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2 KB
- 2023-04-09 14:30:0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命题人:王芳玲审核人:唐淑娟编号:5使用时间:2、15限时:45分钟班级姓名学号实际用时二次批改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究的方法解读诗词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2.了解苏轼高尚的人格,体会他达观的处世心态。课前预习案一、结合下面材料,回顾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主要经历,熟悉诗词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写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诗与并称“苏黄”,写词与并称“苏辛”,书法方面是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次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这就是发生于1079年的“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由专人从其诗文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关押4个月,受尽屈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押公文,不得擅离驻地,明为贬官,实则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但又于山水游历中渐渐孕育出坦荡豁达的人生观。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他的文风、人格也趋于成熟。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云:“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主张“参用所长”,反对全盘否定新法。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二、回顾苏轼名句并填空(A层):⑴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⑵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⑶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⑷,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⑸,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乱石穿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三、解释下列词语。(A层)①漏断人初静漏断__________②时见幽人独往来幽人________③有恨无人省省_________④回首向来萧洒处萧洒__________四、反复诵读《定风波》和《卜算子》,借助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词意后尝试背诵。(A层)课堂探究案
(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作起笔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B层)2.下片是写“幽人”还是“孤鸿”?表现了“孤鸿”的什么心理状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初至黄州的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情感?(B层)小结:(二)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上片让我们从哪些词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B层)4.“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么理解?下片哪一句与它呼应?(C层)
小结:二.精讲点拨:比较《卜算子》《定风波》两首词,苏轼在心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C层)知识树:举例(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说明被贬黄州后苏轼思想的变化:课后拓展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去世已经整整十年的妻子的。你读后,觉得哪一句最为感人?说说理由。(B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