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2-06-15 10:50: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摘要】《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努力尝试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角度,诠释为什么要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隐性知识问题学习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1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77-03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是我校正在重点研究的一个教研课题,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问题为核心导入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问题研究成果一一“隐性知识”呈现学习效果。近年来,本人积极尝试和运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为什么要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一、什么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问题1.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以书面文字、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未被
表述的知识,或者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收获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学生间传播,学生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将其用到学习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2.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时,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木知识、基本技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年代等,学生必须通过问题研究掌握的知识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通常是指历史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显性知识中的知识。根据现代心理学派对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样”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历史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爱国思想情感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屮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基于问题学习丿力史的原因历史教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完成三大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基于问题中学习历史时,学生一节课要掌握的显性知识,通过预习、阅读、教师指导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而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找一找”、“阅读对比”等隐性知识,只耍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交流,同样能殊途同归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要倡导以历史问题为
抓手,以问题探究为重点,紧紧围绕问题来开展历史学习。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力已是教育界之共识。“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Yang)曾形象地比喻说:“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时,除了让学生吃到果实,尝到甜头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寻“果实”是怎样成长的,这样的成长过程对后世有何影响,对今天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三、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1.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必须挖掘历史学习中的隐性知识(1)认真研究课本显性知识,这是基于问题学习丿力史的首耍任务,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教材文本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显性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或者“说明了什么?”等,有利于师生吃透大纲,弄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然后进一步产生学习探究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來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耍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清晰,能给予学牛正确的思考方向;既要融合教学大纲的知识,乂符合本节课的学习宗旨,有利于全面落实三大教学目标。二是所提岀的问题应有层次感,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如果一下子就给学生“下马威”,“问”倒学生,不但会浪费时间,也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消失殆尽。
三是所提问题或者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吊起学牛研究问题的“胃口”,所提问题要有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找准教材中的关键词,巧设问题,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女LI:七年级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第15页写道:“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那么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挖掘出潜在的隐性知识有三点:一是“统治”一词,唐玄宗的统治:①重视吏治;②重用贤才;③发展生产;④戒奢从俭。二是“全盛”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唐玄宗前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唐朝都进入了鼎盛时期。三是“前期”由此可以扩展学生唐玄宗后期统治的思考和理解,后期他贪图享乐,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学生基于问题探究到了其中的隐性知识,“成由节俭败由奢”,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见到了“庐山真面目”。(3)研究、阅读历史图表,从中查找藏身其中的隐性知识。新课改后的丿力史课本,配置了大量的丿力史图画、表格。这些图表用独特的图表语言表述了丰富的知识,用以展开说明或强化课本文字内容,常常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发动学生充分研读教材上的插图,从这些图表的内容上深挖隐性知识。如在讲述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见图1:一幅是唐朝的《开元通宝》,一幅是日本的《和同开??》。
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创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如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下问题:①两种钱币的形状相似,说明了什么?②从两种钱币上面的文字,你读到了什么?在学牛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为学生指出以下几点:①从两种货币发现的地域分布之广来看,说明当时中日贸易往来频繁,以至在H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国货币。②从两种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③从钱币文字看,日本文字深受屮国文字影响,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在参照汉字的基础之上创制出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④从钱币文字的书写来看,可以说明口木人深爱中国书法艺术,且深受中国书法影响。⑤从钱币的制造来看,开元通宝是采用的范铸法,和同开??的外轮与开元通宝相同,铸法一致,说明日本手工铸造业受中国影响。通过两种货币的比较,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从中可见日本在思想文化、经济政策商贸、手工业等方面深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当时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学习。这种有益的问题比较方式,着眼于挖掘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引起学生对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图一表的重视,培养了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为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其历史想象力,拓展其积极地发散性思维。(4)由此及彼,基于问题将历史知识横向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解读历史。如科举制度的影响:一是改善了用人制度,二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初一课本下册第19页中是标准的显性知识。但在第18页“动脑筋”中指出:“明经考试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考试”,其中隐含了“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不利于读书人发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不利影响”,这就是课本中的隐性知识。(5)触类旁通,纵向比较,基于问题发掘隐性知识。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传统体例,摒弃了传统历史教材以时间为序编排的体例,使各章节历史知识点跨度较大,因果联系不明显。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厘清线索,通过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近、相仿的内容进行对比,探索和发掘其屮的隐性知识。例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完《贞观之治》后,联系七年级上册《汉武帝的大一统》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请学生比较“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让学牛去比较两位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相同做法,从而得出结论:两位明君都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重用贤才,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因此都使国家岀现了繁荣局面。学生在基于问题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掘隐性知识,同时对学过的丿力史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复习、运用和联系。(6)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互动、探究问题中分享学习乐趣。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往往不能独立完成;或者即便能够完成,对很多问题认识也不够全面,往往需要通过在群体交流、互动启发,在合作中相互碰撞,使大家共享知识,共同提高。学生通过探讨问题,一方面能对以往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另一方面又对前后知识进行多维度的联系,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通过反复的问题,不断的链接,全面牢固地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达到经久不忘的效果。因此,教师之间要互助合作,相互探讨,对教材潜在的问题形成统一
认识。我们“提倡教师结对子”、“提倡集体备课”、“提倡教学资源共享”、“提倡拜师学艺”、“提倡互带互教”,为教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做好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从书本上学习,多思多想,鼓励学生从信息资源交流中学习,鼓励学牛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上课“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后“带着问题复习”,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主动、轻松与高效。1.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应注意的问题(1)耍避免脱离教材。发掘隐性知识耍避免走入误区,避免脱离课本另搞一套。要求学牛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要读懂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等。(2)耍注意合理分组。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进一步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各组的答案,并由小组长在讨论后形成书面材料进行汇报。也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牛人人有事干,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困生”也闲不下来,也忙着上网查资料,也敢于在与同学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3)耍定位好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内在情景的引导者”、“想象力的激
发者”。要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把教师的讲解当成唯一的、标准的答案,生搬硬套。要引导学生不断发言,主动参与讨论,防止“冷场”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又耍防止学生讲“题外话”,海阔天空胡扯一通,防止课堂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4)要鼓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结果,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见图2。四、巩固“问题“成果,促进学以致用。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问题,形成一定的共识。例如,小组成员应该如何开展讨论或收集材料?提出的问题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來解决等等。课堂学习信息反馈和总结阶段,同样可以用“问题”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如:“通过学习本课我感悟到了……”、“我想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总结和复习知识,升华认识,乂为下节课的进一步探究留有余地,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效。综上所述,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反思和评价,都是围绕问题来进行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研究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这种学习方式为丿力史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使学生的口主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为
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只有每一位学牛满怀兴趣地围绕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富有创新,才会更加轻松、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活动课4《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教学设计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王绍文
-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浅谈怎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浅谈初中学生如何学习历史
- 浅谈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 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 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鲜文娟
-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浅谈如何教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
- 中学论文: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
- 利用网络促进学生学习历史
- xx年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 -活动课4《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教学设计.doc
-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