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2-06-15 09:53:1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甘露工程”学校教学专题讲座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主讲人:XXX-69-
一:案例1: 死亡,只因一句批评!——儿童心理:需经风雨考验的花朵中考日益临近,青岛的秦先生夫妇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女儿走进考场了。3月9日晚,一女士突然冲进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呼“快来救救我的女儿!”医护人员立刻全力抢救一个多小时,最终未能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位正在读初三,本应该有着幸福未来的女孩,却因为父亲一句批评,赌气喝下半瓶农药。这个女孩小丽(化名)的父亲正是秦先生,据他回忆,小丽平时学习很认真,也许是要考试的缘故,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9日,小丽偶尔打开电脑玩游戏,出于对学习的考虑,秦先生严厉地批评了她浪费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她会选择死亡回击父亲。心理学家分析认为,造成孩子走上绝路的原因,一是家长的批评过火,对孩子过于苛刻,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不能正确面对批评,自身遇到心理障碍,而不知如何排解。在家长教导方式应受责备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遭受着已被发现或还隐藏的心理问题的折磨,而当矛盾被激化时,后果不堪设想。-69-
2:近半数儿童心理过健康警戒线上海市妇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接近一半的人超过了心理健康警戒线。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1%—32%,14—16岁儿童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7%,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他们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适应不良、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逃学、过早的性行为、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如果早期不进行有效干预,任其发展,将有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等。3:外部因素是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罪魁祸首幼儿园里,一位6岁小男孩由于看了网上不良信息,结果把同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生殖器抓伤;一位钢琴八级的小学生总怀疑家里的煤气阀没关好,看过心理医生后家长才明白,孩子过分追求安全感是因小时候每弹错一次钢琴,母亲就会打一巴掌,孩子的心一直笼罩在恐惧之中;一个和继父生活多年的12岁小女孩突然恋爱了,让家长不解的是在家里她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心理专家揭开了谜底,由于担心继父不喜欢她,在继父面前她从不敢撒娇,但这种压抑使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异性的关爱……-69-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指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社会、家庭、学校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4:儿童道德危机与此同时,不少儿童出现了严重的“爱心缺乏”:心中只有自己,漠视他人,对他人的困境无动于衷。46.1%的儿童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三成儿童对“不让座、乱穿马路、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乘车不买票、乱扔杂物、随意刻画”行为持肯定或无所谓态度,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近80%的未成年人在网上看过与性有关的图片。二:开展儿童心理卫生教育的必要性及我国的现状(一)儿童心理卫生A:定义:儿童心理卫生指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在先天基础、教育、环境诸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教育和训练以及包括医疗在内的众多措施,培养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及顽强的适应能力。-69-
儿童心理卫生不仅有助于儿童期的心身健康和发展,亦对以后的人格健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格基础是在儿童期奠定的,儿童期所经历的一切会直接表现于儿童的心理行动中,或者留下“印痕”而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由于缺乏认识能力、抵御能力及调节能力,因此往往经历什么就接受什么,无论好的或者坏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其作用都要远大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只不过有些是立即表现的,有些是今后表现的,有时表现得明显,有时表现得隐蔽。但不管怎样,我们认为,儿童期是极易受外界影响并且意义深远的年龄阶段,必须充分予以关注。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以儿童所达到的心理健康程度而言的。为此,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应是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B儿童心理卫生应具备的六种品质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A)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B)稳定的情绪。-69-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C)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D)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E)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F)热爱生活。-69-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二):必要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是中小学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以保护、增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要按照少年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采取各种卫生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发育环境,注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69-
1:它是儿童现在和未来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少年是非常重要的。A:心理发育与形态和生理的发育是一样的,都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方面,他们是密切相关的,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例如,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往往伴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而体格发育不良的儿童又常常会引起严重的情感和精神症状,那些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不合群,说话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相反,那些从小受父母过分溺爱和娇惯的孩子,往往发展为任性、骄横、自私自利,一切随心所欲的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B:它是儿童未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世上的事,其发生、变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许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列举丰富的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 -69-
为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别容易构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因此,面对外来的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最后,种种挫折便构成心理压力而积淀下来。在童年时代最能构成挫折并留下心理创伤的莫过于父母的忽视、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综上所述,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挫折,常成为病态心理形成的根源。这就告诉年轻的父母们,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大后能成为生活与事业上的强者,就必须给孩子以充足的爱,就要为孩子的创造一个安定、宁静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就要小心地保护孩子不让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伤害。案例1:一位中年男教师,夜晚常被恶梦困扰。而恶梦中总离不开蛇,即在梦中常出现一条毒蛇,或缠绕他的双脚,或向他吐着红舌。他因此常被醒,吓出一身冷汗。追根溯源,原来在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左手拨开一丛茅草,突然窜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大叫,当天夜里,他便发高烧,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他变得胆怯了,那条蛇从此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总是在梦中惊吓他。-69-
