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6-15 10:50:1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新课程下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调查与思考【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主要:一从教育者角度来说有文本阅读、媒体利用、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习评价体系。二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有功利因素和多元化选择、非智力因素、学习方式。为此给农村中学新课程实践带来的思考:要优化文本结构、实施多样性教学方式、增强教师自身素养、构建互动式课堂模式、多元化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稳妥与有较。【关键词】:新课程,农村高中学生,历史兴趣,调查与思考“农村”一词,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本文主要指广大城镇以及农村中未达标或刚达标不久的普通高中它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状况调查与思考,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学生在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等要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等等,这些都旨在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兴趣是指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本文在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二个年头之机,对广大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作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2006年秋季福建省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笔者曾在城省进修期间、高三毕业班工作会议等机会到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做过观摩与参观,发现城市课程改革远远地走在了农村课程改革之前,它们无论在理念、教学媒体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等方面都比传统课程有较大的改变,笔者曾多年在农村中学教学高中,每年在高一学生文理分科之前都有意的对学生进行一次教学的民意调查,却发现新课程实施两年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学科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点状况也反映在历史学科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存在众多的不利因素,其中有来自受教育者本身因素,也有教育者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结果。一、教育者角度1、文本阅读,文本即教材,是受教育者接触历史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最直接的要素。宁德地区使用的历史教材从必修本来看是人民版,这种版本的教材在资料内容丰富、提高专业思维方面具有很大的讲究,但教材编写的水准较难适应刚刚从初中转来的学生认知与心理,文本阅读具有抽象性、无序性及缺乏具体史实的铺奠,存在跨度大、概念多的因素,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吸引与兴趣存在一定的不足,本人曾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期间,曾就此问题咨询过专家,专家的意见是本次教材编写在思维上略有提高,可以改变历史学科在中学人人会教的局面,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许多学生反应教材思维空间太大,他们缺少相应的必要的知识储备。2、媒体利用,
农村中学在媒体利用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讲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无论是硬件(多媒体教室)还是软件(技术操作)都存在许多缺点,更可况许多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即使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探究方面很不够,课堂上大量图片资料的使用,使学生反而害怕这样多媒体课堂。笔者曾经对本校和周边兄弟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调查,许多学生在上多媒体课时,疲于应付老师所播放的各种材料与图片,上完这样课后,脑子空空的,什么东西也记不住。而客观上讲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是十分需要借助多媒体媒介的,许多历史知识通过利用多媒体,既明了、形象、丰富,又十分便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但由于农村教师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探究不够,在多数情况下,使多媒体教学成中学历史教学的“鸡肋”,反而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3、教学方式,由于新课程的刚刚实施,许多农村中学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更有一些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是凭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成败在于教师本身,即是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改变,而农村教师在专业钻研、课堂模式的创新方面都存在太多过去的烙印。从而限制了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与平常教师交流过程中,许多老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反而不利于教学,而许多新教师则认为新旧课程没有什么差别。这种现象在头几年新课程实施中尤其明显。重庆教科院研究人员1998~1999年对西南地区556名中学历史教师和2121名中学生的调查,有21%的学生反映教师仍是“一讲到底”,40%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不太活跃,两项合计为61%;有5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这种教学现象目前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农村中学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4、教师素养,许多人认为按照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多属于自省反思能力占多数,历史教师在这种多年历史思维教育下,有不少历史教师都不很会善于言谈,没有丰富的语言,以及与学生沟通等能力,而目前我们所面对的90后时代的学生,他们接受了信息爆炸时代,享受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他们却要面对教师干燥的、乏味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岂不痛苦。所以新课程背景下,已经不仅要求历史教师能说会道,还要能说会道到学生的心理从而引领学生成长,历史学科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历史教师自身魅力上,而作为中学教师体现自身魅力也首先在于语言与沟通方面,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5、学习评价在农村中学,对学生评价机制趋于唯一性,那就是分数,在新课程背景下依然如此,而多元智能论认为:人有8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
