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2-06-15 10:38:18 发布

小孩好动是调皮还是多动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孩好动是调皮还是多动症?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与调皮好动有明显区别罗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非常好动,乱蹦乱跳,上课动来动去,小动作多多,一刻也停不下来,导致学习跟不上。到了晚上让他睡觉也不睡,在家里到处跑,到处摔东西,用画笔在墙上画画,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开始她以为孩子很调皮,就打骂他,结果孩子也不听,这让罗女士很头痛。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专家在诊断之后表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是患有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她建议,有这种好动表现的孩子,可以尽早到医院进行筛查诊断。儿童多动症患者持续增长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喜欢讲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严重者有偷窃、说谎、打架等行为。据介绍,目前国内多动症、抽动症的整体发病率约为7%—8%,发病率明显提高。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专家指出,当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变化及人们工作压力加大,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病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目前到该院就诊的多动症、抽动症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多。该专家指出,多动症是一种病,孩子多动、做怪相、乱叫是不由自主的,症状反复发作,孩子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病情加重可出现心理障碍、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不但影响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由于对该病缺乏了解,一些家长把抽动、多动症状视为一种不良习惯,采取训斥、打骂方法,要求患儿改正,结果病情不但未减轻反而逐渐加重。五大诱因导致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它又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或轻度脑损伤。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多动症的产生呢?专家指出,小孩出现多动症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的原因: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金属元素中毒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主要是有些孩子在出生或母亲怀孕时出现过宫内感染、缺氧或窒息等情况,可能造成了大脑的损害,这样导致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这是造成儿童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导致下一代也遗传了多动症。还有,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工业污染有所加重,而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也可能含铅,导致小孩铅中毒,金属元素中毒也会引起儿童多动症,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生长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过大的压力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促使多动症的发生和持续。治疗和家庭教育要同步跟上罗女士儿子的好动、多动可以说是让她伤透了脑筋,她向医生求救怎样才可以让孩子安静点,让孩子恢复正常。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专家介绍,小儿多动症的治疗可以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所谓生物反馈系统,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生物反馈治疗仪为手段,通过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某一或某几个频段的生理波以达到预期目的。而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的教具和围绕教具而精心设计的游戏,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这种“游戏”,从而促进儿童平衡觉、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功能的发展,从而达到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治疗还要配合父母的教育和训练、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专家指出,正确教育有助于多动儿童的康复,对待多动症儿童,家长要学习了解有关多动症儿童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给孩子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的多动症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疗。比如,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每日时间表,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组织小孩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帮助孩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对孩子要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多动症与调皮好动有何区别?1.注意力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调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目的性调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调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儿童多动症男女比例为3∶1发现要及早治疗日前,关于深圳市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顺利结束。该调查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童多动症健康教育中心和深圳导儿中心多位专家共同主持进行,对全市小学1-6年级在校学生采用随机分层取样,共发放问卷1.1万份。