案例2:上海一家心理门诊部的医生接待了一对退伍的军人夫妇,他们诉说18岁的女儿情绪总是喜怒无常,生活中一点小事都会激起她情绪的起伏变化,或纠缠不表,或哭闹不休。心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易激惹”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受过歧视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造成的,是一种焦虑心理的反应。案例3: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在儿童时期普遍存在。据估计,美国有15%的儿童少年由不同程度的情感和行为障碍,有些成年期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等,在儿童时期都有表现,所以,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认识到,预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应该从小抓起,所以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多儿童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认识有乐于学习的,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发挥出来,以获得成绩,同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因此他常常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能够经常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如尊敬、信任等)多于反面态度(如怀疑、憎严等)。-69-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悦纳自己,不自卑,并且努力发展自己身心潜力,既是对无法扑救的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而不做无谓的怨忧。2目前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较重视儿童的营养保健、疾病防治,也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但常常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塑造、心理的教育,加上在双方沟通过程中孩子处于被动和不平等的地位,造成许多孩子心理方面的压力和问题,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儿童渴望与大人平等、真诚的交往相处。(1):家庭教育:A: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而心理健康和专业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简单的说,家庭生活的情绪气氛和教养方式决定了人类的儿女是否将从一个个体的婴儿发展到一个社会化的成人,或者是否他将保留一定程度的婴儿的不成熟性,这将阻止他与更大的社会结合。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69-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儿童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的:1、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能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例如: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2、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69-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但想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例:有一位母亲在买菜时买回了一条青虫,女儿要饲养,母亲没有阻止女儿的行为,而是配合女儿在饲养青虫的过程中,引导女儿观察、探索,逐渐使女儿知道了青虫的蜕变,明白了青虫的习性,最后消灭了青虫。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日渐浓厚,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儿童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儿童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69-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与友爱。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现在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那么,父母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能有助于形成儿童的健康心理呢?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证明: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实,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的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的更加反抗、暴烈。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69-
,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养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严厉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为此无视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设置许多清规戒律,并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施行正规学业教育。最近,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数次将火碱、硫酸倒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5只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狗熊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的行为能用“好奇”来简单解释吗?其实,在刘海洋仅两个月大时,其父母就离异了,刘海洋由母亲抚养成人,在这个单亲家庭中,母亲过于注重儿子的学业,盼望儿子早日成材,而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求,长期不平衡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刘海洋的不健康心理,刘海洋对狗熊的伤害行为,恰恰表明他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应有的公德和法律意识。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导致的后果是多么不堪设想啊!-69-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据报载,一对孪生姐妹竟然用老鼠药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要求她们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而她们的成绩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距甚远,父母平时又经常责骂她们成绩不好,却忽视了女儿成绩不好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心,没有耐心和细心,一昧责怪和数落女儿,以至于被父母“贬”-69-
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于是就想到把父母整死以争取自由,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可见,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B: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教育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技能化,破坏了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了儿童正常休息与娱乐的权利,抵制了儿童人格发展,造成大量的身心发展问题:重智能轻德育、重知识轻人格、重分数轻素养、重传承轻创新、重言教轻身教……同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让一些家长往往不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强迫式地让孩子不停地学习各种事物,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69-
据调查,80%的儿童感到每天玩的时间严重缺乏;60%的儿童反映课余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的时间接近于零。在儿童最想争取的权利调查中,玩、睡觉、自主阅读名列三甲。“婚姻破裂数量的增加也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另一个家庭原因。失去父母关爱,成为双方的遗弃物,甚至是出气筒,孩子由于忧郁过度而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在与父母或长辈的交往中,孩子常处于被动地位,家长不能及时、平等、真诚的和子女沟通,随意剥夺和破坏他们的权利,从而使双方产生代沟和误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逐步加剧。家长缺乏科学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所鼓励的早期干预,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关键期,即敏感期的教育,比如在社会规范敏感期,教孩子懂规矩。但家长恰恰忽视了敏感期教育,以为孩子小,懂社会规范是大人的事情,就导致孩子不懂规矩,以自己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长大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极端反应,或者遇事退缩,或者出现攻击性行C:案例目前家庭、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睡眠;希望老师多理解我们,希望爸爸多与我们交流,希望老师和家长能保护我们的“小秘密”……-69-
昨天,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儿童心声专题调研数据,让社会各方对少儿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活动有了新的了解,其中一些数据让家长和专家大吃一惊。课外补习占作业一半学业负担研究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调查显示虽然学校课业负担有所减轻,但课外补习却增加了,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大部分被校外补习班所占据,参加补习班达3个以上的达16.5%,2个的27%,1个的也有29.6%,接受调查的少年儿童只有26.9%没有参加补习班。另外,从家庭作业来源看,家长和辅导班老师布置的占了近一半,高达49%。从少年儿童心理压力来源看,影响最大的前3项分别为:父母、自尊和对未来的恐惧。极少有孩子愿意与父亲说心里话现在的孩子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呢?根据调查,母亲仍为第一选择,比例为62.5%,而选择把心里话说给父亲听的只有7.3%。专家表示,这个数据低得让人吃惊,表明在家庭中,亲子沟通很不对称,很多父亲过于忙碌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非常重要,父亲需要与孩子多多沟通。六成孩子渴望家长尊重隐私调查中,当被问及“你的父母(或老师)未经你允许会做下列事情吗”-69-
