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3.30 KB
  • 2023-04-08 14:31:06 发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含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杜甫诗五首(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9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杜甫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脱险后,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著名的诗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月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哀江头》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的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又呈吴郎》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诗人已五十七岁。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的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州,这首诗就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写。此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关于“沉郁顿挫”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对应学生用书P91.鄜州(fū)    2.云鬟(huán) 3.虚幌(huǎng)4.细柳新蒲(pú)5.辇(niǎn)6.嚼啮(niè)7.明眸皓齿(móuhào)8.祠堂(cí)9.坼(chè)10.涕泗流(tìsì)1.闺中只独看     闺中:指妻子2.遥怜小儿女怜:怜惜3.未解忆长安解:晓得4.何时倚虚幌虚幌:薄而透明的纱帷 5.苑中万物生颜色生颜色:焕发光辉6.三顾频繁天下计顾:拜访7.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开创大业,济国安时8.堂前扑枣任西邻任:放任9.只缘恐惧转须亲缘:因为 转:更加10.即防远客虽多事防:提防 多事:多心11.便插疏篱却任真任:认为,相信12.吴楚东南坼坼:分裂13.亲朋无一字字:这里指书信14.戎马关山北戎马:指战争15.凭轩涕泗流凭:倚靠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2.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3.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8.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温馨提示:,不要把“坠”写为“堕”,不要把“长”写为“常”,不要把“日夜浮”写为“日月浮”等。             对应学生用书P10一、阅读《月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本诗的颈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应如何理解?提示:①描写了妻子独自看月的画面,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②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品语言]2.你认为颔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效果?提示:①“怜”“忆”两个字用得好。②“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在这里又着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析技巧]3.本诗的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提示:①反衬的手法。②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从而使妻子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4.杜甫在诗中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说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提示:这样写显得布局奇特、用笔曲折、构思奇巧,含蓄曲折地把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以及自己对他们深沉的爱说透。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对写法对写法,也称“主客移位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手法。“主”,指抒情主体,一般是诗人自己;“客”,指抒情的对象或着笔点。在古代诗歌中,有时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不直接从自己一面落笔,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或其他事物着笔。比如抒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写家乡的亲人想念千里之外的“我”。试看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中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除夕之夜独处旅馆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又如意在写自己思念亲人或友人,不写自己而从对方落笔。杜甫的《月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使用对写法,一般有以下特征和作用:1.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写有利于深化感情。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或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收到“倍增情感”的效果。2.“落笔对面”可以弥补直抒胸臆时的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富有意境,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样曲折达意,委婉抒情,言在彼而意在此,能在常情常理上翻出新意。清人浦起龙谈及此类诗歌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这两句话形象描述出了对写法的特点。二、阅读《哀江头》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5.诗人在“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一联中描写了怎样的一番景象?提示:“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描绘了一番春意盎然但社会萧条的景象。[析技巧]6.《哀江头》是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今昔情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完成下面表格。诗句对比作用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①突出了放纵奢侈的生活正是导致今天可悲结局的直接原因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用唐明皇、杨贵妃昔日芙蓉苑仰射比翼鸟与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分离对比②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悟情感]7.诗借曲江的今昔之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提示:诗人借曲江的今昔之别抒发了一种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和心忧社稷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三、阅读《蜀相》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8.本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出师”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英雄”这一意象?提示:①“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②“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品语言]9.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提示:①“自”“空”两个字跟境界关系最密切。春日的庭草兀自萋萋,空啭的黄鹂兀自好鸣。春草茂盛,鸟鸣好听,给人的却不是乐景,而是伤情。② 诗人的感叹由此溢出,诗歌的基调由此凝结,由此“自”“空”两字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悟情感]10.本诗借写“蜀相”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提示: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四、阅读《又呈吴郎》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1.