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3-04-08 14:31:0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_力总第_课时课题长安晚秋赵嘏课型新授课1.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教学目标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了解赵嘏以及诗人营诰的童重点了解赵嘏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难点境。教法点拨、交流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导入杜牧极为赞赏“长笛长安城中远今天我们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的作品《长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元诉诉的妆安晚秋》。们也称赵嘏为“赵倚色无不触楼”,说说这-句有怎样发着诗人孤朗读的情味?寂怅惘的愁教长安晚秋(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思;末联则赵嘏景典型、韵味清远。秋雾抒写胸怀,云物凄凉拂曙流,拂晓,残星几点,群雁南表示诗人毅汉家宫阙动高秋。飞,寥廓静寂之中,突然然石去的决学残星几点雁横塞,一声长笛飘飞而来,笛声心:家乡鲂长笛一声人倚楼。悠扬,情催意动。幽怨的鱼的风味此紫艳半开篱菊静,乐曲,叔寥的冷秋,仕途时正美我红衣落尽渚莲愁。的失意,离乡的羁旅,揪不冋衣卓过◎卢鱼正美不归去,人愁肠,撕心裂肺,感人用,却囚徒空戴南冠学楚囚。至深。)也似的留在4、将本诗和盛唐孟浩这是7|F之地作者和背景然的《与诸子登觇山》比的京城,所程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为何來!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鮪•笛帀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么同和异?美”,用西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长安晚秋》前三联晋张翰事,府。后冋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夷〒帥园7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悟利很際少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思;下句用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舂秋備仗绝最多且较出色。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事,“戴南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府举酬1人1”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与诸子登觇山》前两而曰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联议论,颈联写景,尾联“空”是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也是直接抒情。悼古伤痛吉白戶留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今,无限感慨。感情悲壮,居长安之无
长安时所作。失意感伤。艺术境界上,两句写景,形成阔大的境谓与归隐之不宜迟。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四、理解界,映衬人物的情感首联总揽长看注解,进-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安全景。在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一个深秋的(秋天拂晓时,云雾在天空漂流着,带着一片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拂晓,诗人凄凉的寒意,朝廷的宫殿耸立着,像要触到高高情。凭高而望,的秋空。残星儿点悬挂在空中,群雁从塞外飞来,诗中的景物不仅有眼前凄冷清教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广狭、远近、高低之分,凉的云雾缓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而且体现了天色随吋间缓飘游,全零,红衣尽卸,一副愁情。家乡的餉鱼正美,但推移由喑而明的变化。特城的宫观楼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楚囚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阁都在脚下学羁留他乡。)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浮动,景象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迷蒙而壮71、赏析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阔。诗中“凄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清〃二字,既过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属客观,亦(仕途失意,羁旅思乡Z情。)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属主观,秋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诗人将这些形彖入诗,意意的清冷,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实衬心境的的?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凄凉。正是程(层次角度一一1、远望和近观的角度:1、2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这两个字,句远望,5、6句近观。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为全诗定下1、2、3、4仰视,5、6俯看。3、静态和动态的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了基调。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以景传情峭而清新。一一“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六、背诵、作业板书作业背诵全诗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