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6 MB
  • 2023-04-08 14:31:08 发布

唐诗宋词第一课王丽高密四中

  • 9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春夜别友人(其一)陈子昂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黯然销魂者,唯 而已矣!——江淹《别赋》 春夜别友人(其一)陈子昂 一、自主学习 1、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有《陈子昂集》。2、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3、地位:他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白居易评价:“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陈子昂 684春,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写作背景 初读诗歌,读懂诗意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春夜别友人 一.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联的场景。二.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或词,分析其妙处。(写出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再读诗歌,理解诗意一、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联的场景。首联:写别筵将尽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遥望将赴之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时间顺序 二、合作探究 二、评点诗歌:1、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意象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暗含“夜”字。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炼字“吐”: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2、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意象“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借用弦乐器演奏时音韵协调来比拟情意深厚的意思。炼字“绕”:山川萦绕,别路迢遥。 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炼字“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侧面烘托 4、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问句作结“悠悠”:道路漫长。“何”:时间遥遥无期。后会无期,隐隐忧愁 三、思考:这首送别诗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离堂华筵(室内)景色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情感悠悠离情隐隐哀愁银烛青烟金樽绮筵相对无言怅然无绪时光催人离情缠绵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悠悠古道 识初唐诗——鉴赏小结意象炼字问句作结银烛绮筵琴瑟吐对绕隐没悠悠(路途漫长)何(时间遥遥) 1、送别习俗:喝酒送别2、送别诗的感情类型:依依不舍之情、表现真挚的友情,别后的思念之情3、送别诗意象:空间意象:离堂、别路、洛阳道;时间意象:明月、长河;初识送别诗——小结 送魏万之京—李颀 作者简介:李颀(?~757?),唐代诗人。祖籍赵郡。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交往。李颀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其送别诗现存五十多首,他善于在这类诗歌中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志趣、处境、身份、年龄等,分别给被送者以关切、同情或者慰勉,很少千篇一律的套话。 解题:送魏万之京诗歌分类:送别诗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诵读: 微霜:点出“秋”。描写了景物的萧条,渲染了环境的凄冷,衬托人物的心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岑参《巴南舟中夜市》鸿雁:游子的惜别思乡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云山:云雾缭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乡、亲人的重重阻隔。“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声:捣衣之声。秋天,家家捣练,为征人游子赶制寒衣。这种声音单调而亲切,常常引起在外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点明事件,渲染环境颔联以物衬情,由景生情颈联虚写晚景,景中蕴情尾联直抒胸臆,劝勉友人言事抒情写景实虚即景抒情 三、精讲点拨1、喝酒送别的习俗中,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诗句?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别离意象之: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饮酒泣别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别离意象之:柳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折柳赠别 别离意象之:长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南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 长亭饯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别离意象之:夕阳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日暮伤别 芳草长亭柳酒夕阳离愁别恨古道笛声山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时间:傍晚、月夜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长亭”、“南浦”、“柳”、“芳草”、“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古道长亭,芳草萋萋,夕阳映山,离情满怀。晚风拂柳,残笛在耳,执酒留别,酒尽梦寒,浓浓情意就在这无言的梦境中永远地飘荡……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方法点拨1、你还学过那些送别诗歌?善于积累2、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常见意象?把握意象 四、有效训练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练习: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案: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再见 带着问题学!!1.这篇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2.送友人中哪句表现了景致和送别之事?3.诗中哪句现了对朋友牵挂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赏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著名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 1.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2.白水:明净的水.3.为别:分别4.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5.征:远行.6.浮云:漂浮的云.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9.自兹:从此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0.萧萧:马的叫声.11.班马:离群的马. 句句对译: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青山横列在城北,白水饶过了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你我在这里分别,就象孤零的蓬草万里远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去飘动象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深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一挥手从这时离去,连马儿也在嘶嘶悲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来分析: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你还学过那些送别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雨霖铃 柳永 雨霖铃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别董大高适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品诗歌离愁别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解意象品诗歌离愁别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离愁别绪解意象品诗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岑参《巴南舟中夜市》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练习: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案: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