从“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提示:①“困穷”一词承上句“无食无儿一妇人”,“此”指扑枣一事。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③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了解人民的疾苦,同情和体谅穷苦人民处境的品质。[析技巧]12.简述《又呈吴郎》的艺术表现手法。提示: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运用散文中常见的虚词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以及“即”“便”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悟情感]13.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提示:这首诗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五、阅读《登岳阳楼》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4.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遭遇悲惨,个人抱负不能施展,身在江湖心却在长安,为不能报效国家和挽救人民而痛苦和不平的形象。[品语言]15.你认为颔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提示:①“坼”“浮”两个字用得好。②“坼”,裂开、分开,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是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析技巧]1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句以“昔闻”与“今上” 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谈谈你的理解。提示:①“昔闻”写出诗人早已对之有向往之情,“今上”写出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不知是喜是悲。②诗人一生怀才不遇,但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此时已年老多病,万事成空。③在今昔对比中,抑郁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对应学生用书P85一、阅读鉴赏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解析:选C C项,“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五六句通过“钩衣”“刺眼”等细致描写,写出了春光的明媚绚烂,没有“春去夏来”之意。(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少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末·王象巽《游曲江》)解析:选BE 兴亡之感往往从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A项,“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句借韦曲花讽刺世风;C项,“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句借花喻人;D项,“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句为景物描写。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参考答案:①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②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 从杜 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的主题相对隐晦,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以象征手法来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解答本题时,既要简述诗歌讲述的故事的梗概,还要揭示诗中“欲辨不成书”“哀今征敛无”两个关键诗句蕴含的深意。参考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通过讲述“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作出了血泪控诉。“珠中有隐字”“开视化为血”语带双关,寓意深刻。考生在分析时,应抓住“ 隐字”和“化为血”这些关键词,联系诗歌的主题思想来阐述。参考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渭北②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二、语言表达4.请仿照横线前的句子,以杜甫为话题,在横线上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用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片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参考答案:杜甫颠沛流离 浪迹天涯 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5.根据下表内容,完成问题。某旅游景点统计一览表年份门票价格(元)游客量(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xx25471.1xx30701.8xx351002.5xx401253.5xx70(前两月)20(前两月)1.3(1)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前四年的发展情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按常理预测,该旅游景点xx年的情况将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虽然门票逐年上涨,但是游客量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提高。(2)游客量可能因门票上涨幅度大而减少,但旅游收入却大幅上升。公元770年的秋天。大凡秋天,都应该是这个样子:天空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高远;苍白的云絮,仿佛失血却不失凄美的脸;间或,一队排列严谨的大雁匆匆掠过,锋利的翅尖在天空深处留下难以觉察的伤痕;风在天地之间徘徊;梧桐树叶纷纷凋落,随处可见这样逆转向下的事物,凹凸的地面上,几乎都是它们变凉了的身体。杜甫就坐在临街的窗前,这是他目睹的千篇一律的长沙秋天的景象。可是,除他之外,几乎没有谁为之伤怀悲哀,似乎大家都深信不疑,翌年春天,它们将再次出现在树梢。一个挑水的女人想都没想就从树叶上踏了过去,一个叫卖着甜饼的男人连头都不曾低一下就从树叶上走了过去,接着一个孩子蹦跳着过去,然后,两条狗,三头牛,一大群骡子……接二连三的事物,组成不断向前的生活的河流。 毕竟是多事之秋。许多不其然的事情就在秋天发生了。公元770年的秋天,在长沙街头。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空气里,突然又弥漫开来一种特殊的气息,那是让人心悸的烽烟的味道。那个刚刚走过的挑水女人丢下肩上的担子,尖叫着跑了回来;那个叫卖甜饼的男人将刚烙好的甜饼撒落一地,伫立一旁不知所措;一个孩子用撕心裂肺的哭声表达内心深处的恐惧。仅仅是须臾之间,马蹄声像雨点儿一样铺天盖地,将整个长沙震撼得战栗起来,宛如一片秋风秋雨中不能自持的荷叶。杜甫蓦地从窗前站立起来。愤怒抑或良知之类的东西,使他来来回回地走动。但是,他发现自己竟然没有留下来的想法,这丝毫也不像当年,那年春天他坚持在动荡不安的长安留下来,像一株草或者一棵树一样,他想留下来或许能够支撑一点什么,比如坍塌的天空之类的。现在,那失去知觉、几近瘫痪的手臂让他明白,自己已经缺乏支撑的力量了。杜甫决定立刻离开长沙回家去。这么多年来,唯有这个秋天,回家的想法最为炽烈。回家去!他吩咐惊甫未定的妻子和儿子。于是简单收拾之后,杜甫便走在回家的路途上。身后,涌起的浓稠暮色仿佛匆忙中打翻的墨汁。这墨汁原本是用来写一首关于长沙秋天的七律诗,现在,它兀自流淌着,一点点渗入泥土。早晨醒来,湘江弥散着的血腥的涛声已经远去,杜甫却发现自己陷身在一片浩淼的湖水中。浑浊的湖水起伏着,似乎看不到边际。其实,他认识这座湖泊,它就是浮动乾坤的洞庭湖。此刻,湖泊像迎接老朋友一样敞开接纳的怀抱。不知为什么,面对奔涌而来的湖水,杜甫却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抑或,一夜秋风,使他的头又昏又胀,莫辨东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如同一片梧桐叶子,在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再也不堪秋风的袭扰。这是什么地方呢?杜甫有些茫然地询问身边的妻子和儿子,妻子和儿子连连摇头,昨夜急如骤雨的马蹄声还使她们处于万分惶恐之中。杜甫从妻子和儿子急切的眼神里知道,她们正等待着自己说话,等待自己将一条能够回家的道路交到她们手中。稍加思索,他举着几近瘫痪的手臂指了指,踯蹰中的小船于是像箭一样前进着。公元770年的秋天。一条小船穿越洞庭湖,溯汨罗江而上。 不知道过了多久,杜甫听见妻子的声音。她喃喃地告诉他,两岸的菖蒲长得多么茂盛,而且,即使是秋天,仍然一派葱郁与碧绿。他还听见儿子欣喜莫名的声音。显然,儿子正在为自己的耳闻目睹而欣喜若狂,儿子絮絮叨叨,一会儿说河水像玉石一样晶莹,一会儿说河水宁静得如同丝绸。躺在船舱中的杜甫长吁一口气,他终于知道自己刚才随便一指并没有错,这确实是一条回家的道路。没有半点颠簸,没有半点纷扰。不像在熙熙攘攘、无限繁华的长安街头,不像在秋风劲吹、茅草覆盖的成都草堂,不像在风声鹤唳、夜不成寐的石壕村。他用舒展的身心感受着,啊,这是一条多么柔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一个浑身疮痍的人终于回到大地母亲温暖的子宫。(有删改)[赏析] 本文以深情的笔触、小说式的笔法,描写了杜甫临终前的经历和感受。抑制不住的乡愁使诗人不顾疾病缠身,挣扎在回家的旅途中,病死在一叶孤舟中。文章重点展示杜甫的内心世界,细腻生动,有极强的感染力。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