时,少年儿童反映,有19.1%会翻抽屉,22.9%会翻书包,17.7%会翻衣服口袋,4.5%会偷看信件,6.6%会偷看日记,而都不会的只占27.5%。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认为“好家长”的标准是尊重隐私的占了63.1%,还有48.8%的孩子要求父母给予结交朋友的自由。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才是儿童全面的健康,并且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也影响到生理健康和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它对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最怕父母吵架和离婚,在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近四成儿童希望有沟通的余地。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十大“心声”,“盼望家庭和睦”成为孩子们最大呼声。根据调查显示:从少年儿童心理压力来源看,影响最大的前3项分别为父母、自尊和对未来的恐惧。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最怕的事情为:父母吵架占58%,父母离婚占10%,家里失窃占8%。记者获悉特别在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半数少年儿童选择了无条件顺从,38%希望有沟通的余地,极个别选择了顶撞和漠视。另外,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除了向好友倾诉外,六成孩子首选母亲。“-69-
虽然爸爸也很不错,但遇到难以启齿的麻烦(比如考砸了)我还是会先告诉妈妈,感觉上女性比较慈祥吧。”谈及此项调查,初二男生小方(化名)这样对记者解释少儿心中“好家长”七大标准:尊重隐私(63.1%);给予结交朋友自由(48.8%);鼓励多于批评(45.6%);注意除成绩之外的其他优点(43.9%);不要总吵架拿孩子出气(43.5%);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成长的道路(17.1%);思想开通让做喜欢的事“以爱的名义”——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机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以“爱的名义”的家庭教育尤为典型。青岛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总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一同来到某医院心理科。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父亲:“医生,你看看这个孩子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我和他妈妈没办法了!医生:“你和孩子关系处得怎么样?”父亲:“咳!甭提了!我从这个孩子出生就和他斗!这个孩子很倔,倔的时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现在我斗不过他了!医生:“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知不知道爸爸很担心?”-69-
孩子:“他才不担心我,我有记忆时他就在打我!我恨我爸爸医生:“为什么打孩子?”父亲:“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材!”孩子:“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爸爸:“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医生:“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这位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有很多家长脑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很爱孩子,但棍棒式的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凡事都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69-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冠军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儿童心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2)学校教育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学生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对挫折不知该如何面对,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致发生极端的行为。A:老师缺乏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对一些“问题学生”及学生不良行为未能给予适合的方式处理,造成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学校里,老师对患有轻性精神障碍的学生不但不关心,还往往对其“缺点”进行“教训”专家意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杨志伟-69-
博士介绍,老师和家长某些带有“伤害性”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伤害更大,这些孩子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容易出现逃学等行为,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长此以往不及时引导和治疗,将来很有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家长和老师必须正确认识“问题学生”,不要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或挖苦,甚至是体罚。那样做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尊重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老师说我脑子笨,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真是笨死了。她还说过别的同学,有时老师说完这样的话,自己还会笑。我们心里其实挺难受的,特害怕被老师提问。”初中生丽丽(化名)这样告诉记者。她的话代表了许多同龄孩子的遭遇。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更为长久的伤害。一些教师过分的做法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69-
获得老师家长的尊重是孩子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潜能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孩子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之门打开了,再要求孩子做些什么就容易了。赖小林指出,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充分尊重,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老师挖苦驱走学习兴趣小伟是南山区某小学四年级(5班)的学生。小伟的外婆告诉记者,小伟一年级起就入读这所学校,刚上学时聪敏乖巧,从来都不是个爱捣蛋、爱闹事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常常在95分以上。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小伟的情绪经常很低落,并且成绩开始滑坡,尤其是语文成绩。大人询问小伟,他闭口不说。直到升上了四年级,小伟才逐渐向家长透露他情绪不好是因为经常在学校里被老师冷嘲热讽。小伟对家里人说,三年级下学期以后,教他们语文的某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花十几分钟“数落”学生,小伟和其他部分男同学经常被语文老师以“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屡教不改”等冷嘲热讽。如果有谁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语文老师就会把那位同学叫起来罚站。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是被老师批评很丢人的,逐渐地他开始害怕上语文课。”小伟的家长告诉记者,老师批评学生是教学方法之一,但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表扬和鼓励,“-69-
老师经常地冷嘲热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小伟的家长说,如果必要的话,他们现在已考虑让孩子转学了。B:校园环境也对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影响。乱叫外号给孩子沉重压力“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屡教不改?”、“你是个猪吗?”这些看似无奇的挖苦话,却能叫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小伟(化名)就是被这些语言“刺”到的小孩之一。近日,记者接到小伟家长的投诉后,采访发现,语言伤害已成校园最大软暴力。福田区某中学一位姓李的校长向记者介绍,有时候一两句玩笑话,也可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李校长说,他们学校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很胖,被同学用广东话喊她“母猪”。有一次这个女孩子被同学叫外号叫得在教室里失声痛哭。李校长说,这个女孩子的任课老师反映她上课经常走神,成绩退步很大。记者了解到,罗湖某中学的秦昕(化名)是个特别内向的女孩,身高1.55米,却有65公斤。有一次开班队活动课,她自告奋勇表演了一个舞蹈,却听到几个男同学在笑:“那么胖,还跳舞!勇气可嘉!”秦妈妈说,从那以后,小秦昕再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跳舞,话也越来越少,平时没事就躲在家看电视。性格一改小时候活泼开朗的劲头,一天一天内向起来,有时整日不和同学讲话。-69-
小涛个头高,小时候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以后,小涛常低着头,掩着鼻子,不敢抬头看人,后来不愿上学,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对于同学之间“开玩笑”的语言,或起外号的恶习,虽然有时并不存恶意,但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不论是学校、家长,都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教育孩子互爱,因为有可能在无意中,同学之间的“玩笑话”就会伤害到身边的同学。八成以上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呢?选择“理解学生”的占了83.6%。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对这一数据表示吃惊,他说这是继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解万岁”之后,新世纪里由孩子们重新提出了“理解”的要求,是很值得深思的。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11.4%的班级活动由老师说了算,学生不能享有“说话”的权力,只有2.6%的少儿最想把心里话讲给老师听,6至7年级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的比例竟然是0%。-69-
