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30 KB
- 2023-04-08 14:31:0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7课爱国词四首(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58赵鼎(1085-1147),南宋初期大臣。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是家国乡关之思类作品。有《忠正德文集》。张元幹(1091-1161),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李纲被罢官,也因而得罪。汴京沦陷,休官还乡。张元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做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有《芦川词》。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扫胡尘”“靖国难”是陆游平生志业所在。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所作诗将近一万首。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爱国内容的。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有《放翁词》。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有《须溪词》。《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靖康之变后,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建康。建康作为江防要塞,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聚集了从北方逃难过来的人。面对此情此景,时令又恰值元宵,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作者填写此词,抚今追昔,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感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这首词写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表示“不与秦桧等共戴天日”,因而遭到迫害。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当时士大夫慑于秦桧的淫威,都“畏罪箝口,莫敢与立谈”(岳珂《程史》卷十二)。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诉衷情》 陆游作为南宋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柳梢青·春感》 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这首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抒写了亡国之痛。陆游爱国诗词的艺术特色陆游的诗词在内容上丰富多样,在艺术特色上也多样化,有如下几点:一、意境雄阔,气象浑成雄阔浩壮是说诗境的特点,气象浑成才是立足点。诗人结合历史、地理,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用激宕的情感、敏捷的才思,娓娓抒发,慷慨激昂。如《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江上荒城”以平坦的江面突出孤城,兴起荒凉、空旷、久远的气氛,“猿鸟悲”烘托出一片凄凉。第二句直接用口语叙述,简易明了地描写出城的荒凉、周围环境的凄清,而屈原祠堂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使人想到贤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历史伤痛。二、激情满怀,格调高昂激情是指诗人本身具有的情愫和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情厚意。陆游为人赤胆忠心,为文当然气格高昂了。如《题海首侠客像》中“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表达的是爱国情绪。“千丈黄”从厚度、颜色写胡尘,意在给读者一种深厚黄尘弥漫之象。“遗民”句把遗民的劳动所得比喻为“膏血”,把残忍的剥削者比喻为“豺狼”。诗歌情感寄托于两个比喻和一个动词“饱”中,写尽遗民生活的苦难,情调深沉伤痛。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想象奇特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陆游的此类诗作大多在记梦诗中,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四、托物言志,表情达意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陆游在此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他的咏梅诗词里面,如《卜算子·咏梅》。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丹心可鉴。
对应学生用书P591.天涯(yá) 2.华胥(xū) 3.幹(gàn)4.离黍(shǔ)5.砥柱(dǐ)6.南浦(pǔ)7.耿斜河(gěng)8.金缕(lǚ)9.貂裘(diāoqiú)10.两鬓(bìn)11.蒙毡(zhān)12.辇下(niǎn)1.客路那知岁序移 客路: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2.分明一觉华胥梦华胥:指梦3.连营画角连营:营垒相连4.底事昆仑倾砥柱底事:何事,为什么 倾:倾倒5.雁不到,书成谁与书:信 与:给6.当年万里觅封侯觅:寻找7.匹马戍梁州戍:戍守,镇守8.关河梦断何处关河:关塞、河防,即边疆9.那堪独坐青灯那堪:怎么受得了10.辇下风光辇下:代指京都1.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2.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3.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4.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6.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7.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8.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对应学生用书P59
一、阅读《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品语言]1.词中“忽惊春到小桃枝”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提示:①不能换成“见”。②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感,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析技巧]2.这首词分别写了哪些实景和虚景?请举例分析。提示:①实景:“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以实景直点题面,说明在金兵南侵之际,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表达了凄伤之情。②虚景:“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如何袅娜,月光如何皎洁,宫殿如何晶莹,云彩如何绚丽。从虚处着笔,就避免了一般化,读后令人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虚实结合手法题目答题技巧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1.虚实手法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2.手法特征: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悟情感]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二、阅读《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4.在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词人是一个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的爱国志士。[析技巧]5.在这首词中,“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提示:①借景抒情。②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悟情感]6.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①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横行带来的灾难,抒发的是深沉的家国之感和悲伤的遥想。