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学龄儿童ADHD发病率较高。为7.98%,男女比例为3∶1。而我国学龄儿童中多动症患病率为大约为5%到8%,多数在6到1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4∶1。患儿家长:曾以为儿子好动很正常不久前,记者走进了家住福田区的刘女士的家。9岁的儿子明明此时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动画片,可是他不时地动动手、动动脚,一会儿也坐不住。刘女士告诉记者,明明从小便顽皮多动。记得他刚刚会走时,就喜欢到处攀爬,经常摔得皮破血流,任何一件玩具到手之后就要拆开弄坏。随着明明逐渐长大,好动的性格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入学后,他上课、做作业从不专心,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喜欢搞恶作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回到家里,明明也不安分,做作业时外面一点小动静就要跑去看一看,自己的东西也杂乱无章,经常丢三落四,性格上缺乏耐心,脾气急躁。明明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属于中下游水平,刘女士也曾带着他去学美术、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对这些课程也很排斥。“我以前以为男孩小时候好动很正常,最近带他去检查,才被确诊为多动症。我以前也曾听说过这种病,但没想到它竟然这么普遍。”刘女士说。多动症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明明这种情况,正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市人民医院儿童多动症健康教育中心周克英主任医师向记者介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多数儿童ADHD有共病现象,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焦虑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目前ADHD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ADHD患儿中70%的人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其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高,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酒精及麻醉剂滥用的高风险人群。 周克英介绍,虽然ADHD危害巨大,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与遗传、母孕期的营养不良、疾病、接受X线照射、分娩方式、早产、难产、缺氧窒息及生后的颅脑外伤、炎症、高热惊厥、中毒、铅过量摄入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有关,目前国际上最新研究发现,小脑发育迟缓也是造成ADHD的原因之一。观察多个细节可做到及早发现周克英指出,由于ADHD危害巨大,因此提高社会各界及ADHD家长的认识和对ADHD少儿的早期干预刻不容缓。注意观察孩子各种活动可以做到及早发现。首先,患有ADHD儿童存在注意力障碍,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在上课时,只要听到教室内有一点响动,他的眼睛会立即循声而去;在家里做作业时,听到说话声会马上探头寻找;做事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经常丢三落四,花1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们常常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东西,2~3个小时也完不成。其次,患儿很难控制冲动,别人交流时喜欢插嘴,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遵守游戏规则,经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平常行为鲁莽,行事不考虑后果,凭一时冲动,把原本良好的愿望变成不好的结果,等等。再次,患儿躯体活动明显地比别的儿童多,精力旺盛,不能安静下来。在家,常常从一张椅子跳到另外一张椅子上,站到沙发靠背上,爬到桌子上;在学校,上课不安静,喜欢做小动作,用手去撩拨邻座同学,发出噪声,下课后总是在教室内外与别的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他们通常坐不住,好像有针刺在屁股上不舒服而扭来扭去。最后,患儿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会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下绛。但是,不同患儿学习成绩下降的程度不同。有的儿童成绩很差,可能不及格,有的儿童成绩因家长督促严厉能达到班级的中等水平。学习成绩下降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在开始入学后就出现,多数在3年级以后出现,少数在初中才发生。另外,部分患儿存在感觉统合功能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异常;大约一半以上患儿会遇到社会问题,常常在学校很孤独,感到没有朋友,部分伴有违抗性、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情绪问题在ADHD中也比较多见。周克英介绍,虽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危害大、发病机理也并不十分明确,但并非无法医治。目前,国际上对ADHD儿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社会治疗、脑电生物反馈、平衡仪治疗等手段治疗,最新的发现是利用系统性运动方案来促进小脑发育,有助于患儿康复。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举动,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自闭症与孤独症有何区别自闭症的英文名称叫Autism,由美国卡勒博士命名,现为全世界通用。在亚洲,凡使用汉字的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都使用“自闭症”,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则使用“孤独症”一词。自闭症是指有这样一部分儿童,从诞生期到幼儿期发生的身心发展障碍问题(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在DSM-IV中把自闭症正式归类在“广泛性发展障碍”中,但广泛性发展障碍包括的症状和种类有很多。这种症状即是指在通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上有障碍,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孤立、奇特、感觉异常、动作刻板反复,语言发展受阻,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故称之为自闭症。对这个定义要注意两点:(1)自闭症是一种发展障碍,而不是一种生理疾病。疾病可以治疗可以康复,发展障碍要通过生涯教育和心理矫治,症状可能好转,也可能加重,症状的发展过程有其社会性。(2)自闭症的表现具有层次性,主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第二层次是语言和行为障碍,第三层次是自我封闭的世界。上述定义来自英国的自闭症协会。