C:学校教育方面对心理方面的课程较为缺乏。近几年来,学校里虽然有心理辅导课程,但对实践的指导却远远不够。精神心理问题对他们来讲是个陌生的名词。(3)社会教育:王冠军说,儿童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良信息是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儿童每天花在电脑、电视、VCD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过度接触电影、电脑游戏以及网络,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等,同时有些孩子还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狭隘等。媒体负有责任。缺乏正确引导,大炒智力开发,神童、天才儿童的报道,速记、速算等学习方法的大力推荐,用个别的例子把大多数人引入误区.社会的科普宣传也不到位。国外心理健康的书籍都是大科学家写的,很有价值,而中国就少有大科学家写科普读物,非心理健康专业的人写的读物又不系统。中国有4亿儿童,目前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却不足100人,同时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大医院的心理门诊,十几元就可以挂一个专家号,而去医院咨询的人,远远少于去那些收费昂贵又不是心理专家开的小诊所。这说明目前市场不规范,同时人们观念还没有扭转,觉得看心理医生是见不得人的事。-69-
3:我国目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1)形势十分严重。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中国精神卫生科普宣教工作的主题是“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障碍发生率逐年攀升,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最新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如果再加上28岁以下和35岁以下两个年龄段青年人的情况,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据调查表明,目前在正常人群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20%左右,但真正到医院就诊的人却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5%。精神卫生专家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是病人本身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许多病人任凭精神痛苦煎熬却不知是病,而另一些病人虽然意识到自己有病却又讳疾忌医。-69-
三是现今医学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精神心理专家认为,当今盛行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忽略人性,越来越少人情味。它的兴趣在于人患的病,而不是患病的人。据有关调查发现,受精神挫折后有24%的人有过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对于目前这种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而很大一部分社会人群对此视而不见的状况,精神心理专家呼吁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教育部门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视,特别是关注青年(学生是主体)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广泛开展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正常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心理偏差的学生“雪中送炭”,使其走上健康、积极的自我实现之路。专家们也同时呼吁全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心和支持。患者本人也要学会面对现实,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心理问题的应及时找人倾诉,不解之处可求助心理医生。(2)虽有许多心理问题咨询和治疗机构,但大部分管理混乱。专门针对“问题孩子”而设的各种心理行为训练班层出不穷且名目繁多 特殊训练班:“问题孩子”的良药?如今,家里出现了成绩差、纪律差、在学校不受欢迎的“问题孩子”成了不少家长为之心焦的难题。当家长为究竟该怎么让学习遇到问题的孩子转变而烦恼时,在郑州市一种专门针对矫正-69-
“问题孩子”行为而创办的特殊训练班悄然而生。孩子上课爱走神、喜欢上网、厌学、爱打架、甚至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所谓问题,都被训练班纳入了其业务范围,并且类似的训练班在郑州层出不穷。那么,“差生经济”繁荣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现象“问题孩子”引出新兴市场毛毛今年9岁,他似乎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有妈妈跟在身边的时候,他总喜欢拼命摇路边的树,或飞脚踢起路面的石块,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6年。妈妈为他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安静努力地学习而感到心焦,因为他的成绩总是排在最后。毛毛后来被送到郑州市一家“人格与智力训练营”,开始了行为矫正。暴躁的毛毛初到训练营时,总是一脚把门跺开,在屋里不停地来回奔跑。这时训练营的老师会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他安静下来,慢慢地毛毛安静下来,坐下开始学习……在郑州,类似这样的针对“问题孩子”而设的特殊训练班几乎在一夜之间比比皆是。训练班里,有在学习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毛病的孩子,也有已被公办学校放弃教育的孩子。一些训练班起名为“心理培训机构”、“第三方教育”,有些干脆冠名“差生培训班”。-69-
记者了解到,每个训练班的生源并不紧缺,少则十几名,多则二三十名,有些训练班甚至被家长当做学校,将孩子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训练班白天、晚上、双休日都有老师给需要接受训练的孩子进行辅导。调查训练机构训练孩子什么昨天下午,在一家训练班里,三个孩子正在“训练”。一名11岁的小男孩说,他是因为写作业时老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被妈妈送到这里,已经两个月了。每天下午放学后,他要到这里做作业。“你现在做作业时集中精力了吗?”小男孩摇头说“没有”。他说自己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做作业时总是想逃开。另两个孩子说,他们都是因为爱动被送进来进行行为矫正的。矫正时,老师会带他们打乒乓球、用筷子夹弹珠、骑独轮车……这家训练班的老师说,这些游戏类的运动是要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毅力。一些出现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自制能力不够,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缺乏约束力,以致会由行为影响到学习成绩。在另一家训练班,老师对于“问题孩子”的矫正理念是“心理引导”。这位培训班负责人说,如果一个人行为失常,往往来自于这个人的内心出现了问题。心理教育和引导对于“问题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肯学习、厌恶学校和-69-
老师等行为,都证明在孩子内心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自信、失望、不被重视的感受,这些感受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负面效果。”这名负责人说,在训练班里,老师会针对他们的问题做出专门的训练,比如不自信的孩子,在这里要让他们找到自信,没有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孩子,要还给他们人生理想和目标。一位在某训练班里任教的退休教师说,她在训练班里教育“问题孩子”时,通过系统的矫正教育方法比起在公办学校运用的常规教育方法来说更有效。但是很多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已经上到了初中,一些长期养成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很难一时半会儿靠某种强制措施或是心理疏导而发生转变。而对于这样的孩子,公办学校的老师往往因为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教育引导,加上升学率的压力,不少老师几乎放弃了对“问题孩子”的教育。孩子越感到自己被冷落,越是想通过某些不良的行为进行发泄,引起老师同学的重视,恶性循环的结果则是老师和家长都认为“这孩子教不好了。”探源 谁引出了所谓”差生经济”一位训练班的负责人说,真正了解教育的家长并不多,遇到出现问题的孩子,在公办学校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家长就会“病急乱投医”,把一线希望寄托到这样一种特殊的训练机构上,由于有市场需求,就有了目前出现的繁荣景象。-69-
记者了解到,被送进来进行训练的孩子,多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学习。在一所训练班里,一名初二的男生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没有学校可上。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老师建议他到工读学校去上课。他不愿去,选择留在家里。妈妈担心他流落到社会学坏,就把他送到了这里。很多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被公办学校放弃的共同理由都是学习成绩不好。除一些无学可上的初中生外,在训练班里进行训练的孩子多数是小学生。据记者了解,从事这种心理行为矫正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从业资质。但在郑州市不少心理行为培训机构采访后,记者发现,很多培训班所聘用的老师并没有取得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有些老师是某些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从未做过心理辅导工作,仍旧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在训练班里施教,有些训练班聘用的是曾从事过医疗工作的大夫。一训练班负责人说,他的4名教师都具备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但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他认为,“问题孩子”出现的根源在于心理,因此,在针对“问题孩子”开办的训练班里,心理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担忧 市场混乱家长难辨良莠-69-
