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8 MB
- 2023-04-08 14:31:0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38.辛派词人
唐诗宋词研究考试串讲笔记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3.“四唐”即初唐(618-712)、盛唐(712-762)、中唐(762-827)、晚唐(827-907)。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7.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8.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9.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10.简述:唐诗兴盛的原因。答:(1)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2)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3)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4)前代文学成就为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沈佺期代表作《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的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作品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8.“文章四友”即“崔李苏杜”(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杜审言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刘希夷代表作《代悲白头吟》、张若虚代表作《春江花月夜》。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生活在唐太宗贞观中期以后至武则天当政期间,这正是初唐阶段。他们因诗文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10.“上官体”诗: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作诗以“绮错婉媚”为本,因为地位显贵,其实竟能风靡一时,号为“上官体”诗。从他现存的诗篇看,大多是描写宫廷生活的宫廷诗和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形式上追求华艳、婉媚,讲究对偶。11.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在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批判了齐梁诗风,认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过分追求华丽的形式而缺乏有感而发、有所比兴的内容。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应该以汉魏、正始的诗歌为榜样,达到“风骨”、“兴寄”和“声韵”的统一。12.《感遇》的思想内容:(1)对边塞战争的关心与思考。(2)对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第三章盛唐诗歌1.王维代表作《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孟浩然代表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3.储光羲代表作《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4.祖咏代表作《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5.常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的诗被称为“清而僻”。6.高适代表作《别董大》《燕歌行》,宋育仁誉高适为“七言不祧(tiāo)之祖”。7.岑参擅长于描写边塞风光,代表作《走马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外,还有《热海送崔侍御还京》《径火山》。8.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闺怨》《长信宫秋词五首》,《从军行五首》《出塞》《送芙蓉楼辛渐两首》。9.李颀代表作《古从军行》,王之涣代表作《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代表作《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11.杜甫,字子美,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诗是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被誉为“诗史”,本人也被视为“诗圣”。12.杜甫早期代表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晚年代表作《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3.杜甫代表作还有:《奉赠韦庄函丈二十二韵》《春望》《羌村三首》《蜀相》。14.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5.张说代表作《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16.张九龄,字子寿,有《感遇》12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
17.崔颢的《黄鹤楼》有唐人七言律第一的称号。18.元结,字次山,有《元次山集》,代表《贫妇吟》《春陵行》《贼退示官吏》。19.顾况,自号华阳山人,有《华阳集》,代表作《国》。20.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著陈,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这个诗派的诗歌作品内容大多是在描绘山水田园优美风光的同时,表现自己闲居、隐逸的情趣,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陶渊明田园的传统,在以诗表现自然美方面不仅做到了“形似”,而且还做到了“神似”。这个诗派杰出代表是王维,其次是孟浩然,世称“王孟”。重要的诗人还有储光羲、祖咏、常建、裴迪、毋潜。21.边塞诗派——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被称为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重要作家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盛唐边塞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抒写了将士杀敌卫国的豪情,表现了他们与亲人的离别情绪,描绘了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了官兵之间的矛盾,刻画了边塞诗派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生活状况。盛唐边塞诗的风格呈多样化。22.简述:高适《燕歌行》的思想内容。答:诗从慷慨应征、转战沙场写起,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的战斗气氛和士兵在战场上的复杂心情都加以表现,并且写到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以及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多方面的反映了边塞征战的情景。诗篇内涵丰富,气骨兼备,格调雄放苍凉,在盛唐边塞诗中是压卷之作。23.简述:比较说明两大边塞诗派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答:大体上讲,高适的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比岑参略胜一筹。这可能跟高适早年亲自参与农耕,又当过县尉小官有关,比较了解下层情况有关。而岑参的诗在反映边塞风光方面优于高适,这可能跟岑参较长时间经历大风、大雪、大热、大冷的气候,亲眼见过边境各种奇异风光有关。