变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作过令人信服的论述,他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从《诗经》到楚辞到汉赋,亦即从表现方式之赋到特定文体之赋,如此纷繁漫长的历史发展,寥寥千言便极度精炼而准确地概括出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刘勰还特别将“述客主以首引”作为赋体的基本特征标示出来。所谓“客主首引”,亦即主客问答,正是源于《诗经》的对答之体,又经楚辞的开拓创新而演化来的。贾谊的《鵩鸟赋》,是现存最早的汉赋作品之一,篇中即假托鵩鸟与作者的对话,抒泄其心中的郁闷之情。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也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的对话问答,“所以戒膏梁之子也。”此后,包括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扬雄《长杨赋》、《解嘲》,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名篇在内的大量作品,都广泛采用了对答之体,使之成为汉赋的主要文体特征,给后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再次,看《诗经》对答之体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乐府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主要是来自民间的里巷歌谣,也包括文人们取法前者的作品——运用对答之体的数量远超过一般的文人诗。在汉乐府中,如杂言的《东门行》、《妇病行》、《战城南》,五言的《上山采蘼芜》、《陌上桑》、《董娇娆》等,都是成功运用对答之体的经典之作。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这一类的诗在汉乐府民歌里不但篇数较多而且是菁华所在,……这些叙事诗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口吻毕肖。对话的讲究增进了语言的活泼。”降至魏晋,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是文人取法乐府民歌对答之体的范例;而王粲的《七哀诗》、陶渊明的《饮酒》等,则显然继承了前代辞赋作品中的对答之体。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仇兆鳌云:“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设为问答,此‘三吏’、‘三别’诸篇所自来也。”其实,杜甫这两组诗“设为问答”的写法,还应由陈琳上溯到汉乐府民歌,并进而上溯到《诗经》。至此,我们看到了对答之体从简单的表现方式发展为成熟的叙事诗体的整个过程。至于后世抒情诗中对答之体的运用情况,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作过翔实的论列,本文就不赘述了。作者介绍:郭杰,1960年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学习历史的意义写给2016级文倾、理倾的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意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吕亚峰2016年2月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大都把历史课当做一门负担课,家长们也一直视历史课为副课,可是一直以来国家都从未取消过历史课,那说明历史课自有其开设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学习历史课有何重要意义呢?”,我想用十六个字来回答,那就是“明了过去,以史为鉴,明正现实”。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过去,历史是每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影子,俗话道“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自己”,我们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们不仅要了解本民族、国家的历史,,还要放眼全球,关注他国的发展历史,只有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学习历史,我们才能了解本国在世界史上的真正地位。历史是每个国家的母亲,不管母亲是美是丑,不管这个国家的历史是辉煌的,还是屈辱的,我们都要怀着一份敬畏的心情,怀着一颗平静、淡定的心态客观地研读它,冷静地审视本国、他国的过去,因为谁都不能改变历史,也不能掩盖历史,只有默默地去承受。我想,当中国人能正视自己近代的落后与屈辱时,日本国民也该正视自己在二战中的侵略史,因为历史的足迹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明了过去,才是正视自己的开始。所谓“以史为鉴”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又说,“毛泽东研读二十四史从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这些只不过是权术者从治国的角度汲取历史智慧的表现,其实,历史在其他方面也展现了他的鉴今功能,比如,经济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污染为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给我们树立了“和为贵”的民族观。对外关系方面:我们总结出了“闭关锁国”则遭受“落后挨打”的道理。在国际关系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使人们无比渴望和平等等。总之,“以史为鉴”,就是告诫后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妄为。所谓“明正现实”即指用历史的传统美德来匡正人们的言行,塑造人们的精神,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面面鲜活的精神旗帜:在大盂鼎的铭文里,我们听到了周康王“反腐倡廉”的呐喊声;在儒家经典里,我们读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的伟大抱负;在古希腊先哲的智慧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我们学会了释放人性,提倡理性,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在近代科学家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大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不怕失败,艰苦钻研、谦虚谨慎的科学精神;在屈原的离骚里,我们感受到了忧国忧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在布鲁诺火刑场上的呐喊声里,我们感受到了誓死捍卫真理的精神;在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家们不畏强权、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代代革命先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救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唐宋文明和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海纳百川、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中,我们感受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精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为国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在无形中洗涤着每个读史人的灵魂,净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它们像是一桌大餐,为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它们似一把锄头,除去我们心灵的杂草,它们又像是一束束鲜花,填补着我们缺失的灵魂家园,让人类一直走向真、善、美。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历史之镜前,审视自己的灵魂,用这些精神来匡正、规范我们的言行吧!在以上三者的关系中,“明了过去”是正视自己的开始,“以史为鉴”为现代人敲响了警钟,而“明正现实”则塑造者国人的精神,我想,最后一点恐怕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吧!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