据了解,目前这类心理行业矫正机构的收费标准一般为一二十元/小时或三四百元/月不等,但在相关管理上却尚属空白。工商、医疗、教育部门都没有对该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原因是因为该行业涉及多个部门,导致管理上的空白,如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需立法部门用法律的形式对该行业进行监督和约束。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事实上,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目前在全国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办法。很多人在研究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是在把这些孩子当做一种教育实验品。“事实上,教育是一个滞后的过程,不可能马上看到一个孩子通过某种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所谓教育专家对一些行为、心理特殊的孩子进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实验,多年后,这类经过实验的孩子会成为哪一种人,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位负责人说,“问题孩子”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方法不得当,引导方式不正确,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尽管目前“问题孩子”的训练市场难辨良莠,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本应该在学校由老师完成,之所以会被推到社会,证明学校的某种教育出现了问题。政府部门也应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逐步在所有高校和中小学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教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加快心理健康专门人才-69-
培养,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整个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四:典型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案例奥运跳水冠军田亮被称为“阳光男孩”,所谓阳光,不仅指他相貌俊秀,也不仅指他绝艺在身,还包括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种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毛主席说过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他老人家正是凭借着一股精神,才率领着湘赣山林中的群氓所向披靡,打出了一个红通通的人民共和国。那么众所周知,身处二十一世纪知识核爆中的孩子们呢?就是浇水、施肥、修剪,再加沐浴阳光,秀干方可成栋梁。也就是说让孩子拥有好的硬件的同时也要有优良的软件。硬件即外在条件,如物质基础、周围环境、生理健康等。软件即心理健康。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孩子变的“阳光”、“精神”所必不可少的-69-
心理健康,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生理健康相对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包括人的能力、人格、认识、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健康。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壮实的孩子并不能说是健康的,它还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而后者的重要性是勿庸讳言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孤立片面的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只能是镜月水花。试想一个心理灰暗的孩子,即使他智商再高,你能保证他日后定能成材吗?不能。而对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例如,父母争吵不断,甚至动辄离婚相协,家庭阴云密布,孩子怎么会灿若朝霞呢?只能是憔悴伤心,向隅而泣而矣。再如,当今著名导演、影星英达,幼时聪敏机巧被幼儿园称为“镇园之宝”,后其父母文革受冲击,双双入狱,他也混迹街头,成了游手浪子。多亏其父母的及时平反,并对其进行了铭心刻骨的改造,才成就了今天集导、演于一身的一代名流。否则,他的似锦前程就会是暗无天日的。作为教师,此时的责任在肩,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子云:有教无类。教则教矣,类还是要分的。这里所说的分类,就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疾患,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孩子常见的心理疾患有以下几种:(一)抑郁-69-
抑郁是一种过度的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性情绪增强的表现。一般表现为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降低,有自卑自罪感,感到困难重重,不能胜任。抑郁是大脑皮层活动抑制性的表现,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路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于集中,自觉肢体乏力、脑力迟钝等。在身体功能上,会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失眠等各种不适。孩子的情绪抑郁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三种情况:一是失落,失去所爱的事或物;二是自尊心受损;三是攻击冲动的“内射”,把本该向外发泄的愤怒和攻击朝向自己。孩子还不会调整自身的情绪,又无法宣泄,因此,其抑郁常是由于压抑下来的愤怒、委屈所致。-69-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引起孩子抑郁的原因。针对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孩子抑郁时最需要成人的同情和支持,成人的移情理解将是孩子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是不要嘲弄、讽刺、挖苦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再孩子的尝试行为中,失败挫折是免不了的,我们应多给予孩子心灵的支持与爱护。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不要在孩子之间相互攀比,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第三,我们应允许孩子表现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把感受说出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不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都需要表现出来。过分的压抑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会导致郁郁寡欢,兴趣索然。我们可使用“谈话法”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他们的情感和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学会分析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看到希望和出路,可以鼓舞勇气,振奋精神。(二)情感冲动情感冲动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受理性控制的发作性的扰乱现象。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随意冲动性,并经常表现为不考虑行为后果的莽撞行为。轻者,如上课时突然说话,打断别人的谈话等。重者,如乱发脾气、哭闹、打人毁物等。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又很少考虑行为后果,事先也无计划,但行动之后错了,又后悔。儿童容易冲动与其人格不成熟、尚没有控制情感的经验、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放纵、鼓励有关。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渐体会到情感控制的必要性,随着理智力量的增强,大多数儿童的冲动性自然会减少,少数个别儿童的冲动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迟缓或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他们以行为和情绪易激惹为主要特征,常因微小的刺激而引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发作时不能控制。-69-
对儿童的冲动行为,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的不良习惯。如有一位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吃了蛋糕才睡觉”的不合理要求,竟在晚上十一点冒雨出去为孩子买蛋糕。应该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许多事想要立即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要学会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的控制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其次,应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随意惩罚,使儿童学习到的是冲动的合理性。父母和教师的理智行为才能促使儿童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冲动爆发,处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被忽视,从而降低其情绪的强度。(三)恐惧恐惧或害怕是正常儿童发展中普遍具有的一种体验,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一种必要的、往往是健康的反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幼年时的恐惧逐渐会消失。但如果儿童仍对某些不足以引起恐惧的事物也产生不可克服的恐惧,便是一种异常现象。若除恐惧的情绪体验外,再伴有出汗、颤抖以及回避反应,而影响正常的活动时,便可称为“恐怖症”。儿童怕惧的对象很多,常见的是怕损伤身体(如摔伤、打针)、离开父母、犯错、挨批评,但严重影响其生活的是“-69-
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表现为习惯性的迟到、哭叫、乱跑等,也可有攻击式的抵抗,如打、踢等。引起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期望过高;教师过于严厉,伤害儿童的自尊;受同伴集体中横行霸道者欺侮;儿童本人胆小、懦弱、依赖性强等。对儿童的学校恐怖症,我们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以各种强化方式奖励儿童的上学行为,如奖励一本画书或允许多看一会儿电视等。避免一切由于躲避上学而带给儿童的好处,不上学有好处会更不去上学。其次,父母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伙伴,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最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应能取代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兴趣和关心,和儿童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使学校的生活更具吸引力。鱼戏莲叶间,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做蜻蜓,蜻蜓只会识香赏花,我们要做蜜蜂,因为小荷现在需要的是传花授粉。这一关过好了,才有日后的莲蓬实子,泥底藕香。五: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及措施。1:家庭教育-69-