分数只能大体上反映语言与逻辑智能,而其他众多项能力无法有很好的体现,历史学科应当在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等能力方面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而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无疑遏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特别是对平常历史成绩处于下或中下等的学生而言,在实践调查中,这些学生也很不喜欢老师用分数作为唯一评价他们能力或知识的手段。以上仅从某个角度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存在的实际情况,即是我国教育在农村的现状,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教学的实际,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提高,也必将限制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广大农村实施的有效性问题,本文力图通过调查研究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能唤醒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旨在呼唤针对农村新课程改革而对教育者实施有效性的培训,或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多考虑中国农村教育现实状况。二、受教育者角度1、功利诱因和多元化选择,在商品经济和多元化时代里,学生充分接触来自客观世界并享受可以直接刺激感观的各种因素,很容易分辩出周边事物的可用性和有用性。历史学科特点如过去性、不可再现性等决定了学科与现实相离甚远,青少年学生由于阅历、旅历等因素,无法感觉出历史学科的有用性。降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关注值,也由于当今多元化时代,学生可选择的因子大为增多,而历史学科如果不能从学科自身来增加学科的魅力,从而吸引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学生选择的角度自然转向其他学科。甚至将目光转向课堂之外,校园之外。2、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据调查“在智力水平不同的三个组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达到高考分数线的人数,都高于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由于有太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许多智力因素以外的干扰,诸如,注意力、家庭因素、感性思维强等,笔者曾经多年在高一结束文理分科之时,对本校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枯燥,也正好说明这点,他们不会从理性角度出发,来认识历史学科在升学考试中的作用,甚至对自已前途也会产生影响,更多的是感性色彩很浓的来判断学科的兴趣与否,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程度。
3、学习方式,农村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中学本身,由于农村初中历史课改的有限性,众所周知,农村初中许多情况在初一、初二历史不是本学科老师在教的,只有到了初三毕业班升学的需要,才临时操调专业老师进行填补,所以这样的教学现实,使众多农村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都有明显不足,如他们认为是开卷考,所以对具体史实不加记忆,他们认为是等级科,重要性不如语数英等。所以进入高中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对待历史学科,如何学习历史学科。他们对学习历史学科的状态处于一种糊模情况而没有十分清晰的印象。笔者在教授高中历史学科过程中,感觉到学生问最多的问题不是历史学科知识的本身,而是普遍地问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学习历史?或怎样才能学习好历史?这正好说明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担忧。试想由于学习方式的不科学,导致对历史学科学习的成绩不好,就很难地唤醒学习对历史的兴趣,教育实践证明兴趣——学习——成绩——兴趣是相互相成的关系。通过教育实践的调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旨在说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健在于引导学生热爱学科、向往课堂、喜欢学校,而这一切旨在调动最基本的因子——学生的兴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其实际是说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同时也可以被泯灭的,而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思维与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者,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实践,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根据教学实践的调查,谈变几个方面的思考,也旨在探索一条符合广大农村中学实践的历史学科新课程模式。一、优化文本结构新课程理论明确指出:中学教学要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来教,其意思是教材只是成为课程教学一个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育者备课时应当充分优化文本结构,把原来复杂的文本转变为清晰、自然而又充满逻辑性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刚从初中转化而来的学生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备课及上课充分利用具体史实(趣味的又不凡智慧的)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实际。优化文本结构,是指教师在整合所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一个专题下(或主题下)的内容作出一个即符合课标或教学大纲需要的、又符合学生思维与心智特征,易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知识内容体系。在我省,许多地区
使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应该说人民版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农村教学实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再创作以达到易让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所以有专家才提出高一是兴趣,高二是拓展,高三才是考试的实际看法。而这三个年段都离不开教师对知识文本结构的再处理。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学生不喜欢教师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而多喜欢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这里创造性包含教师对教材文本结构的进行创造性再处理。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育心理学原理认为:差异的刺激能使人们产生新颖、复杂、惊奇的感觉,从而引起人们持久的“注意”。农村中学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单调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呆板而影响效率。其实许多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并不是学生主观想这样,而是由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原因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造成的。可以说即使是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单调重复使用,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才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标》要求在新课程下改变原来接受式学习,强调了学生参与、合作、探讨、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这话虽然是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但笔者认为这话实际是说给教育者听的,意思就是要教育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际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新课程需要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不时为一种适应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课堂模式,特别符合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心理与思维的需要。“多样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思维特点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价进行教学。即有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也有新式的如多媒体展示法、情景教学法、电影课等等。一堂课中根据教学需要、从维护学生求知欲望出发综合选择多种方法应用。实践证明农村中学学生喜欢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上课,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史实的落后,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最有利于非智力因素干扰而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喜爱历史课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不妨多尝试用之。
