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 KB
- 2023-04-09 14:30:0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宋词理解性默写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反衬了闺中女子的哀怨。2.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感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3.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的尾句“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运用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含蓄深沉。4.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上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顺序上用的是倒叙手法。5.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中“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都是写静,第二句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池畔点点青苔碧绿鲜翠,林丛叶下黄鹂的啾啭也显得清脆悦耳.6.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修辞,达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让人觉得愁之缠绵、悠长可见可感。(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般理解为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对他的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虚写的一种类型)的手法。【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7.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为了衬托闺怨(伤春之情)深。8.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流着眼泪询问落花春天的消息,凋零的花瓣无声无息地飘过秋千架,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9.《苏幕遮》范仲淹(1)、描写登高所见秋景的语句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语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两句诗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4)、《苏幕遮》一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暗含有感叹故乡4
遥远之意。10.苏轼《定风波》中(1)表明作者坦然面对人生挫折,隐有归隐之心的句子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苏轼《定风波》中,表明作者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胸怀句子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上阙中表现作者轻视风雨的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4)、下阙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5)、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6).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1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悼亡词,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梦境的句子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12.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互文修辞,要结合起来理解;后者还运用反衬,用双飞燕反衬独立之人。13.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1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词。联系全词看,上阕“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写梅的凄苦困厄的处境,是对下阕写梅高尚坚贞品格的反衬。作者将自己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寄托在梅的处境和品格之中。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坚贞的性格15.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通过用典(截用杜牧诗句)来对比表现昔盛今衰的伤心怀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拟人手法,写出人们对残酷战乱的厌恨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姜夔《扬州慢》中的“纵豆蔻词工,,”。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4
16.、《醉花阴》中,表现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作者由室外“薄雾浓云愁永昼”,写到室内“瑞脑消金兽”。又从室内“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写到室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最终她仍驱走不了离愁,重返闺房,不仅出境伤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把日常的离索的刻挚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7.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运用了比兴手法。18.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是说词人心中有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这里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心中的愁心中的恨,词篇因此而生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喻情.表达对南宋国势衰颓的担忧和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借用动作,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引用典故,表达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收复河山的报复和决心;借用典故否定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表明自己不为私利,而要为国为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了诗人担心岁月无情北伐无期,收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词人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并且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19.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绚烂的元宵灯火正衬妇女们的欢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又用这两者反衬“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女性形象即是作者自己的化身。2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4、“,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险以远则至者少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临江仙 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横塘路 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幕遮 学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0课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2课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教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56课 满江红(怒发冲冠)学案
- 2015-2016年 苏教版 选修《唐诗宋词》第60课时 教案
- 2015-2016年 苏教版 选修《唐诗宋词》第38课时 教案
- 2015-2016年 苏教版 选修《唐诗宋词》第26课时 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