(1):尊重孩子的隐私在日前举行的粤港澳首次儿童论坛上,有多名小代表提出维护儿童隐私权,并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孩子为防备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两本日记本:一本写“假话”,一本写“真话”。针对这种现象,有家长称:孩子是自己家的,在父母面前不应有隐私。广州有关专家分析,维护儿童隐私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孩子:防偷看备真假日记]胡亘周是江门市景贤学校七年级学生,他提案呼吁维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胡亘周首先讲述了一个他所知道的案例: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映,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而据胡亘周介绍,如今一些同学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倾慕的话。家长孩子不应对我们有隐私-69-
针对孩子在家庭中保护自己隐私权如此尴尬的现状,广州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们的隐私权应该由社会保护,但不应该针对父母,在父母面前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没有隐私。汪先生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隐私权,他说,自己上初中的儿子天性贪玩,静不下心学习,后来他经常到儿子书房翻阅抽屉信件,掌握儿子心理,还常常察看儿子上网纪录,一发现不良苗头,立即批评教育,在他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下,儿子的玩性逐渐收敛,成绩也慢慢提高了。专家:尊重隐私有利孩子发展针对隐私权的问题,广州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任何人都不应该任意限制他们,也不应该举着各种美丽的幌子去任意揭露他们的隐私。事实证明,那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梁律师介绍,国内国际多项法律已经为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针对儿童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2):表扬小孩的技巧过多表扬并非好事-69-
伟伟妈:伟伟现在念小学二年级,考试经常得第一,我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可是前天,他一回家就冲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反锁起来。我在外面劝了十几分钟,伟伟才像个泪人似的把门打开,只见书本扔了一地,他伤心地哭着:“我不去读书了,没意思!”我吓了一大跳,问了好久,伟伟才哽咽着说:“这次数学考试我没有得第一,只考了90分……妈妈,我是不是变笨了,不是最聪明的孩子了?老师同学一定都会笑话我的……”孩子的想法和表现让我觉得非常沉重,难道是表扬出了问题?那天我和伟伟谈了很久,告诉他,谁都无法永远得第一,但只要努力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别人也不会因你偶尔的失误嘲笑你。相反,如果面对挫折自暴自弃,才会被别人看成“胆小鬼”。伟伟这才慢慢平静下来。小编点评:孩子幼年阶段时,家长应尽可能协助他们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但如果一味表扬孩子聪明能干,他会认为做不好事情是因为他不聪明,因此害怕失败,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家长应让孩子明白,成功固然好,但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意识为孩子制造一些挫折,增强其耐挫力。老是批评也不可取杨杨妈:杨杨5岁开始学钢琴,也许是年龄较小的缘故,一些练习曲老是弹不好。每次不会弹她就让我教,但我白天工作忙了一天,心情比较烦躁,教了两三遍她还不会,我就忍不住骂她-69-
“笨”。后来她学琴的兴致越来越低,要她弹琴简直比吃药还苦。更糟糕的是,有一天,我发现杨杨的左手背上有一道红红的印,像是被人拧的。原以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欺负她,追问之下,杨杨才说是她自己拧的,因为“小手不听话,老是弹不好钢琴”。我又心疼又后悔,下定决心今后再也不骂杨杨了。小编点评:孩子遭受挫折寻求大人的帮助时,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则易导致缄默其口、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甚至可能采取偏激行为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大人能耐心给予帮助和引导,那么孩子便会养成积极交流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 A:表扬要适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当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应立即给予表扬,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B表扬要恰当-69-
许多的家长和大人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其实这样的表扬对孩子是不利的。孩子还不具备客观评判的能力,他们一般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来评价自己的。那么孩子会因为自己“聪明”,而偷懒,“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家长应该使用恰当的词表扬孩子,比如夸奖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了100分等等。C表扬要有针对性孩子的行为是多方面的,某一方面表现好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所以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说。比如,孩子帮家长做家务,把地擦得干干净净。那么这时家长应该说,“你把地擦得真干净。”而不应该说,“你真棒!”D表扬要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行为总会有好有坏,不应以表扬作为唯一的教育方法,这样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该批评的时候,家长也应该严厉地批评。表扬和批评,说服教育相结合,让孩子既了解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明白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效果才会好。(3)正确的与你的孩子沟通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这就使良好的沟通手段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就介绍几种和子女说理得技巧。A: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69-
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B: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C: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好的效果。D: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4)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A: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孩子责任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69-
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B: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C: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D:让孩子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69-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作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5)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对待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A: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其他的部分则留给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B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C使孩子的依赖心变淡,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的话,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产生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D将孩子介绍给客人,使孩子产生要自立的自觉。E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F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G尽早让孩子使用“我”来自称,这样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我的成长,而在心理上更早自立。-69-
H偶尔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这时孩子必须更努力的配合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6)案例家长:多些关注“你一定解释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有没有让她说说为什么不愿这么做呢?”高教授给一位为“作”女儿心烦的年轻妈妈开出了“药方”。忽略孩子的声音,这已经成为儿童心理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的主要原因。高教授曾遇到一个从4岁起就把大便拉在裤子上的11岁男孩,几番沟通下来,原来是幼年拉裤子时母亲的一顿怒斥,让他产生了心理障碍,而其后母亲几乎逢人必说他的病,让小男孩渐渐认同了自己是“臭人”,也就放松了对肌肉的控制。而孩子解开心结后,通过激励,1个月后怪病奇迹般好了! 在游戏中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搭积木时,一座快建好的“高楼”突然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家长不要立刻插手,可以和他讨论,引导孩子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当他重新搭成“高楼”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69-