三、历史教师自身素养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有联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任何伟大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其意思就是说,教师是新课程实践的操作者,他们的理念与行为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结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旨在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身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历史学科想要加强在中学各学科在学生中受欢迎的地位,也在很大程试取决于历史教师自身的素养,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新旧课程学生都喜欢并尊重这样的教师:幽默风趣、善于沟通、灵活应变、语言表达等,而不喜欢教师:古板、沉闷、内向等。可以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你及你所上的课,就难道想象学生会热爱你的课堂、你的课程。所以才说新课程的最终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历史学科很容易给人以过时、古板的感觉,但历史教师千万要记住不能给学生以同样的感觉。所以有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曾说:“历史教师一定要记住,历史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而农村中学实际情况调查来看,善于表达与善于沟通的老师易被学生认可与喜欢。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表达与沟通,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探索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会把知识的重点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课堂并非只有知识,这里包含人际、情景、思维等众多因素。而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都十分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有人索性认为课堂是一个师生人际关系互动的呈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在平等人际关系环境中互动的过程。课堂管理的人际关系模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金奥特(Ginott,1972)提出的“和谐沟通下的合作”是典型的代表,认为健康的课堂范围可以有较地促进学生兴趣和学习成绩的增长,为此,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而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模式历来被许多老师与学生所欢迎。其中我校周品玉老师在这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周品玉,高级教师,福鼎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她的课深受学生以及兄弟学校同仁的好评,在其作为组长的带领下,我校历史学科老师们积极实践和探索着这种课堂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学校历史学科对理想课堂的追求,并利用朱永新教授“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新课程在课堂方面的提出要求。即教师层面(亲和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层面(自由度、拓展度)。这三层六度成为新课程下我们学校历史课堂的追求。也成为我们学校历史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符合广大农村历史教学实践教育的模式之一。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目前教育界所采取的单一的分数考试方式作为学习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众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历史学科产生很大的伤害,因为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承担智能培养,而对人际关系、空间想象、自我认识等能力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而这些能力的评价是无法简单用分数来进行的,为此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个体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操作过程,我校改变原来单一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此我校的每月一评当中,我们历史学科结合学科的特色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从学期学生民意调查来看,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纳。具体内容分为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第二课堂活动、学习习惯四大块。其中课堂表现分为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笔记情况三类。课后作业分为完成基础题(练习册中基础部分)、完成灵活题(练习册中的大题部分及老师临时布置作业)、综合性作业(每个学期四次月考)三类。第二课堂分为学科竞赛活动、春秋游实践活动、个体运用所学知识有创意地实践(如摄影、集邮等)三类。学习习惯分为学习计划制订、书写整洁美观、与他人合作学习、正确看待自已以及分析他人的长短处四项。这种评价既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应当符合新课程下教育目标要求的。从实践操作来看,也为学生认可。目前我校历史学科正积极探索与完善。
新课程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新课程的反思也是永无止境的,本文借宁德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之机,在宁德进修学院教师精心指导下,回到中学教学一线,才对新课程有了更深认识、有了自已独立思考,凭在中学教学的一线的有利条件,对一年来新课程在本校实施情况,以及类似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与调研,文章中以及调研实践中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仅代表着一个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在农村实施的关注与反思。参考文献:①《汉语词典》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④《学习动力》,李洪玉、何一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⑤龚奇柱:《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⑥丛立新在《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⑦《新教育之梦》,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