他们都擅长用七言歌行体的形式来写景抒情,都做到了声情并茂。粗略地说,高适比较淳朴质实,多直抒胸臆,而岑参想象比较诡奇,雄壮中透着俊逸。24.简述:李白诗歌的基本内容。答:(1)深刻地表现盛唐社会繁荣昌盛的景象和在盛世幕布掩盖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反映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祸害,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正义感。(2)强烈地抒发了个人的宏伟志愿,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心态与作为。(3)热烈赞美祖国壮丽河山。25.简述:《黄鹤楼》的艺术特点。答:这首诗借景抒情,书写的是怀古思乡之情,虽略有惆怅,却气概苍莽,全诗情景浑融,韵味醇厚。虽是律诗,却不受拘限,前半借助神话传说,用的是古诗句法,使寄寓其中的感情一泄无碍,更显出飘逸豪爽气质。26.论述: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上的不同。答:(1)杜甫与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他们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巨匠,各有建树,各有千秋,同样沾溉后人不浅同为后人所称赞。(2)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3)就内容来说,李白对现实的反映多从个人独特的感受出发,而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则从具体事件入手,李白的反映面较窄,杜甫的反映面较宽,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反映。就诗歌所体现的诗人精神风貌来说,李白显得豪爽飘逸,杜甫则相
当沉郁悲苦。(4)就诗体擅长来说,李白更擅长歌行和七绝,杜甫则擅长律诗与乐府;李白多写抒情诗,杜甫则颇多叙事诗。27.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答:(1)善于以画家的笔触点染景物,描绘出色彩明丽,景象动人的自然风光。如《渭川田家》描写傍晚夕阳照在渭川河边的田庄上,牛羊回归深巷,乡村野老拄着拐杖在门口惦念着自己孙子的归来,在麦苗开花的季节,野鸡成双成对发出叫声,蝉睡着了,桑叶少了,农夫扛着锄头回家,在路上相见、谈话,说得难分难舍。作者以画家的笔触点染景物,描绘了这牧歌式的田园晚归图,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寓主观与客观之中,达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如《辛夷坞》,诗中描写了山中的木芙蓉,即使在深山中,没有人欣赏,依然按生长规律纷纷开花、落叶。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渗透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3)语言凝练、明快、自然、极富表现力。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得“照”、“流”生动地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极富表现力。第四章中唐诗歌1.中唐前期重要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钱起、卢纶、李益。2.刘长卿有《刘随州集》,自称“五言长城”,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韦应物有《韦苏州集》,代表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晓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钱起代表作《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卢纶代表作《和张仆射塞下曲》(6首)。6.李益代表作《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江南曲》。7.孟郊,字东野,元好问称之为“诗囚”,代表作《游子吟》。8.李贺,字长吉,有《李长吉歌诗》,代表作《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9.贾岛代表作《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剑客》秋风吹渭水,落雁满长安;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10.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评。11.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他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讽喻、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12.白居易讽喻诗有《秦中吟十首》之一《轻肥》、《新乐府》50首之《卖炭翁》。13.白居易还有千古杰作《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篇叙事诗。14.元稹《元氏长庆集》、以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和《六年春遣怀八首》为代表。15.张籍代表作:《废宅行》、《征妇怨》、《节妇吟》。16.王建有《司马集》与张籍并称“张王”“张王乐府”。代表作《宫词》。17.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而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主要有政治讽喻诗、咏史诗、抒情言志诗。18.刘禹锡政治讽喻诗代表作《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咏史诗代表作《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
抒情言志诗代表作《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柳宗元代表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20.韩愈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21.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反映在他的《与元九书》中。22.通俗诗派——中唐时期与韩孟诗派双峰并峙的以写新乐府著称的通俗诗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元稹,因而亦称为“元白”诗派。著名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以儒家诗论为指导,强调诗歌的政教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二是强调诗歌要以情动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23.奇险诗派——中唐诗派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作品有大体相同的奇险风格,被后人称为奇险诗派。主要代表是人物是韩愈和孟郊,亦称韩孟诗派。他们诗歌的共同特征是:变熟为生、化夷为险、以文为诗,少今多古。这个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卢全、刘叉、李贺、贾岛。24.“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一个颇有声望的诗歌群体,这就是“大历十才子”代表作家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他们把写作的注意力放到了山水田园风光方面,诗风缺少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于盛唐相去甚远了。25.新乐府——是从乐府发展而来的,“乐府”是机关的名称,后来才演变成一种可以配乐的诗体名称。乐府诗到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即人们用旧的乐府诗题来写现实社会中的时事。