另外,孩子们一起玩也难免出现矛盾,家长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协调,由此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这是提高幼儿耐挫力的良好途径。此外,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要求孩子说出输的原因。2:学校教育(1):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A: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69-
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B: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C: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69-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D: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E: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9-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F: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69-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G: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69-
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H: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A)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B)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C)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D)祝福式。-69-
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2)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激励教育”,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实践中,也应是教师的职责。青岛市福州路小学王校长说:“教师如果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主的口头和书面评价,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度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会有很帮助。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健康状况更是时刻影响着孩子。作为家长,你是否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孩子从你那里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不是让孩子体验到了你的爱?针对家长普遍存在“有教子之心、无教子之方”-69-
问题,不少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室,青岛市市北区计生协会还采取举办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编写科普读物等形式,帮助儿童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目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青岛市福州路小学时常举行的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参加的独生子女家庭同乐会,就是很好的“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每次活动都围绕诸如“我的快乐”、“我的烦恼”之类的主题,让孩子、家长、老师在欢快的气氛中,平等、坦诚、愉快地讨论、叙说、交流,相互之间无所顾忌,融为一体,最后由专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与帮助,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许多家长说,通过类似的教育活动,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儿童心理与生理能否一同健康成长,不仅是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孩子自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3)案例:青岛为儿童心理健康架起三面“防护网”每双周周五的下午,第二节课上课铃一响,青岛贵州路小学的孩子们就怀着半月来的渴望,蜂拥进入教室等候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上各班将进行不同主题的活动:“优点轰炸”,大家集中火力列举每一位同学的优点;“角色扮演”,学生们冷静分析怎样排除心中的烦恼;小品剧“社交恐惧大会诊”-69-
中,学生人人当大夫开处方……。据了解,贵州路小学是青岛较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之一,针对中小学生就学阶段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青岛市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咨询室和心理教师、为家长设立“家长学校”宣讲团等措施为青岛市的儿童心理健康架设起三面“防护网”。贵州路小学地处青岛市南区最西部,学区范围是普通职工、流动商贩聚居区,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学校大部分家长为生计而奔波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的交给老人看管,有的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据这所小学的教导处主任李怡介绍,学校曾对4年级到6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在661名被测儿童中检出了166人存在心理问题,占总数的25.11%,突出表现在不知如何和朋友相处、厌学、抵触家长情绪等。贵州路小学语文兼心理教师邵岚告诉记者,从1997年,贵州路小学就开始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学校各班班主任还兼任着心理咨询老师,并聘请青岛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负责儿童的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悄悄话角”-69-
,成为孩子们相互或与老师倾诉的地方。去年学校率先在青岛市编写了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教材——《心海导航》,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根据学校的最新统计,8年来,这个学校的“问题学生”比例减少了9%左右。如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岛也已经“开枝散叶”,青岛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苏文洁说,像贵州路小学一样,青岛市一半的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青岛市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从2001年的几所发展到了2004年所有学校,其中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一些学校甚至在教师编制吃紧的情况下配备了两个以上的专职心理教师。同时,为了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会,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教育部门还组建了“家长学校”讲师团,让孩子的学校也变成家长的学校,讲师团聘请了大学教授、退休干部、心理专家等20位老师到各个学校为学生家长授课,让大人也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目前,青岛市1300多所中小学都已成为家长学校。3:社会教育(1)市民社会组织在保证儿童发展质量中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9-
A:在世界各国,市民社会组织在服务提供以及儿童权益保护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NGO,如慈善机构,不仅在服务提供方面扮演试验和创新的角色,同样也在公共政策研究和争论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B:在中国,社会市民组织在儿童发展中同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单靠政府机构难以起到的作用。比如中国少年电影学会,利用电影这种新型媒体积极发挥着促进儿童发展中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校志愿者服务团体的服务实践说明,在对儿童的救助、保护和发展方面,政府与准市民社会组织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构成了一种合作互补、互助共赢的和谐关系。(2) 要建设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A我国近几年接受了国际上“全面健康”的概念,认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都健康才是健康的人,规定各个医院都要有心理门诊,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都要有心理科,现在这些硬性机构基本有了。 -69-
B:心理健康要以预防为主,媒体应该通过各种正确的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比如在初中生订阅的报纸杂志上,在《小学生报》上,正确地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至少提供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就医渠道,不能把问题耽误了。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请专家做顾问,甚至制定硬性规定,比如各个学校都要有心理医生,至于缺乏相关人才就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先有这个意识。另外,父母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最基本的知识。 C:培训机构:多些认证高鸿云曾先后在华师大和美国专业机构接受培训,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专家。然而,她感到有点“孤单”——据悉,早在1998年就在全市率先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儿科医院,现有专职医生人数是2位。而全上海的专职医生也不超过10人!在国外,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培训周期在3年左右,而我国目前通常只有短短几个月。“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资质认证规范!”高教授呼吁。D:综合医院:多些咨询到专科医院就诊会不会被当成精神病?这恐怕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心事。-69-
