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1 KB
- 2023-04-08 14:31:0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8--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练12)李仕才(十二) 一、基础巩固层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昨夜雨疏风骤疏:稀疏,形容雨小B.莫道不销魂销魂:形容离别的愁苦C.人似黄花瘦似:像……一样D.因自度此曲度:创制【解析】 A项,疏:疏放,疏狂。【答案】 A***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B.毕竟东流去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C.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D.众里寻他千百度度:遍【解析】 毕竟:终归。【答案】 B2.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解析】 B项,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答案】 B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D.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解析】 B项节奏应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答案】 B6
4.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A.苏轼 李清照 B.辛弃疾 李煜C.苏轼 李煜D.辛弃疾 李清照【解析】 句①中注意“继东坡”、“美芹悲黍”等的提示作用,句②注意“金石录”、“漱玉词”等的提示作用。【答案】 D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75302072】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A.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辛弃疾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C.辛弃疾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D.辛弃疾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解析】 要注意概括的完整性,要有大局意识,切勿断章取义。【答案】 A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5302073】A.《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之景说出心中之事,达到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B.《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作于辛弃疾在建康任职之时,词人不得一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C.《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稀落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现了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这一旨意。D.《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上片的“爱上层楼”和下片的“欲说还休”运用了叠句形式,起了过渡的作用,把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解析】 此处表达的是词人不随流俗,甘于淡泊、寂寞的心情。【答案】 C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描写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6
(3)《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中作者连用两个“__________”,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答案】 (1)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2)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3)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4)爱上层楼二、阅读提升层【导学号:75302074】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解析】 C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答案】 C(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词人无月可赏;“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答案】 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6
辛弃疾谁向椒盘②簪彩胜?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断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④。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⑤。【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已五年有余,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③整整:人名,是辛弃疾家中婢女,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④借问:询问(花期)。⑤无凭准:靠不住。(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场场面,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今岁花期消息定”,“花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D.词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来,写作者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解析】 A项,“元日”指正月初一。【答案】 A(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惧”。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①往事不堪回首的愁苦之情。岁月更替,朝廷北伐无望,词人罢职闲居,让词人“不堪重记省”,愁苦不已。②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不满。词人为“花期”怨恨“新春”,怨恨南宋朝廷不思北伐。③对国事的期盼和忧虑。南宋皇帝更替,词人期盼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抗金北伐,收复失地。虽然春天已到,花期可定,但“风雨无凭准”,让词人对朝廷北伐心生忧虑。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辛弃疾时刻盼望收复中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次失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词人忧心如焚。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导学号:75302075】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①西归,将至仙人矶②辛弃疾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注】 ①奉祠,即拜奉宫观衔,无实职。时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府知府任上。受降两官处分,后又被罢官,到宫观挂空名。②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的一小岛。6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写夕阳下京口的凄清景象,不免联想到六朝时此地的兴盛繁华,盛衰对比之下,词人感慨良多。B.“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只有沙洲的两只白鹭关心六朝的兴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废的寒心。C.“仙人矶下多风雨”,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暗指词人的仕途困境。D.这首词上片说历史的兴废,下片说人生的进退,通过自然景象和行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解析】 B项,应理解为“只有白鹭不关心六朝兴废”。【答案】 B(2)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于国家命运,词人不能不关心。六朝兴废,只有沙洲白鹭不关心,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历史兴废的关心,也即对南宋政权的忧心。②对于自身的遭遇,“多风雨”“留不住”表达了词人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直须抖擞尽尘埃”,流露出词人以藐视排斥打击的态度,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表现了他坚强、旷达的心胸。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同“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选拔人才的科目。(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下阕一、二句与其它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C.“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D.“朝家”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解析】 B项,故意拔高。“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的斩草除根之意。【答案】 B(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6
【答案】 ①词人在上阕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用李广典并将骁勇善战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得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既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三、语言表达层12.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导学号:75302076】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 【答案】 (示例)桃花潭中的千尺深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李白因好友汪伦而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苏轼因远方的弟弟子由而萌生的浓浓思念之情?13.参考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怎表廉颇情 伤心意 拍遍栏杆 谁揾英雄泪 北顾仇 无人会 望断中原 临京口北固亭 有谁知 登建康赏心亭 【解析】 对联考查重点关注词性相对,语意相关,上联末尾以仄声收,下联末尾以平声收。【答案】 登建康赏心亭伤心意无人会拍遍栏杆谁揾英雄泪临京口北固亭北顾仇有谁知望断中原怎表廉颇情14.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 【答案】 (示例)(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