这对于汉乐府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到了唐代诗人写乐府诗,就有抛开旧题的束缚而根据所写现实内容来命题的,这就是“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可以说,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写实事的乐府式的诗。26.简述: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答:白居易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主体的讽喻诗体现了诗人干预社会现实的政治意识和胆略,具有不可质疑的社会价值。在艺术技巧上,这类诗的明显特点是通俗,这类诗主题专一明朗,一首诗写一件事,有的还做到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质”。在表现手法上,较多的作品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有时还有意识地发议论,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27.简述:《长恨歌》的思想内容。答:《长恨歌》属于感伤诗,诗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怀的爱情经历为题材,上半部分写唐明皇“重色”而宠爱杨贵妃;杨贵妃恃宠而骄,二人的荒淫享乐导致误国。安史之乱起,唐明皇出逃西蜀,至马嵬坡不得不诛杀杨贵妃以平民军之愤。下半部分一方面渲染李隆基对杨玉怀的刻苦相思,一方面虚构道士施法,于海上见了杨贵妃,为他俩传送情物,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语,表现了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和同情。28.简述:柳宗元的诗歌特点。答:一是不论何种题材的作品,都带有贬谪的情味。二是山水诗的风调于盛唐的大异其趣,没有李白的奔放浪漫,也没有王维的静穆幽清,山水味道减少,而贬居活动内容增多。三是柳宗元的诗形式简古而内涵丰富,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第五章晚唐诗歌
1.杜牧有《樊川集》,尤擅七绝。杜牧的七绝咏史诗代表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杜牧的七绝写景诗代表作《山行》、《清明》、《江南春绝句》、《泊秦淮》。2.李商隐,字义山,与杜牧齐名,人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他有《李义山诗集》;政治诗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夜雨寄北》;无题诗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锦瑟》3.许浑代表作《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4.温庭筠才思敏捷,应试时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代表作《过陈琳墓》、《商山早行》: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5.聂夷中代表作《伤田家》。6.杜荀鹤代表作《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7.简述:无题诗的特点。答: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已经浑融,情调缠绵悱恻;一个是语言清丽精工。8.简述:韦庄《秦妇吟》的思想内容。答:这是唐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长达1600多字。是通过一个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诉说,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建国称帝以及与唐军反复争夺京城的过程。一方面对农民起义军入城之后的“暴行”加以“揭露”,另方面又反映了唐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他们对人民的迫害。全是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革命战争的惧怕心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憎恨、对在战争中惨遭蹂躏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全诗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情节、场面处理都较合理,是我国并不发达的古典叙事诗的代表作。下编宋词第一章宋词概述1.词又称曲子词、曲词、歌曲、曲子、杂曲、曲、诗馀、长短句、琴趣、乐章。2.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望江南》。3.韦庄有《浣花词》,代表作《思帝乡》。4.与西蜀花间词派大体同时而稍后,有另一个词的创作中心,这就是定都于金陵的南唐国的君臣词人,主要代表李煜,此外还有李璟、冯延巳。5.李煜代表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新更远还生。《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虞美人》。6.李璟代表作《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7.冯延巳代表作《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8.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北宋中期柳永、苏轼,北宋后期有黄庭坚、秦观、贺铸、王安石。
9.南宋时期李清照,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有陈亮、刘过,他们被称为“辛派词人”。10.花间派——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来源于赵承祚的《花间集》,后人遂称集中作家为花间派。花间派的作品多以花间樽前、浅斟吟唱为题,词风绮丽。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11.简述:婉约和豪放的基本特征。答:婉约者以男女之情,离愁别绪为主要表现题材,格调含蓄婉转,音律和谐优美;豪放者视野广阔,题材超出正常范围,有时不受音律限制,格调豪放。总的来说,婉约词多具阴柔之美,而豪放词多阳刚之美。12.简述:宋词兴盛的原因。答:(1)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为新的词作大量产生提供了条件。(2)当政者的提倡,君臣上下皆以能词为荣,是写词蔚然成风。(3)文学体式进化的必然结果。第二章北宋词坛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有《六一词》。2.张先,字子野,有《张子野词》,代表作《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人称“张三影”。3.晏几道,号小仙,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的词与晏殊齐名,并称“二晏”。有《小山词》,代表作《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4.柳永的词集《乐章集》从题材内容看,主要有三类:歌妓词,羁旅行役词,都市词。5.苏轼有词集《东坡乐府》。6.苏轼的歌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7.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词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8.秦观,号淮海居士,有《淮海词》,代表作《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9.贺铸有《东山词》代表作《青玉案》。10.周邦彦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集》代表作《六丑》11.简述:秦观词的艺术特点。答:第一,把写愁和言情糅合在一起。第二,语言清丽含蓄,极富表现力。12.简述:晏殊。答:(1)晏殊的词,多半是应歌而作,表现上层社会的歌酒生活,也加入了自己的叹老伤春,及时行乐的情绪。代表作《浣溪沙》。(2)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有较高的词作表达技巧,在作品中避免表达的过于直率,而注意清韵含蓄;又善于遣词造句,创造出和谐流转的语言效果。因而形成了风流蕴藉,珠圆玉韵的风格。13.简述: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答:(1)欧阳修以传统题材写的词篇很多。传统题材是指从古代以来的词的题材,即花间派的题材。如《踏莎行》、《蝶恋