应该在综合性医院多开设儿童心理咨询点,0至18岁年龄段心理问题更应作为公共卫生课题,纳入疾病控制范围。值得期待的是,在儿科医院的组织下,首期全国综合性医院儿童心理服务培训班有望于明年开班。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让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笑(3)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摸清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特点和规律,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感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帮助儿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六:热点问题解答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员马紫月老师。 1家长:我的儿子今年在外地一所寄宿学校上高一,成绩不是很好,性格孤僻且暴躁,平时稍有不高兴就不不喜欢,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教他,内心很痛苦,请专家指点? -69-
马紫月:现在孩子性格的形成可能很大一部分是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很可能是从小替他做的事情过于多,很难有一些事情让他自己做决定,因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可能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一些要求很容易满足他,这时候可能产生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像这样的孩子有两种方法一个父母家庭中引导,让他学对家庭负责任,包括让他做一些事情,告诉他,首先你已经上高一了,可以作为成人在这个家里有一些你的权利和责任。每个家庭成员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承担,包括为家庭出谋划策,为家庭做你应该做的事儿,包括洗自己该洗的衣服、收拾房间帮父母买菜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让孩子逐步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的同时,可以跟他学校的老师联系一下,让你在学校受一些教育,有可能因为他自己本身的一些毛病很可能他在社会交往上有困难,他会感到很痛苦,这个时候建议父母之外的第三者和他谈谈,谈出他心中的痛苦,有时候孩子和父母由于生活时间长了,不一定能够听父母的话,但是如果能够有令他很佩服的第三者和他谈谈,他可能谈出自己的心里话,由第三者教他做人的道理。2家长:小孩和老人生活如何避免性格上的缺陷? 马紫月:一般孩子让老人带容易出现这样几点不利的表现,第一老人容易对孩子特别溺爱和娇惯,比如有求必应,什么东西都替孩子做,这时候孩子容易产生霸道、无理、自私自利甚至自理能力差,不会与人交流的现象。第二有的老人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认为养孩子和养小动物一样,不经常和孩子交流,这时候孩子可能不会与人交往,胆小、内向。第三如果长期让老人带孩子,这时候孩子可能缺乏和父母的交流,他们与亲人交流上可能产生一些缺失,他们可能觉得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时候也可能产生性格内向、脾气暴躁等等一些问题。 -69-
建议孩子在三岁以上可以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但是同时最好也跟老身说明能不能多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说话,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和老人在一起住,一定要避免另外一种情况,有时候还有一个双方教育不一致的问题,有时候老人过于溺爱孩子,但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一些,双方要求不一致,孩子肯定会钻空子,孩子可能养成说谎的行为,如果你有孩子让自己父母带一定要和老人说好双方教育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私下解决,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把不一致表现出来。 孩子三岁以后最好是父母带,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年龄更接近一些,更容易教孩子,精力比老人更旺盛,更容易带孩子出去玩儿接触大自然,更容易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接受更有创造性的知识,孩子更容易融入到群体当中,不会和父母产生隔离,会让孩子更多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所以最好三岁以后的孩子父母带。如果有其他情况不能自己带一定要做到刚才说的三点,让老人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一定要一致,以防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3家长:我的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每天都要家长陪读,每次小测验考98分,是不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动手能力特别差?不知道如何做?-69-
马紫月:我不知道当你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和小女儿坐下来好好商量这样问题,你天天陪读的时候你的小女儿也会很尴尬,在家里有妈妈看着她的时候她会很好的完成功课,但是她在学校可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功课,所以可以和孩子一块制定一个计划怎么改掉自觉能力差的问题。比如以她现在的能力和特点每天的作业多长时间做完,可以把时间限制为半个小时,如果她能够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可以制定这么一个时间表,如果孩子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做完,那么她做作业就可以在她的表打一个勾,如果她连续很多天都很好可以给她一个奖励,如果她不能够做的很好也可以在你们定的规则可以说如果做的不好给什么样的惩罚,可能需要多读一篇课文等等措施,无论是奖励措施还是惩罚措施一定要和孩子说明,甚至是孩子提出来的,这事实上也是练习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很好办法。 如果能把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规范起来甚至孩子能够自己检查作业,比如第二天的题比第一天题少错一道题,都是孩子的进步,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做作业有点像做游戏-69-
,这时候孩子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小学阶段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过程,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即使现在你看着她学习,她能够做到很好,一旦到小学的中高级可能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能成绩会下降。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的话,很可能在年级越高功课越高的时候产生厌学情绪,可以建议父母在给予指导的情况对学习习惯给一个规范管理,这个规范一定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同时在日常的游戏中启发孩子的兴趣,在这里有一个建议,建议家长最好固定半个小时时间一起大声读书,读书过程事实上就是锻炼孩子对看书的兴趣,甚至她的口头表达能力,甚至对将来的作文都是有好处的,读书的文章最好是让他自己选,并且文章不要太长,这样孩子才不会烦,读完以后也要有一个互动,谈谈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都是启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非常好的办法。无论是定规范还是每天读书时间父母一定要长期坚持,因为父母如果坚持部下来的话孩子不可能坚持下来。4家长:我女儿今年10岁,经常性失眠,但和父母睡时,又能睡着,但总不能让她一直和父母睡吧。-69-
马紫月:首先,这要分情况。如果孩子一直都是这样子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最近出现经常性失眠的话,首先要了解,和她了解和沟通,并且调查她在学校,或者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看到什么刺激的事件造成应急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建议父母陪她睡一段时间,睡的时候多拍拍她,和她多聊天和交流,这个时候孩子慢慢的会缓过来,一段时间会缓过来。如果孩子长期没有养成自己睡的习惯,建议父母不要整天讲她自己睡觉也许多可怕,对于你们来讲,可能不可怕,但是孩子可能从小对你们的依恋可能比较重要。所以,父母不要过于强调这个事情,但是仍然要坚持让她学会自己睡觉,有一个过程,每天睡前可以在她面前坐一会儿,陪她,聊会天,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可以在她睡前开一会灯,睡完再关,然后再逐渐的让她自己睡。对于心灵脆弱的孩子,一开始强求让她自己睡可能会导致失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建议锻炼孩子睡的时候有一个步骤,一步一步的来。5家长:我孩子总是爱和班里最闹的孩子一些玩儿怎么办? -69-
马紫月:我觉得首先孩子们之间在一起交往,闹不闹首先不是由父母或者谁判断,是由孩子自己来判断。你可以问问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他身上哪一种品质,因为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择偶标准和父母不一样,可能觉得,这个孩子有他所没有的一些东西,要么就是没有他所有的优势,往往是他渴望的,这种情况喜欢和同伴交流。第二种情况就是和同伴有相同的乐趣,他们两个能够玩儿在一起,可以产生共鸣。这个时候父母,不是指这个孩子是不是调皮或者闹就反对孩子间的交往,首先要看这个孩子本身身上,从孩子身上来看有没有孩子值得交往的品质,包括聪明,很好奇,探索性很强,懂礼貌,尊重长辈等等,而不是单指闹一点分析。给您的建议,就是和孩子商量一下,或者是和其他的孩子交流一下,问问孩子喜欢朋友的哪一点品质。同时,有机会让孩子把伙伴邀请到家里来一起作客,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慢慢接触孩子目前的状况。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个孩子的确会给自己孩子不好的影响,这时候建议多发觉孩子的兴趣点,他之所以交这个朋友,可能这个朋友有他身上感兴趣的地方。首先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点,从他的兴趣引导他交往更多的朋友,而逐渐的远离对他有不好影响的朋友。-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