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1 KB
- 2023-04-08 14:31: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5春江花月夜教案1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分析: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本文有助于开启学生通往一个高远、幽静的诗歌世界的大门。为学生鉴赏诗歌,品味意境,提升审美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情分析:经过高一的学习与积累,同学们走进更深层次的语文世界的条件已经成熟。本册第一单元也为更进一步的诗歌品鉴打好了基础。但同学们尚且不能主动进行联想与想象,创设意境,融入到诗境中去,也就不能用心体会作品的意境与韵味。教学设想:本节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涵泳,从而把握节奏,进入情境。同时要求老师将“涵泳”这种有效地读书方法推荐给同学们。让同学们通过“涵泳”的方法,浸润于诗的意境中,最终达到“文若己出”的效果。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节奏,品味意象,深入意境。2、学生通过“涵泳”,品味声韵与诗趣。3、学生通过“涵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含蓄、隽永的诗情,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节奏,品味意象,深入意境。2、学生通过“涵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含蓄、隽永的诗情,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教学方法:涵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茶”有关的视频。读一首好诗,如品一杯好茶。品茶须“观茶之色、嗅茶之香,品茶之味”。读诗须“读诗之文,诵诗之声,感诗之情”。且二者皆有“佳境”。一杯清茶一首诗,此中有真意,非天机清妙者岂能得之?让我们一起品味《春江花月夜》这壶清茶所带来的高妙境界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多媒体展示)作者张若虚。作者借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
春、江、花、月、夜”而作此诗。三、整体感知,“观茶之色,读诗之文”。1、浏览全文,扫清障碍。老师活动:出示学生可能遇到的文字障碍。学生活动:①快速浏览,并尝试自读。②学生齐读,个别读,展示“观察之色,读诗之文”的成果。四、品味探究,“嗅茶之香,品茶之味;诵诗之声,感诗之情”。1、介绍并指导“涵泳”读书法。中国人重感悟与直觉,所以在读书时,主张自主诵读,感悟。涵,者“沉浸”也。泳者,游于水中,有自由自在意。2、品味“月之初上”,“春、江、花、月、夜”的诗段。“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学生活动:①学生尝试诵读,并组织评价和讨论。教师指导:①教师评价,示范。(此处可设置学生评价)(空明清寂,美妙绝伦、声音较高亢)学生活动:①经过师生互动之后,再次尝试阅读。3、品读“迷离月下,明月之慨”“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师生互动:①师生互动探讨本段诵读要点。(遐思冥想,清明洁净,理趣深远。语调平缓而深沉)4、涵泳“月撒江树”,“思妇怀人,游子思乡”。(此节为灵活设置环节,可还文本于学生。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涵泳法”自主诵读。)教师引导:①通过阅读找出“思妇”、“游子”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基调,并有感情的朗诵。学生活动:①自主探究,找出并体会本节的最佳节奏与气韵。思妇:低回、哀怨、悠长、寂寥。(此处可参考曹植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游子:闲潭落花,春半难归。悠长、忧伤、缓慢而悲凉。(此处可引用《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五、余味悠长。设计一:播放配乐诗朗诵。设计二:让学生尝试带乐朗诵。(二者可选其一)六、作业推荐阅读《西洲曲》。七、小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是情的产物,情是景在诗人心中的内化。只有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才能置身诗境,感受诗情。读诗如品茶,步步深入,直至妙境。一杯清茶,一种悠然,一首诗歌,一种境界。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会领悟诗歌的清妙。八、板书设计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读诗之文→诵诗之声→感诗之情备课反思:这的确是一篇“棘手”的文章。文中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思能引起千年的共鸣和审美愉悦。要想让学生在“一时之间”领悟,确实不易。然而复杂的现象背后总有一定简单而又有效地真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由志而成言,那么由言而逆志亦可矣。读诗若有法,涵泳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