教你孩子多动症的心理疗法情景回放:敬敬的爸妈快40岁时才有了他,所以敬敬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百般溺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连每天洗澡的水都是爸爸亲自用温度计试好的,误差与专家建议的温度几乎不超过1度。随着敬敬渐渐长大,敬敬的爸妈对他更是百依百顺,事事迁就,可各种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来。敬敬变得难于管教,很不听话,送到幼儿园后,老师也反映他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总喜欢动来动去,经常乱扔东西,很难安静不下来。后来,敬敬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原来敬敬是多动症。敬敬为何多动之心理透视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通常,多动症宝贝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表现:新生儿期:宝贝有神经不稳定的表现,如难于入睡、入睡后睡眠不稳定、易惊醒,易兴奋、有时又表现出嗜睡。婴儿期:宝贝好动不好静、抱在怀里也不安宁、爱哭、好发脾气、气质类型属于难养育型。 幼儿期:宝贝的多动症状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走路不稳、乱奔乱跑、不听大人的话、做事注意力易分散、乱扔玩具,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产生多动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或长辈很容易溺爱宝贝,这也是多动症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本文例子中的敬敬,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却忽视了培养他形成好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宝贝随心所欲、娇生惯养、自控力差,并引发了多动症的情况。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引发多动症的其他心理原因1.家长过于冷漠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2.家长过于严厉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1.鼓励法则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但此法单独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要配合其他办法共同使用,而且要经常使用。2.奖励法则除了鼓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辆小汽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宝贝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而这些良性的感受会促进宝贝的自控力提高。3.塑造法则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4.处罚法则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常用的处罚方法推荐指出不足给予批评家长要直接、清晰地指出宝贝的错误在哪,正确的是什么、他的行为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家长在说话时,语气要严肃,态度要认真,让宝贝感知到,你真的不喜欢他这样。取消计划如果宝贝做得不好,经过警告后也不改正,就取消一些他喜欢的计划,比如说礼物或外出旅行等。让他明白,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不愉快的后果。计时隔离让宝贝自己在某个角落或房间单独待一会儿,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失去大人的喜欢或关注。但注意要掌握好隔离的时间,对于小宝贝来说时间不宜过长。5.消退法则所谓消退法,就是对宝贝的行为不理不睬,不过分关注,让其自然消退,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配合其他方法使用。比如,宝贝大发脾气或挤眉弄眼时,如果家长训斥或大骂他,反而会让他愈演愈烈。这时,要对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引导,这样他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消退。 防治“多动”离不开家庭和睦近日,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相关会议上公布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儿童精神科主任郑毅教授牵头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ADHD,俗称“多动症”)可能增加患者青少年期及成年后的犯罪几率。国内青少年罪犯中ADHD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6至10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建议,每个有儿童的家庭,尤其是有ADHD患儿的家庭,应积极营造和睦宽松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避免不良品行乃至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杜亚松教授认为,每个孩子包括ADHD患儿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有的放矢地加以鼓励,从而放大优点,消弭缺点。现在的孩子对人和事相当敏感,家庭成员应设法使家庭氛围保持和睦宽松,切莫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冲突。家长对患儿多开展一些加强注意力的训练。这些非药物的“心理按摩”和亲情关爱均有利于ADHD的病情改善。  医学界关于ADHD的研究一直处于辩证的、动态的认识过程中,目前认为这是儿童期认知、行为发展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除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外,大脑神经生物递质在疾病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以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为代表的非中枢兴奋性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在有效控制主要症状、无成瘾性的基础上,还能稳定情绪,改善患儿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专家给自闭症家长五点建议专家给自闭症家长的五点建议首先,家长要勇于接受事实。是当孩子被怀疑是自闭症的时候,家长不愿或不敢接受,有一对家长,他们的孩子五岁了,家人根本不承认孩子患有自闭症。第二,家长之间不要猜疑埋怨,教育方法理念要一致。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总是相互猜疑,怀疑对方家庭是不是有遗传因素,相互埋怨导致家庭不和甚至积怨。婆媳之间,家庭之间,夫妻之间矛盾的斗争,教育的不一致会给我们孩子带来非常非常不好的影响。