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0 KB
  • 2022-06-15 10:50:29 发布

历史学科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历史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制造性的学习历史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制造性的学习历史                        历史组   黄晓燕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理念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创意的学习方式、较强的学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质量。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中,有阅读、获取历史信息才能,历史思维才能,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处理征询题历史与现实征询题才能,学会学习才能等四大才能目的。在这四大目的中阅读、获取历史信息才能是其他才能的根底,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根底。阅读、获取历史信息才能指迅速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制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育,倡导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历史史料繁多,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才能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制造性的学习,而不再为了考试而读书。以下我结合一年来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根底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思想、观点等学习对象。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生疏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能够与之交谈的对等象,才能在头脑中构成历史图景。因而老师协助学生认识历史不凭借适当的材料,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特别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觉察征询题、分析征询题,进而处理征询题。(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表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上的主人,而非一个会议的记录者。能够在让他们分别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各个角色,按照他们对书上和课外知识理解到的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如此即到达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又将长远的史实形象化以协助他们理解。例如在上学期的一次公开课《战后的西欧与日本》上,我按照教材中所讲述的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及日本四个国家在战后经济快速开展的情况,尝试的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国家在课堂上讲述各自的开展情况。还有中间的一排7个同学当评委,对他们四组的答复进展打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一根线索绳的作用,将一个一个珠珠串联起来,让学生本人讲述本人评判老师最后在加以总结。这节课能够说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完成的情况不错收到了不小的收获。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对教育价值进展定位的根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以贯之地以老师为本,或者以教材为本。许多老师在进展教学目的定位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完成教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如何全面贯彻本人的教学思路。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学生动脑动手的时间,为贯彻本人的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火花视而不见,甚至不惜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来完本钱人“既定”的教学思路。因而,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看看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是不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开展,为了学生,我们能够把一节课的某一时段上成“茶馆”;为了学生,我们能够鼓舞学生积极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质疑征询难,甚至敢于向老师“发难”;为了学生,我们能够为处理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征询题而不惜中断既定的教学流程。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人本原则的本质所在。曾几何时,我们的老师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只许我讲你听,我带你仿,我征询你答,我说你练,课堂上不同意出现不同声音,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屑一顾,甚至对学生的一些不成熟或者有错误的方法(说法)冷嘲热讽,打击压制。我们必须果断摒弃这些不良认识,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但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课堂的气氛是和谐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如此一个信念:尊重学生,确实是保护他们最大开展的可能性。全面依托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根底和制造力,都可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的阻碍。以学习动力为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推进教学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确实是一种特别丰富的资源。我们的任务确实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因而,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并在此根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引导)下自主学习。 (二)鼓舞式教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赞扬对平和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舞的地点,我们都应该加以确信、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舞,使其持久地保存下去。老师要擅长觉察学生的闪光点,而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厌恶或是看不上后进生责备他们“你有没有大脑?”“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猪都没你那么笨”这类的话会大大刺激学生的自尊心,高中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由小孩走向成人的转型期,心灵都比拟脆弱,需要我们老师去呵护而不是去打击,因而老师应该常常把“恩,不错”“做的特别好”“你真棒”“你能够做的更好” 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每一个人都会身有体会:被人赞扬是特别欢乐的事,能够转化为一种动力让本人更努力的去做好它!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在去年高一的时候,新高一的学生关于高中的生活完全生疏,关于学习更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进入状态。有许多原来在初中还不错的学生成绩一落千丈,他们难过老师看了更是焦急。一次月考完我看见一个女生因再次考砸在哭,我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带她到水池边叫她把眼泪檫干拍她的肩跟他说:“你要相信本人,你是最棒的,老师也相信你,你做的到!”之后她调整心态成绩果然上去了,如今尽管她不在我班上了,但仍然常打沟通。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要改变原来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老师不能再高高在上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确实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兴趣的培养,学习的欢乐,不是儿童(青年)的专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需要。心理学研究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要素阻碍: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兴趣性时(是为直截了当兴趣);二是当学生感到有必要学习某种知识时(是为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兴趣都是必要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说明:人们关于能够反映个人才能、本人又可胜任的事情通常会比拟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展教学设计时,要量体裁衣,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才能,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式,设计征询题和情境,要确保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因而,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把这种乐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根底上,这确实是:通过觉察、提出、处理征询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也是必要的,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常常借用一个彩色的图片,某段与教材有关的音乐或者是讲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度过45分钟。如此他们还会害怕上课不爱上课吗?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