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50 KB
- 2022-06-15 09:53:3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闫美玲2012年5月8日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目录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学龄前期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划分:儿童入学前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和幼儿期,年龄为6岁之前。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期(1个月-1、2岁)幼儿期(1、2岁-6、7岁)最重要特征:获得了使用语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性。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新生儿的心理发展其特殊性在于是儿童心理的发生期,结束了寄居生活而需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主要矛盾:生理、心理上能否适应新环境心理发展特点:从无条件反射向条件反射转变;存在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一)注意的发展婴儿期:注意往往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但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等待刺激的出现,而是刺激的主动探索者。随后无意注意开始带有目的性的萌芽。幼儿期:有意注意逐渐产生,但水平很低,从只能集中注意力3,5分钟逐步延长至15分钟。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新生儿的记忆更多的是条件反射,6个月以后主要进行“再认”。幼儿期:量和质都有发展量: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质: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有意记忆逐渐形成,记忆内容扩大,开市张渥复述和背诵等记忆策略。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2、幼儿记忆的特点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不精确无意记忆效果较好形象记忆占优势3、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明确识记的目的和增强识记积极性培养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让儿童学会运用各种识记方法和策略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三)言语的发展1、词汇: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2、语法:开始学习使用语法3、口语表达能力: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开始发展。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四)思维的发展1、思维工具的变化: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借助于表象→借助于概念。2、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觉行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3、思维反映的内容: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现象→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反应当前事物→反映未来事物。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二、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最初发展1、先天基础:婴儿的气质类型多血质:感受性较弱,但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胆汁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性比抑制性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很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黏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速度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弱,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2、后天的影响因素:依恋概念: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表现:将积极的行为都指向母亲;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会感到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感到安慰,分离会感到焦虑;遇到陌生人或处于陌生环境会感到恐惧,母亲的出现会感到最大的安全;在感到饥饿、寒冷、疼痛时会首先寻找母亲。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只需要偶尔靠近母亲,能安逸地玩玩具,母亲在场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母亲离开时行为会受影响,明显苦恼、不安,母亲回来后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占65%-70%回避型依恋: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占约20%。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其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又不能放心地重新回去游戏,不时朝母亲看。占10%-15%。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3、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作用: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同伴交往三阶段: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简单交往”时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企图控制同伴的行为。“互补性交往”时期:出现很多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模仿,可以合作游戏。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伙伴关系家长要正视儿童的同伴关系,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抛弃怕儿童太小没有能力,怕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吃过亏,受忽视的担忧。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儿童优良的品质。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二)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自我认识:身体特征、性别、年龄、喜好自我评价:轻信别人→独立自评;外部行为评价→内心品质评价;笼统→细致;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初步比较客观。自我情绪体验: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自我控制:有一定自控能力,但更多表现为冲动性。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2、道德认知的发展: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第二水平:习俗水平第3阶段:好孩子取向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和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和趋向,例如帮助、安慰、与人合作、分享、谦让、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儿童的性别化行为最早出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女孩喜欢娃娃类玩具,男孩喜欢小汽车一类的玩具。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