第三,家长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我做正常孩子的教育一辈子了,发现很多正常孩子的行为还不如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我可以举例,咬手指头,吃得半拉手指头都没有了,还在吃,很多很多的毛病,比如刚才家长说孩子吐唾沫,他上课咳一声,这些都是正常孩子想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 第四,教育自闭症孩子包含着培养、训练、乃至批评和适当的惩罚。如果我们教育没有批评、没有惩罚就不称之为教育。如果他做错了你也会说你很棒,这就导致他往不好的地方走。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朋友青春期的时候,男孩子,他对女人的胸部很感兴趣,他老想扒一下,老想去看一下,有一次过来冲我,我就脸沉下来,他就利马回去了,其中一个23岁的小女孩跟他好,他老想去扒,我就教这个小孩,在一定时候扒拉你的时候你打他一下非常好,告诉他,我生气了,你把你的脸沉到最底,让他看出来你这样做我不高兴!简单的语言他能接受!就这样三次以后他再也没有过,他手一到那儿,他就说姐姐不高兴了,这样不好。第五,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处理棘手的问题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有时候孩子这种行为家长就急了,甚至打,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打一次,孩子至少倒退一个月。另外还给父母们一些建议:家长要加强学习,带领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更多的人交往和交流,为将来早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要学会欣赏,自闭症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家长的欣赏,当孩子们得到欣赏和鼓励时心情会变好,做起事会专注,会有更大的进步,你给他一个笑脸,他会给你一个非常非常感激的做法。第四家长要勇于告诉社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使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家长要不断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虽然我改变不了孩子的全部,改变一点也是成功。帮助孩子自食其力,融入社会,这就是更大的成功。(以上内容摘编自原北京十五中德育副校长韩效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社会融合:自闭症者及其家庭的政策与服务学术工作坊”上的发言。) 警惕孩子自闭症的11个兆头现今的中国共有150万自闭症儿童,而且每年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已达到人口比例千分之一。而今天的中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未听说过这个词汇,或是尚以为自闭症只是不愿与人交流的轻微心理疾病。实际上,自闭症是因基因导致的终生疾病,其严重程度远甚于大众的想象。但如果能早认知、早干预、早训练,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能自立的工作生活。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笔者弟弟两岁的时候沟通能力就明显弱于其他孩子,而对于自闭症没有任何概念的父母以为弟弟需要伙伴,就将弟弟送进了幼儿园。结果事与愿违,本就有沟通障碍的弟弟在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欺负下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回到家后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笔者母亲先后走遍了几家大医院以及五个不同的私立训练机构。经过整整一年绝望的研究和挣扎,弟弟终于找到了现在训练的孙氏感统训练中心。通过弟弟的求医经历我们认识到,家长及早认知自闭症,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早训练,早干预,就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伤害和延误,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许多的负担。笔者在弟弟的训练中心也了解到了很多因为缺乏自闭症的知识而耽误了治疗的案例。有一个孩子已经九岁了,却刚刚开始训练。孩子已经尝试了各式各样不一定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如颅骨刺、按摩、高压氧、整骨、中西药、针灸等等。这些没有成效的方法不但耽误了孩子训练康复的可能,甚至一定程度上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还有很多家庭,家长以为孩子患有自闭症是对方照顾不当的结果而互相责怪,造成了很多婚姻的破裂。细心发现自闭症早期症状训练没有期限,人力、财力的消耗是一个无底洞,这是孤独症儿童家庭背负的沉重包袱。据了解,大部分自闭症孩子,可能要接受数年甚至十多年的训练,而最终的成效,谁也无法预料。到目前为止,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第一胎且是男婴的几率较高,发病率在4%左右,男性出现的比例是女性的三四倍。这种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训练。从2岁到7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   通过咨询专家,了解到了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公布了11项儿童自闭症的征兆。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平时需要多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如果患有自闭症能够尽早发现。警惕11项自闭症的征兆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2、五个月大,不能发出交流的咿呀声;3、不能辨认父母的声音;4、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5、九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7、反复重复一个动作;8、十六个月大还不能说出一个字;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11、即使会说话了,也缺乏语言技巧 责骂孩子关键要掌握技术听说过很多妈妈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要不就是满屋子追着喂,要不就是哄着骗着吃,吃饭对于孩子来说怎么就那么难?许多父母常会发现,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几口、吃饭时不专心,尽管爸妈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威胁利诱,宝宝还是一口饭也不肯吞进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了一些怜惜。当孩子拒绝吃饭的时候,父母需要明确孩子不吃饭的原因是什么?是生病了?是没有胃口?是贪玩?还是就想和父母对抗?针对不同的原因,父母采取的方法应该不同。首先,判断孩子是否生病。孩子在生病的时候有时不能进行正常饮食,父母应该注意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准备食物。其次,判断孩子是不是没有胃口。如果孩子没有胃口,拒绝吃饭不会是一种惯常的行为,只是某一顿饭孩子不想吃或吃的少。大人也有没胃口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孩子的生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少吃一点或不吃不会有任何问题。