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30 KB
  • 2023-04-08 14:31:06 发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含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8课登临词二首(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6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列宁曾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王安石的诗歌,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有《王临川集》。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有《龙川词》。《桂枝香》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镇江、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 登临词登临,即登山临水、游览山水之意。登临词即登临怀古词,怀古不是目的,旨在讽今。多借登临所见之景引发联想,抒发情怀。通过古人兴衰之事,告诫当时执政者应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登临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脉相承,它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充满了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忧患和关注,与“诗言志”传统一致。登临之主题贯穿了整个宋词,其艺术风格和内涵的变化,是和宋词的雅化过程与儒学的复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宋时期,登临词呈现以下特点:1.北宋时期,登临主体是一群文人雅士,登临性质属于旅游,主要书写游赏娱乐之情,体现的是“乐感”意识。2.宋室南渡至南宋中后期,登临主体是一群忧国志士,登临性质属于壮游,主要书写慷慨激越的复国之志,体现的是“忧患”意识。3.宋末元初,登临主体是一群遗民隐士,登临性质可称之为神游,主要书写黍离之悲,体现的是“悲感”意识。两宋时期登临词的历时嬗变,展现出两宋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士子的心路历程,具有独特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对应学生用书P621.澄江(chéng)  2.如簇(cù)  3.去棹(zhào)4.斜矗(chù)5.鹭起(lù)6.漫嗟(jiē)7.浑认作(hún)8.英雄涕(tì)9.腥膻(shān)1.天气初肃     肃:肃杀,萧索2.千里澄江似练江:长江 练:白色的绸带子3.翠峰如簇簇:箭头,此处形容山的峭拔4.酒旗斜矗酒旗:酒楼上悬挂的布招帘矗:直立5.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商女:歌女 犹:依然,还6.危楼还望还:通“环”7.也学英雄涕涕:流泪8.凭却长江管不到凭:依靠9.势成宁问强对势:形势 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5.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6.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7.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8.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对应学生用书P63一、阅读《桂枝香》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登高远眺所见到的怎样的景象?提示:晚秋萧索的景象。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还有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是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析技巧]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提示:①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一幅故国深秋暮色图,澄江、翠峰、征帆、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美景如画。②临江览胜,凭高吊古,感叹美景依旧,六朝却皆以荒乐而相继亡覆。其间说到了悲恨荣辱,空遗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凝碧,触目惊心而已。[悟情感]3.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情感?提示:通过感叹六朝皆以荒淫享乐而相继覆亡,来感慨今日国家现状。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登临诗的常见主题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登临诗词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越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登临诗词的常见主题有:1.人生哲思,胸襟抱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2.感时伤乱,身世之悲。如杜甫《登高》。3.兴亡之叹,隐喻现实。如王安石《桂枝香》。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对登临诗词进行主题归纳和认识,有助于我们从诗歌分类角度更好地去学习和把握诗词作品。二、阅读《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品语言]4.“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句中的“浑”表露了词人怎样的观点态度?提示: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用一“浑”字,对这种观点和态度进行了嘲讽。5.简析下片“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中“因笑”一词的妙处。提示: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这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析技巧]6.“寻取中流誓”引用了什么典故?祖逖北伐渡江时是怎样发誓的?提示:①祖逖北伐。②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有去无回。7.“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引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提示:①引用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破前秦的典故。②表达了词人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应该抓紧有利战机,长驱挺进,收复中原的思想。[悟情感]8.试析本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示: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对应学生用书P100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 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1)“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这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山水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柔”字用得好。因为“柔”写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写出了水色的清碧,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2)王安石这首山水词写出了景物恬静的美,从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胸怀。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王安石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词中所写小院内外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说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庭院里长了很多青苔,门前只有流水,没有过往客人。院内虽然春来花开,但也是寂静清冷的。(意思对即可)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意在说桃花杏花年年独自开放,却没有人来观赏。从整首词看,作者认为人们的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无人“爱闲”,通过对桃花杏花的追问,来表达作者崇尚闲适的生活,厌倦为名利而劳累的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 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1)“不见南师久”,暗含作者什么感情?“漫说北群空”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句“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对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满。强调宋朝有人才。(2)最后两句总结全词,痛快淋漓地倾泻了豪情,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二、语言表达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条件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解释这三个条件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自运营以来,受到各界关注。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李克强总理给三联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了他们“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的创意,认为这项活动是对“全民阅读” 的生动践行。同时希望他们把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的灯光陪伴读者夜读前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示例)李克强总理赞扬了三联书店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希望它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他依然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怀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只是,我好像看出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木榭、碑廊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怀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我想,这位当年政治上的失败者,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也该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矣。可是,他为什么眉宇不展、郁郁寡欢呢?也难怪,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凭谁也是难消不平之气的。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有改动)[赏析] 这是一篇凭吊王安石的记游散文。文章由纪念馆里王安石雕像的神态写起,紧扣其“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展开,推想他矢志改革却无功而退的人生遭遇,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文章一线贯串,说古道今,极尽散文摇曳多姿之能事。

最近下载