②下片抒写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表现出了真切的朋友之情。三、阅读《诉衷情》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品语言]7.简析“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字的妙处。提示: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8.古词炼字之妙在于以物写情,你认为“暗”“空”两字好在哪里?试简要分析。提示:①“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情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饱含着惆怅之情;②“空”字既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望,也写出了词人的不满和愤慨之情。[析技巧]9.《诉衷情》首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使用了什么典故?提示: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他果然在西域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③这里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悟情感]10.结合《诉衷情》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表达作者的情感。
提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在音节上,三个短句,声调急促,步步紧逼,给人一种紧张感、紧迫感,从而表现了词人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人生感叹。四、阅读《柳梢青·春感》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析技巧]1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提示:①拟人。②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民众心情凄惨悲凉。12.《柳梢青·春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虚、实的句子是哪些?有何作用?请完成下表。虚景实景作用①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铁马蒙砧,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②表达对故国无限深沉的思念。[悟情感]13.“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话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①“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的是亡国之痛;②“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处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③“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的典故,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对应学生用书P99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片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上片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郎 寄李伯纪①丞相张元幹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尽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注] ①李伯纪,指李刚。②苕溪:浙江吴兴一带,此处借指归隐。(1)作者上片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上片意境肃杀苍茫,主要描写了词人登高眺望之景:夜深星垂,月光流泻,江阔涛汹,无人渡江,雁落苇丛。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表达了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孤寂之情。(2)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二、语言表达4.在宋朝大诗人陆游88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倾尽心血报效祖国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__甲__。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三是__乙__。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问为排列句序题,横线前“精于烧炖,讲究火功”为总说句,统领横线处的四句话,排列时应与之照应,先“烧”后“炖”,因此,句④放在最前面。句②中的“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照应句③中的“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因此③②相连。句①谈论的是红烧时所用的燃料,因此应置于③②之前。第(2)问为补写式连贯题,甲处横线后面的句子围绕徽菜的取材和新鲜度来谈论,据此甲处可紧扣“取材”和“新鲜”两个关键词补写;乙处横线后说明徽菜重传统和养生的特点,因此乙处可紧扣“传统”和“养生”两个关键词来补写。参考答案:(1)④①③②(2)(示例)甲:就地取材,讲求新鲜
乙:秉承传统,注重养生夏日,友人邀我一家游寨寮溪。我们欣然前去,我一直想有机会身临陆游的诗境。寨寮溪是飞云江中游的称谓。陆游来过飞云江,留有一诗《泛瑞安江风涛贴然》:“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陆游是赴任福建宁德主簿路过瑞安的,时年33,第一次当官。他5年前参加礼部会试高居榜首,秦桧之孙秦埙第二,开罪了奸相秦桧,致使陆游和主考官被废黜,绍兴二十八年(1158)秦桧死后第三年他才被重新起用。主簿非要员,不过终究落实政策了,从这首诗来看,陆游踌躇满志,心情颇佳。只是我曾数次渡飞云江(瑞安江),两侧土岸,浊浪滔滔,如何是在“明镜中”?我想这首诗是陆游在寨寮溪写下的。读古人句,人去诗在,景物依旧,在同一个空间里跨越时间、感觉历史和相通心灵,这是旅游的一大畅意和享受。记得一年前在四川开笔会游剑门,下着雨,我们来自南北的10多位作家决意万万不可错过陆游的诗情画意,喝了点酒,满街满村找驴,好不容易找到一条驮背篓的犟川驴,花重金租下(足够买半条驴的钱),几个人轮流骑一回,摔得一身泥水,总算过了一回诗瘾:“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位老诗人从驴背上跌下坐在泥地上,嘴里还念念有词……至今想起来尚觉有趣有味。寨寮溪果然是“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泛竹筏而下,夹岸绿野平畴,层林尽染,一路溪声作伴,一滩一湾,回环曲致,蓦地又是开阔平静的河面,蓝得深,绿得浓,潭潭相连,竹筏过处波平无痕。这里,碧水如蓝天,蓝天如碧水;水如镜,天也如镜。一个明净透明安谧的世界,令人心慌慌的,直觉得难以消受。陆游正是好心态,遇上一帆风向人生理想蓬莱仙境驶去。我倒觉得此情此景便是蓬莱,一帆风送我来了,宠辱不惊,升沉两忘。陆游20岁就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抱负,暮年却悲叹“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空村学灌园”。在青山绿水间追忆800多年前的杰出诗人从这里起航驶向风波险恶的宦海而未自觉,又何尝不是一番滋味——竹筏上有的是清静光阴。(有删改)
[赏析] 现在,寨寮溪是江南名胜。文章写作者因陆游而游寨寮溪,写出寨寮溪的明净透明安谧;又因寨寮溪而思及陆游,表达了对陆游人生曲折的感慨。文章结构自然严谨,如风行水上,读来意味无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检测十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检测七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检测五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12课:《金铜仙人辞汉歌》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含答案)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言情词三首(含答案)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含答案)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