花》(2)欧阳修的词中还有一批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最集中的是《渔家傲》12首和《采桑子》10首。(3)欧阳修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把“诗言志”的传统带到词里来。14.简述:柳永歌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答:柳永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个开拓新境界的词家。(1)从总的来说,题材内容有了新的突破;(2)词的体式和表现手法有所创新:在词的体式方面,柳永的贡献主要是选用和创制了大量的长调。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柳永的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手法。所谓铺叙,指的是铺陈叙事,即对所要表达的情事加以直接地、铺张地叙写。(3)词的雅俗两种风格都具备。柳永词的风格,则既有典雅的一面,又有俚俗的一面,还有典雅和俚俗合为一体的一面。15.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答:苏轼是宋代改变词风的关键人物,他在词史上的功绩主要是创作了大开眼界的豪放词。(1)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在题材内容上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颇似老杜(甫)诗”,而且格调较高。(2)就整体而言,苏轼的豪放词不能用传统固有的乐调来约束它。他自己也很清楚这种新的变化,所以他不请歌女而请东州壮士表演,不用胡琴琵琶伴奏,而代之以吹笛击鼓。(3)苏轼在题目与小序方面也是富有创造性的。16.简述:周邦彦《六丑》这首词在立意上的特点。答:这首词通过对蔷薇谢后的吟咏抒写客里伤春的感慨。词中从多方面写了蔷薇谢后的状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花比为美人,比为情人。交替写了人惜花,花恋人的情景。特别是将花谢说成是美人入葬,,将花瓣飘落说是钗钿遗香,将枝条攀衣说是美人惜别等,表达了浓郁的人情味。17.论述:以《望海潮》为例,论述铺叙手法的运用。答: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柳永的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方法。如《望海潮》“江南形胜,江吴都会”等。(1)词的上半部分运用朦胧到具体的铺叙方法,描写了杭州城市的繁华、钱江大潮的壮观、西湖风景的秀丽,表现了对豪富、安乐的都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词的下半部分则采用层层铺叙的方法,所谓铺叙,指的是铺陈叙事,即对所要表现的情事加以直接地、铺张地叙写。由于铺张地写,词作往往能开篇即能入题,引起读者的注意。由于铺张地写,要求一而再、再而三,摆弄阵势,有连贯的吸引力。如《望海潮》开头三句总写钱塘形胜、繁华,“烟柳”三句从远处总观钱塘,“云树”三句注目江口海潮,“市列”三句回首市区;过片专写西湖美景和市民、镇帅游湖赏景。全词六个层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钱塘的形胜繁华与歌舞升平,使钱塘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三章南宋词坛1.李清照有《漱玉词》,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后期代表作《永遇乐》《声声慢》。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2.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人有张元幹、张孝祥、朱敦儒、陆游、辛弃疾等。3.张元幹,号芦川居士,有《芦川词》。4.张孝祥,号于湖居士,有《于湖词》,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5.陆游,号放翁,有《放翁词》,爱国词代表作《诉衷情》;《卜算子》这是借咏梅梅花来表现自己不怕打击,坚持高洁操守的意志。言情词代表作《钗头凤》。6.辛弃疾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陈亮,号龙川,有《龙川词》。8.刘过,号龙洲道人,有《龙洲词》。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有《后村长短句》。9.姜夔,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歌曲》,代表作《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暗香》《疏影》。10.吴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代表作《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11.王沂孙,号碧山,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12.周密,号草窗,有《草窗词》。13.张炎,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代表作《长亭怨》。14.张炎论词主张“清空”,反对“质实”。15.简述: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方法写元宵佳节,以元宵佳节为题,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回忆当年“中州盛日”元宵之夜的风情习俗和盛况,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发今昔盛衰之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巨大伤痛,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16.简述: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答:这是一篇神泪俱下的抒写巨大哀愁的词调。首先,连用叠字抒情;其次,通过写物来渲染愁情。它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全词以一个“愁”字为中心,层层递进地把愁情加以细腻地刻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堪称千古杰作。17.简述:辛弃疾《摸鱼儿》的艺术特点。答:这是一首饯别词。词中描写一个遭妒忌、被遗弃的美女在暮春中对景伤怀的情景。她对自己的处境由伤心转为激愤,而最后归为无可奈何的愁苦。这显然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来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政治处境和复杂而深沉的忧国心情。18.论述: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之处。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手法写元宵节佳节,以元宵佳节为题,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回忆当年“中州盛日”元宵之夜的风情习俗和盛况,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起今昔盛衰之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巨大伤痛。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这首词是描写元夕赏灯的作品,作者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追求一个孤高、淡泊、不同流俗的意中人。写得婉转含蓄,与李清照的《永遇乐》的悲哀情调相比,显得柔中有刚,分明融化着作者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