关乎“权利之争”的问题家中的宝宝不肯在吃饭的时间里乖乖地吃饭,与父母本身的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因此,宝宝“拒绝吃饭”的理由多数来自想与父母做“权利之争”。由于父母对孩子不肯吃饭的行为不了解及不放心,聪明的孩子们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欧姿秀老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的因应孩子不肯乖乖吃饭的问题。父母应该避免的态度父母除了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之外,也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的态度:1、家中存放过多的零食:如果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吃零食,一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饭,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孩子边吃边玩的结果,便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因此而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3、不愉快地吃饭时刻: 让孩子喜欢吃饭的秘诀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2、固定的开饭时刻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物尽量不要给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4、促进孩子的食欲孩子肚子不饿当然吃不下饭,若父母只一味地强迫孩子进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试着促进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孩子都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孩子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与孩子一起选购更能达到好效果。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在饮食均衡的条件下,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例如:有时以马铃薯当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拥有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餐点。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例如: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请孩子协助您一起做饭,孩子不但能有参与感,同时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样步骤,进而更喜爱吃饭这件事。孩子为何怕当众讲话 有些孩子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生理心理的因素。体弱多病,动作迟缓,外貌体态上有缺陷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常常会使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冷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心理压抑,逐渐形成一种自卑感,在人多时不敢露面,更谈不上当众讲话了。2、有的孩子并无生理缺陷,但其神经类型造成他郁郁寡欢。3、家庭因素。家长专制、粗暴、冷淡、歧视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就会孤僻。怎样帮助孩子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对待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成人应在情感方面给予他们加倍的关心与爱护,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扬,特别注意在众人面前列举他们的优点,并给他们讲一讲有关保尔、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物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大家都很关心他、爱护他,这样孩子在众人面前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要求了。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孩子,虽是神经类型造成他们的郁郁寡欢,但成人应给予矫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有问题和有自己的见解后勇于说出来,这样各方面才能受到锻炼。第三种类型纯属环境的影响,矫治的办法是成人应首先亲近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切忌对孩子管制多、批评多、禁令多,即使是孩子有了错误,也要弄清楚,然后再决定批评的方式方法。总而言之,孩子有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就会遇到问题进行自我调节。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变得活泼开朗亲子交流:这12句话最好别说1.“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2.“看着我的眼睛。”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3.“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4.“你摔谁呢!”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5.“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6.“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7.“别总是乱花钱!”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8.“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9.“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10.“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11.“你为什么总干傻事?”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12.“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12句话,详尽地展现出了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第一,用命令式口吻对孩子说话;第二,吝啬鼓励和赞美孩子;第三,经常否定、责骂孩子;第四,总是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这四种错误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值得家长认真反思。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