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2-06-15 09:53: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角度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影响武义县漠华中心小学钟笑摘要:针对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抓住低段儿童的感、知觉特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根据低段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利用低段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扩充学生知识面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从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以人机交流代替师生交流两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弊端。关键词:儿童心理特点,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影响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革新的重要方面,它要求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将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小学语文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将语文教学带进了不必要的误区,尤其是对低段的语文教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对象是7、8岁的刚入学儿童,他们在心理上呈现出与中、高段学生极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因此,如何针对低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促进教学效果成了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一、信息技术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抓住低段儿童的感、知觉特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低段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们要经历从幼儿期的以玩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为主。低年级儿童感知事物时的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在知觉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组织和支配自己的知觉,持续性也很差,不善于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由于他们感、知觉的不自觉、不发达,所以常犯“错误”,如好动、看错符号和数字,所答非所问等等。此外,
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极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所以低年级学生还继续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对游戏的兴趣和运动的要求。所以,他们坐不住,好动并不奇怪。低年级的孩子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半堂课。信息技术弥补了普通的“黑板教学”单一、低趣味的缺陷,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它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不失时机地添加视频、音频,再结合东的形象画面,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研读文本,有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例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但频繁的练习会使学生变得烦躁,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如果从一开始教师就在课件中增加些视频故事,音频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同时,低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因而喜欢与自己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游戏。这些视频小游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二)根据低段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必须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未脱离幼儿期的范围,思维方式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继续。如做数学题数手指,非常喜欢模仿等等都是具体形象思维特点的表现。他们还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文章中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能够流利的背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随着曲调演唱,但从歌曲中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的唱,都得从头唱起,否则就接不下来。因为他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突破逐段讲解的教学模式,利用直观的画面,预先设计的教学游戏,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层层突破。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风给人带来好处与坏处,懂得要做利于他人的事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多媒体课件:一是将生字学习模块设计成一个生字游戏,让学生主动将本课生字送回家;二是图文声像并用地再现课文原文;三是将风娃娃吹帆等一系列活动做成动画,让学生能在具体形象中理解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此外,在朗读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时,课件中相应地在这些重点的地方,改变字体颜色,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重读的地方。并且在读这些重点词句时,可以适当配上画面,借助动画来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读出文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从课件中品读读课文、品位情感,激发低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低段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扩充学生知识面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人的宝贵的品质,好奇心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灵感。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而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越复杂越新奇,个体的好奇心便越强烈。好奇心人皆有之,在儿童期最为强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就包括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知识储备巨大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网络资源的共享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极好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广了学生的见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二、信息技术给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带来的弊端小学低段学生对教师极为信赖,教师的教学方式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分使用信息技术会带来不少弊端,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同时,信息技术的过多使用也会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降低学习效果。(一)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以课件代替文本阅读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以来,教师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通过阅读、理解、感悟与欣赏来抒发情感,激发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共鸣。简单地用课件演示而忽视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以课件代替文本阅读表现在直观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虽然课件能为低段学生带来直观的画面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低段儿童是富于幻想,富有创新性的,他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自由想象情景,课件画面只是作为辅助帮衬而无法取代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是具有画面感的,但并不是教师自行强加的,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因此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文本的理解,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自由表达,自行感受和体会。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还体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跟着课件预设走,而忽视了课堂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但有许多教师为了避免自己的课堂“横生枝节”,想尽办法要让课堂和自己的预设一致。这样一来,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体验就被忽略,以致课堂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个性化无法得到发展,
学生语文素养无法提高。语文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跟着课件走,忽视主体对文本的能动作用。(二)以人机交流代替师生交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很多教师成了机械的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地按下鼠标就好。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对话过程,而不是人机单向的无感情对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要通过师生交流才能发现,过分关注电脑的操作和演示完全是本末倒置。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教学评价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对学生会有积极的心理影响。教师应通过情感评价传达自身感受,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有弊,我们应尽量避免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让其服务课堂,促进小学语文的个性化发展。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3]李杏保,李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03(12)[5]中小学学科网站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OL]http://xkwq.e21.cn/content.php?id-42405[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